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梦天天

讲“故事”的中年男人和他的孩子们

每次提起“阅读”的话题,我的思绪总是会飞得很远很远……

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土房子里,用土块砌起来的热炕上,一个满脸写尽沧桑的中年男人,眯起双眼捧着一本书,正在大声地朗读。

他抑扬顿挫的声调,加上手舞足蹈地比划,让整个故事显得那么热闹又生动。

他的脚旁,趴着四个女孩儿,最大的一个比最小的一个大了6岁,而最大的那个女孩儿,目前只有9岁。

此刻,四个女孩儿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他读“故事”,旁边三岁的小妹妹竟也出奇的乖,睁着两个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好奇地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珍藏的书:《西游记》

两军相对,各把弓箭射住阵脚,排成阵势。

花腔鞭鼓擂,杂彩绣旗摇。

南军阵上,邢政挺枪出马,六个统制官分在两下。

宋军阵中,关胜见了,纵马舞青龙偃月刀,来战邢政。

两员将荡起一天杀气,两匹马骤遍地征尘。

斗到十四五合,一将翻身落马。

正是:只云会使英雄勇,怎敌将军一智谋。

全凭捉将拿人手,来夺江南第一州。

毕竟二将厮杀输了的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别呀,爹爹,再给我们讲一回呗!”老大第一时间发出请求。

“到底谁会赢呀?爹爹”老二紧接着发问。

原本只有读书声的房间里,瞬间热闹了起来,姐妹们的哀求声、问询声,遗憾的唏嘘声混成一片。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的藏书:《水浒传》

只见中年男人大手一挥:“睡觉时间到,我数到三,如果都没闭起眼睛,明天就别想听下一回了。”

“不要嘛,怎么又是这样……”

孩子们还在愤愤不平,中年男人却已经开始慢吞吞地数数:“一……二……三……”。

他一边数数,一边小心翼翼地合起手里的书,顺手从床沿上露出来的草垫子里抽出一根稻草,夹在了刚才那一页。

然后像是捧着十分珍贵的宝贝一样,轻轻放在炕头那个破箱子盖上——只有放在那里是最安全的,才不会被孩子们不小心压在身底下,从而弄皱或者损坏了书。

因为这张土炕上一家人挤在一起,已经满满当当的了,连翻身都困难, 哪还有放书的位置。

放好了书,他转身看看闭着眼睛安安静静装睡的几个孩子,再看看炕角专心纳鞋底的妻子,接过妻子手里的活计,娴熟地忙碌起来。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套属于自己的书

“且听下回分解”,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记忆

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我的父亲,一个饱经沧桑、被困苦生活早早压弯了腰杆,却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的人。

我们姐妹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故事”中浸染大的。

父亲是他们姐妹七人中唯一一个爱读书,也坚持上完高中的人,本应该留校任教的他,却因为爷爷的地主身份,错失了机会。

他虽然与自己热爱的学堂失了缘分,但是却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红楼梦》、《西游记》、《隋唐演义》……这些经典书籍,早在我们童年时期,就从父亲口中一遍遍地“听过”。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今年的读书计划:重温经典

如果要说我的启蒙书籍是什么,那非它们莫属了,因为除了“听书”,自从上到小学,可以认识一些字的时候开始,我便迫不及待地勉勉强强赶毕业前,靠自己的“能力”读完了这些书。

那些年,365天里,父亲哪怕再累,也会在睡前给我们读这些“故事”,相应的“且听下回分解”也伴随了我们一个又一个365天。

所以,童年时的“且听下回分解”,伴随着我们成长,也曾是我们每天的遗憾和新的期待。

只是,父亲已经离我而去,还有不足一月,便是他的三周年祭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那句“且听下回分解”了。

如今,这句“且听下回分解”,成了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回忆。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珍藏的书:《西游记》

父亲一生艰苦,但是他一直酷爱读书,我们也在他的熏陶下,对书本和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如果要问这种基因的遗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那便是我们姐妹四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山沟沟里的“金凤凰”。

我们是最先靠读书,从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女孩子!

