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鳥籠效應”?父母應引導孩子,明白自我興趣

現在編程很火,很多孩子報了班去學習,朋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

最開始的時候,朋友的孩子死活不去學習。但到了後來,不知道朋友用了什麼方法,朋友的孩子就熱愛上了這個興趣愛好。

朋友說,自己是工科畢業的,對於那種機器方面的東西多少都會有了解,家裡也會常常涉及。久而久之,家裡的孩子就對機器這種東西感興趣了,之前問孩子要不要去學習編程,孩子不想去,朋友就買了幾個機器人的玩具或者展示品放在了家裡。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鳥籠效應”?父母應引導孩子,明白自我興趣

每次有客人來的時候,客人看到這些東西,就問小傢伙,是不是小傢伙學習了編程,做的東西很不錯。一次兩次還好說,不是自己做的,但是來的客人多了,久而久之,孩子逐漸開始自己摸索,開始主動問爸爸一些有關編程的知識,對於去上這種課程也不是很抗拒。

孩子去上課外興趣班,並且還主動請教朋友,自己進行探索。之前還報名參賽,最終獲取了好成績。其實朋友的這種做法,是參考了一種心理學效應——鳥籠效應。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這種效應是由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的。理論語言: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的東西。通俗講就是因為有個人家裡放了一個鳥籠,但是沒有放鳥,但是客人每次來了都會問鳥的問題,主人實在忍受不了每次都解釋的麻煩,只能扔掉鳥籠或者買只鳥,鳥籠吸引了主人大量的注意力。

也就是上面的機器人就是孩子的鳥籠,本來不關注的問題,

由於客人的提問,導致孩子最終花了大量的注意力在上面,最終主動去了解,去學習。

家長可以通過這種鳥籠效應,來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鳥籠效應”?父母應引導孩子,明白自我興趣

1.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鳥籠效應發揮的是人類的主動性,通過鳥籠吸引了人們的關注,人們主動去買鳥或者扔掉鳥籠。所以,家長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性。

比如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孩子熱愛學習的興趣,激發孩子主動去學習的心智。家長可以在家裡放一些與孩子學習成績有關的東西,比如與孩子學習的一門課程有關的東西,比如詩詞、書法或掛畫,這樣每次客人來的時候都會問是不是孩子自己寫的,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慢慢主動去學習這些詩詞的內容。

如果放一些幾何的模型,孩子可能就會去主動學習數學幾何相關的內容,以應對客人們的詢問。

2.增強孩子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愛好,對於某件事物產生喜歡,比如是一項體育運動——足球、籃球等;或者是一項文藝上的東西——小提琴、繪畫;或者一門新興的課程——編程、機器人等。

孩子有興趣,但是孩子可能沒有長久的堅持性,通過鳥籠效應,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興趣點,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放於這項愛好之上,最終獲取更大的成績。而不是淺嘗輒止。

“鳥籠效應”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

什麼是家庭教育中的“鳥籠效應”?父母應引導孩子,明白自我興趣

3.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顯然,家長通過“鳥籠效應”對孩子的指導與教導,要遠遠大於強迫性。以命令強迫孩子去幹這、去幹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損害親子關係,但是鳥籠效應,帶來的是溫和的引導,是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多的思考,沒有強迫式的命令,孩子心理更容易接受。

孩子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肯定要比被動式命令,更容易接受學習這件事情。畢竟是孩子主動去做的,逆反心理會很少。

總之,家長可以通過鳥籠效應教育孩子,但是一定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如果孩子不喜歡這類學習,那麼鳥籠效應也就無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