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祕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人們都知道“毛病是吃出來的”,原理是什麼?只是食物不乾淨,有殘留這麼簡單嗎?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看西方的營養學,少吃脂肪肉類,多吃蛋白、蔬菜等,這是完全不對的,有很多人都是在這麼吃的,可為什麼還是處於亞健康或者慢病很難痊癒呢?

要知道,我們人類的生存,營養能量全都來自於日常的飲食食物,食物若吃不對,身體得不到該得到的,反而得到了不該得到的,身體能不出問題嗎?!

之前說過,西方的醫學是基於解剖學的研究,解剖學的前提是人是死人或者說被切割下來的某一個器官已經不是活體。而中醫研究人體的關鍵是“氣”(中國古人用“炁”)。炁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最精微的能量!人體氣的變化就是“溫熱平涼寒”,用中華的特殊符號表示就是“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就是“溫熱平涼寒”氣的溫度變化的專業術語。所以,真正的中醫養生是講“氣”的!不是講“營養”的!“氣”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核心!是最最根本之處!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沒氣的就是死人,有氣的就是活人;氣的核心是溫度,氣的溫度偏高了,就容易產生熱性相關的病;氣的溫度偏低了就容易產生寒性相關的病。人體的能量來自飲食,那如何通過飲食對自身“氣”的溫度的調節呢?

這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先天體質是偏熱的還是偏寒的,才能注意從日常的飲食中獲取適合自己的食物!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都說毛病是吃出來的,原理就在這裡,長期在吃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飲食,陰性體質的人長期吃寒涼性食物,就越吃身體越寒,那輕則胃寒消化不好、皮膚溼疹、女人的婦科的都會出問題;重則血液凝滯淤堵造成風溼、高血壓、靜脈曲張等;腎陽虛導致陽痿,心火弱導致心臟問題等。

陽性體質長期吃溫熱性食物,輕則胃脹氣打嗝反流傷及胃賁門、胃津液少導致胃炎,體內津液減少導致痛風、類風溼等骨頭相關的病,失眠多夢、腎陰虛腿腳無力、早洩等心腎問題。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飲食秘笈:“毛病是吃出來的”,也能吃回去,脂肪也能

這幾天都在講關於體質不同的飲食分類方向,其實,這就是社會上很少人知道的飲食原理,也可以說是人生的“飲食健康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