那个曾经睁着大眼睛观察姐姐和爹爹的小妹妹,更是在乡亲们的鞭炮声中,以全乡第一个女本科生的身份,走出的大山!

她是我们全家、全村,乃至全乡的骄傲!

目前我们都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分别在医学、教育、金融等行业就职。

更加值得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给全乡人民做了表率!自我们姐妹四人之后,我们那个落后的乡村,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勤奋读书。

大家似乎都开始醒悟:“只有努力读书,插上知识的翅膀,才能飞向远方,改变贫苦的命运。”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第一页插图

阅读,给了我们梦想,也给了我们飞翔的翅膀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买不起书,便去乡政府,、卫生院、学校……挨个办公室敲门借书。

借回来的书怕弄脏,会找来报纸包上书皮,更不许我们给书“折角”,有一次不小心折了书角,被父亲严厉地批评了一顿,屁股上还挨了响亮的两个巴掌。

因为这两个巴掌,我至今保留着爱护书籍的好习惯,包括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学期开学,都会帮孩子给所有的课本包上书皮,并叮嘱他一定要爱护书本。

一如当年,父亲总会认真的用报纸给我们的课本包上“书皮”,并一遍遍地叮嘱我们,一定要爱惜书本。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给孩子的课本包的书皮

还记得借回来的课外书中,有个别我们爱不释手的,又很难得的书,父亲会选择性的“遗忘”——不再归还。

父亲管这个叫:“借书不算偷。”等后来上了初中,读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我才明白父亲这句话的出处和意思。

当时觉得脸烫得难受……

可我从来不怨父亲,也不会因此而对他有看法,因为我知道他一生,除了干过“偷书”这件不光彩的事以外,从来没干过其它有违道德品质的事。

甚至于我们不小心把同学的橡皮擦或者铅笔带回家,他都会严厉地批评我们,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归还。

这样的父亲,我怎会怪他!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用报纸包了书皮的书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除了口粮和物资的短缺,书籍同样匮乏,如果不是父亲这样做,我们哪有机会读到那么多好书?哪有供我们飞翔的翅膀?

他如此违心的去做这不甚光彩的事,只是想给他的女儿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她们飞出大山,远离他所遭受过的那些苦难。

如果非要认定这是一种罪恶,那便让我们承担了吧,我会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向同样书籍匮乏的贫困地区捐赠书籍。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赎罪”,便是想真心帮助那些愿意读书、想读书的孩子。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购书已经是家里的常态化消费,我们一家每次出去逛街,都会顺手买一些喜欢的书籍回来。

虽说现在电子书籍已经很方便了,但是我依然喜欢纸质书籍散发的墨香,以及打开一本崭新的书籍时那种兴奋、神圣的感觉。

再者,三口近视之家的我们,眼睛再也承受不住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读书带来的伤害了。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借”出来,未曾归还的书

只是相比起以前借书阅读的劲头,总觉得现在懈怠了很多,有部分书籍仅限于购买前对它的那几页认知,回家后它们便安静地躺在书架上,等待我的眷顾。

或许正是中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圈套吧,我竟开始懈怠于读书了。

最近因疫情原因,宅在家里用手机刷资讯,关注新闻动态,无意中接触到了“自媒体”的新概念,便注册了账号,想延续写作的爱好,顺便若是能在这里讨得些许零花钱,以贴补家用,便是两全其美的事儿了。

由于写作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我不得不再次埋头读书。而在看过好几本书以后,突然觉得曾经对读书产生懈怠的想法,是多么愚蠢的事儿。

这几天正在看的《人生海海》、《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月亮与六便士》、《一生自在》等书,都是相当不错的书。

书中满满的正能量,读之总是会有意无意唤醒沉睡已久的,叫做“梦想”的细胞。

那些年,阅读留下的温暖记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我放在床头,正在阅读的书

是啊,若不是包罗万象的书籍把崭新的世界带到我的面前;若不是书籍的力量让我有了梦想并为之奋斗,我怎会有今日安逸幸福的生活。​

所以,阅读,无论何时都不该停歇!

感谢父亲留在我记忆里的“且听下回分解”。余生,让它伴我和我的家人继续徜徉在书籍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