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文/夢天天

講“故事”的中年男人和他的孩子們

每次提起“閱讀”的話題,我的思緒總是會飛得很遠很遠……

在一間破破爛爛的土房子裡,用土塊砌起來的熱炕上,一個滿臉寫盡滄桑的中年男人,眯起雙眼捧著一本書,正在大聲地朗讀。

他抑揚頓挫的聲調,加上手舞足蹈地比劃,讓整個故事顯得那麼熱鬧又生動。

他的腳旁,趴著四個女孩兒,最大的一個比最小的一個大了6歲,而最大的那個女孩兒,目前只有9歲。

此刻,四個女孩兒正在聚精會神地聽他讀“故事”,旁邊三歲的小妹妹竟也出奇的乖,睜著兩個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好奇地觀察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父親珍藏的書:《西遊記》

兩軍相對,各把弓箭射住陣腳,排成陣勢。

花腔鞭鼓擂,雜彩繡旗搖。

南軍陣上,邢政挺槍出馬,六個統制官分在兩下。

宋軍陣中,關勝見了,縱馬舞青龍偃月刀,來戰邢政。

兩員將蕩起一天殺氣,兩匹馬驟遍地征塵。

鬥到十四五合,一將翻身落馬。

正是:只雲會使英雄勇,怎敵將軍一智謀。

全憑捉將拿人手,來奪江南第一州。

畢竟二將廝殺輸了的是誰,且聽下回分解。

“別呀,爹爹,再給我們講一回唄!”老大第一時間發出請求。

“到底誰會贏呀?爹爹”老二緊接著發問。

原本只有讀書聲的房間裡,瞬間熱鬧了起來,姐妹們的哀求聲、問詢聲,遺憾的唏噓聲混成一片。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父親的藏書:《水滸傳》

只見中年男人大手一揮:“睡覺時間到,我數到三,如果都沒閉起眼睛,明天就別想聽下一回了。”

“不要嘛,怎麼又是這樣……”

孩子們還在憤憤不平,中年男人卻已經開始慢吞吞地數數:“一……二……三……”。

他一邊數數,一邊小心翼翼地合起手裡的書,順手從床沿上露出來的草墊子裡抽出一根稻草,夾在了剛才那一頁。

然後像是捧著十分珍貴的寶貝一樣,輕輕放在炕頭那個破箱子蓋上——只有放在那裡是最安全的,才不會被孩子們不小心壓在身底下,從而弄皺或者損壞了書。

因為這張土炕上一家人擠在一起,已經滿滿當當的了,連翻身都困難, 哪還有放書的位置。

放好了書,他轉身看看閉著眼睛安安靜靜裝睡的幾個孩子,再看看炕角專心納鞋底的妻子,接過妻子手裡的活計,嫻熟地忙碌起來。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套屬於自己的書

“且聽下回分解”,內心最柔軟、最溫暖的記憶

這個中年男人,便是我的父親,一個飽經滄桑、被困苦生活早早壓彎了腰桿,卻精力充沛、樂觀向上的人。

我們姐妹的童年,是在父親的“故事”中浸染大的。

父親是他們姐妹七人中唯一一個愛讀書,也堅持上完高中的人,本應該留校任教的他,卻因為爺爺的地主身份,錯失了機會。

他雖然與自己熱愛的學堂失了緣分,但是卻一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

《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紅樓夢》、《西遊記》、《隋唐演義》……這些經典書籍,早在我們童年時期,就從父親口中一遍遍地“聽過”。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今年的讀書計劃:重溫經典

如果要說我的啟蒙書籍是什麼,那非它們莫屬了,因為除了“聽書”,自從上到小學,可以認識一些字的時候開始,我便迫不及待地勉勉強強趕畢業前,靠自己的“能力”讀完了這些書。

那些年,365天裡,父親哪怕再累,也會在睡前給我們讀這些“故事”,相應的“且聽下回分解”也伴隨了我們一個又一個365天。

所以,童年時的“且聽下回分解”,伴隨著我們成長,也曾是我們每天的遺憾和新的期待。

只是,父親已經離我而去,還有不足一月,便是他的三週年祭日,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那句“且聽下回分解”了。

如今,這句“且聽下回分解”,成了內心最柔軟、最溫暖的回憶。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父親珍藏的書:《西遊記》

父親一生艱苦,但是他一直酷愛讀書,我們也在他的薰陶下,對書本和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

如果要問這種基因的遺傳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那便是我們姐妹四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山溝溝裡的“金鳳凰”。

我們是最先靠讀書,從那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裡走出來的女孩子!

