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燃气市场是如何被瓜分的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2000年以前,由于气源的短缺,加之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和居民使用天然气积极性并不高,在我国内地的燃气市场基本上是香港大亨李兆基旗下的中华煤气的天下。

中华煤气在香港如雷贯耳,有150余年悠久的发展史,伴随着香港一起成长起来的,具有世界级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的本港最大的公共能源供应商之一,在香港独霸供气网络管道全长逾3,400公里。中华煤气于1994年在内地投资燃气项目,率先在华南珠三角地区成立城市管道燃气公司,其业务先后从华东长三角地区向华中、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拓展。2002年,中华煤气在深圳成立港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内地的投资项目,2007年并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百江燃气(李嘉诚参与的公司),其后易名为""港华燃气有限公司""。今天,港华燃气在内地南京、武汉、西安、济南、成都、长春及深圳等地发展超过125个城市燃气企业,业务遍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共2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住宅及工商业客户数目由最初的约5000户已发展至1500万户,售气量达到120亿立方米,供气管网总长逾64,000公里,已成为内地最具规模的城市燃气集团之一。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在当时,由于三桶油基本放弃下游的城市燃气市场,能与港华燃气这样的资本大鳄一争天下的公司乃凤毛麟角。然而毕竟还是有一些思维超前的人们在利用一切资源优势努力分享城市燃气市场这杯羹。

新奥燃气的王玉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我国早期下海的刘永好、伊明善这批商人一样,从最初期的小生意买卖做起,一点点,一步步向财富帝国的巅峰冲刺。

1984年下海,开办小液化气站、塑料厂、玻璃制品厂,办出租公司和化工公司等积累了一点财富和经验。1992年他用仅几百万元资金把华北油田零散气井通过管道敷设到了廊坊,新奥燃气正式成立。燃气的垄断经营和稳定的收入使他尝到了甜头。

而新奥燃气的真正发迹起步是西气东输一线的开工建设。

新奥燃气的总部位于河北廊坊市,廊坊市有"中国管道城"之称,中国石油管道的总部机关位于此,而1998年,首次酝酿我国西气东输建设的雏形意见便产生于此。那时,正在重组的石油石化企业困难重重,中石油也为千亿投资一筹莫展,对投资城市下游的城市管网无暇顾及,加之地方政府对西气东输规划拟建25条分输支线并不感兴趣,直到开工三年后才与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五省市完成供气协议书的签订,终端用户市场才有了结果。而新奥燃气的王玉锁超前看到了这巨大的商机,由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依托西气东输的气源和相关的人力资源优势,新奥先后在辽宁省葫芦岛、山东聊城以及管线经过的区域迅速拿下这些不起眼的二三线中小城市的独家燃气专营权,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团队,奠定了起飞的基石,2001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新奥燃气的王玉锁在25岁时借助900万人民币元的家族资产开始进入能源供应行业,而今市值超过500多亿港元,上涨5500多倍,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成功运营117个城市燃气项目,为超过770多万居民用户及30000多家工商业用户提供清洁能源产品与服务,敷设管道逾近20000公里,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超过3300万方,覆盖城区人口5552多万,在71个城市投资运营330座天然气加气站,在20多个大中城市规划和实施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像新奥燃气野蛮生长的,还有中国燃气,同样演绎了一个暴富的神话。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该公司从2002年才开始进入燃气分销领域以来,在中国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拿下了151个管道天然气项目。数据显示,中国燃气自2002年进入燃气行业以来,呈几何式增长态势,其营业收入总额从成立之初的不足1亿元发展到目前近200亿元,到2016年底,公司市值也从最初的5000万港币上升至1076亿港币,市值上升2000余倍。

中国燃气,从名字上看,好像是国有控股的企业,实际上,第一大股东为个人刘明辉。

2002年12月,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改革化进程的意见》发布,鼓励发展天然气产业。2004年5月1日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对规范城市天然气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规范。

面对城市燃气下游市场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三桶油及央企们属后来者,但凭借强大的上中游资源、资金优势,在下游燃气分销市场迅速站稳了脚跟。

从2008年开始,中石油已展开了大规模进入天然气下游业务的行动,分别以昆仑能源、昆仑燃气、昆仑天然气利用三家企业开展天然气业务。其中昆仑能源将致力成为上下游一体化LNG供应商,昆仑燃气主要开展城市燃气业务,昆仑天然气利用则负责压缩天然气即CNG业务,三块业务互相整合,与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业务得到飞速发展。