那個曾經睜著大眼睛觀察姐姐和爹爹的小妹妹,更是在鄉親們的鞭炮聲中,以全鄉第一個女本科生的身份,走出的大山!

她是我們全家、全村,乃至全鄉的驕傲!

目前我們都過著還算不錯的生活,分別在醫學、教育、金融等行業就職。

更加值得讓我們驕傲的:是我們給全鄉人民做了表率!自我們姐妹四人之後,我們那個落後的鄉村,孩子們開始爭先恐後地勤奮讀書。

大家似乎都開始醒悟:“只有努力讀書,插上知識的翅膀,才能飛向遠方,改變貧苦的命運。”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西遊記》第一頁插圖

閱讀,給了我們夢想,也給了我們飛翔的翅膀

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買不起書,便去鄉政府,、衛生院、學校……挨個辦公室敲門借書。

借回來的書怕弄髒,會找來報紙包上書皮,更不許我們給書“折角”,有一次不小心折了書角,被父親嚴厲地批評了一頓,屁股上還捱了響亮的兩個巴掌。

因為這兩個巴掌,我至今保留著愛護書籍的好習慣,包括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學期開學,都會幫孩子給所有的課本包上書皮,並叮囑他一定要愛護書本。

一如當年,父親總會認真的用報紙給我們的課本包上“書皮”,並一遍遍地叮囑我們,一定要愛惜書本。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給孩子的課本包的書皮

還記得借回來的課外書中,有個別我們愛不釋手的,又很難得的書,父親會選擇性的“遺忘”——不再歸還。

父親管這個叫:“借書不算偷。”等後來上了初中,讀到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我才明白父親這句話的出處和意思。

當時覺得臉燙得難受……

可我從來不怨父親,也不會因此而對他有看法,因為我知道他一生,除了幹過“偷書”這件不光彩的事以外,從來沒幹過其它有違道德品質的事。

甚至於我們不小心把同學的橡皮擦或者鉛筆帶回家,他都會嚴厲地批評我們,要求我們必須及時歸還。

這樣的父親,我怎會怪他!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父親用報紙包了書皮的書

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除了口糧和物資的短缺,書籍同樣匱乏,如果不是父親這樣做,我們哪有機會讀到那麼多好書?哪有供我們飛翔的翅膀?

他如此違心的去做這不甚光彩的事,只是想給他的女兒們插上飛翔的翅膀,讓她們飛出大山,遠離他所遭受過的那些苦難。

如果非要認定這是一種罪惡,那便讓我們承擔了吧,我會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向同樣書籍匱乏的貧困地區捐贈書籍。

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贖罪”,便是想真心幫助那些願意讀書、想讀書的孩子。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購書已經是家裡的常態化消費,我們一家每次出去逛街,都會順手買一些喜歡的書籍回來。

雖說現在電子書籍已經很方便了,但是我依然喜歡紙質書籍散發的墨香,以及打開一本嶄新的書籍時那種興奮、神聖的感覺。

再者,三口近視之家的我們,眼睛再也承受不住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讀書帶來的傷害了。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父親“借”出來,未曾歸還的書

只是相比起以前借書閱讀的勁頭,總覺得現在懈怠了很多,有部分書籍僅限於購買前對它的那幾頁認知,回家後它們便安靜地躺在書架上,等待我的眷顧。

或許正是中了“書非借不能讀”的圈套吧,我竟開始懈怠於讀書了。

最近因疫情原因,宅在家裡用手機刷資訊,關注新聞動態,無意中接觸到了“自媒體”的新概念,便註冊了賬號,想延續寫作的愛好,順便若是能在這裡討得些許零花錢,以貼補家用,便是兩全其美的事兒了。

由於寫作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我不得不再次埋頭讀書。而在看過好幾本書以後,突然覺得曾經對讀書產生懈怠的想法,是多麼愚蠢的事兒。

這幾天正在看的《人生海海》、《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自在》等書,都是相當不錯的書。

書中滿滿的正能量,讀之總是會有意無意喚醒沉睡已久的,叫做“夢想”的細胞。

那些年,閱讀留下的溫暖記憶:“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我放在床頭,正在閱讀的書

是啊,若不是包羅萬象的書籍把嶄新的世界帶到我的面前;若不是書籍的力量讓我有了夢想併為之奮鬥,我怎會有今日安逸幸福的生活。​

所以,閱讀,無論何時都不該停歇!

感謝父親留在我記憶裡的“且聽下回分解”。餘生,讓它伴我和我的家人繼續徜徉在書籍裡,尋找屬於自己的夢想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