具有70余年悠久发展历史,拥有900亿港元资产,曾隶属中共中央办公厅,现归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被列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初也成立华润燃气进军城市燃气市场,短短的6年时间,凭借实力雄厚的央企背景资源四处扩张布点,目前,华润燃气成员企业近100家,分布在18个省、2个直辖市。这是城市燃气市场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央企的出击,一线的大中城市的燃气业务迅速被其收入囊中。截至2012年底昆仑能源已建设加气站约300座,消费LNG 31.5万吨,在十大消费企业中高居第二位;中海油的LNG加气站已突破100座,消费LNG 9万吨,也进入LNG消费企业前十名,后进行了专业化重组。

目前的国内主要城市燃气市场,基本上被中国燃气、昆仑燃气、华润燃气、港华燃气、新奥燃气这"城市燃气五龙头"瓜分,剩下的残羹也就被一些地域的省网公司、小个体及企业占有。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眼花缭乱的争夺战

央企、国资、外资、民营个体、地方政府这几股势力在垄断的城市燃气市场开始了火拼。

从2002年我国鼓励发展天然气起,到2004年《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实施,过去十年间,全国所有城市(包括县城)的燃气专营权已被地方政府全部售出(包括经济落后的西部和西南偏远地区),国内的天然气市场战略布局基本完成。

城市燃气公司的争夺实际就是城市专营权之争。一个地级城市的燃气专营权转让费在100万至1000万元之间,规模大的二三线城市在亿元以上。

后来者要想参与或扩大业务领域,必须通过收购才能达到目的。

一场场城市燃气市场争夺战在全国悄然上演。

在中国燃气管理层"内讧"之际,2011年12月7日,新奥邀中石化向中国燃气发起了敌意的要约收购行动,提出有条件现金收购要约,收购中国燃气已经发行在外的所有股份,注销所有未行使的期权。要约收购价为每股3.5元,约166.79亿港元。新奥能源支付收购要约的总价的55%,中石化支付45%。这一价格较中国燃气停牌前溢价约两成半。

收购中国燃气的连续剧在资本市场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两家企业各怀"心思",若新奥燃气收购成功,在城市燃气市场中将稳坐"头把交椅",合并后将拥有将近270个大、小城市的燃气专营权,其中包含近80个地级城市,远超港华燃气、华润燃气、昆仑燃气,而中石化也会迅速将产业链延伸至天然气的销售终端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经过收购与反收购较量,2012年10月,虽然收购失败落下帷幕,但中国燃气与中国石化仍然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互通销售渠道和网络,中石化原则同意中国燃气参与其负责建设的省际天然气管线及配套设施的投资,达到了双赢。

新奥鲸吞中国燃气失败,公司首席财务官郑则锷曾透露,为收购中燃而新增了约2000万元的行政费,另外为收购而预留的4亿美元资金,也导致额外的7600多万元利息支出。9600万元打了水漂。

早在2008年,新奥曾经的主战场之一石家庄,围绕当地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城市燃气专营权)就与中石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曾与石家庄燃气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而成为该市燃气市场经营主体的新奥,在准备大张旗鼓实施燃气置换工程时遭到了中石油的挑战。短兵相接之后,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燃气收购了合资燃气公司51%的股权,从新奥手中赢得了石家庄燃气市场。对于新奥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结局—它需要依赖中石油的气源,无法对后者采取完全针锋相对的"决战"。

当前的政策条件下,每个城市的天然气供应商只能有一家,燃气专营权是稀缺的"垄断"资源,天然气上游供应商也只能通过兼并和收购下游终端分销商才能达到延伸产业链的目的。今后的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三桶油向天然气产业链下游发展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外资、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将在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竞争环境。

城市燃气市场的玩家们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气化中国,路在何方?

我国的天然气市场与股票市场一样,在"病态"中前行。

对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特别是在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气和鼓励发展车船用气等利用领域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气化中国的蓝天行动既美丽又动人,但现实很骨感。

目前的天然气市场,价格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完善的价格体系来支撑这个市场,市场的发育只能向"畸形"发展。

国内与进口气的价格并轨只是时间问题,管输价格调整也是必然,各省市的用户销售价水涨船高是一种不可阻挡趋势,廉价使用天然气的日子逐渐将逝去。

天然气告急……(下篇:抢夺、瓜分燃气市场)

在天然气的产业链中上游,引进多元投资是一个方向,但要看到,石油天然气及长输管道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和民生,完全放开让其它资本控股并不现实,在国资控股的前提下,打破"垄断"的唯一方式是引进其它多元股权投资,但要充分的看到,其投之风险不可小觑。

下游的城市燃气市场在走过"跑马圈地"的初期混沌之后逐步将变得成熟,靠依托接驳费等牟取暴利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不控制上游气源的民资和外资的市场空间将被"财大气粗"的央企挤兑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是三桶油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城市燃气市场收购兼并将是一种常态。

无论天然气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但应该相信,随着天然气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期待中华大地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撰文/三江雨夜

若喜欢此文,请关注三江雨夜,抄袭盗版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