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

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文丨郭名高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張青山


先說張青山這個人吧。

此前,我倆沒什麼交情,往來僅限於這次活動。在當代隸書中堅提名之初,眾多獲獎書家提供的名單裡都有張青山。而我的記憶,還停留在首屆篆書展那張楚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裡。這件作品寫的是王維五律《鳥鳴澗》,以三條屏拼接而成,右下側留空以隸書釋文;中上方有塊白紙,以魏碑體概括楚簡帛的特點;左下方是行草落款。一張字,四種書體, 水平極高,置於一紙,卻顯得破碎。或許,在展覽時代,他憑一件作品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極強的綜合書寫能力,作品被評為一等獎。

自此,我開始留意張青山。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隸書中堅需要評選。翌日,張青山發來參評作品,又介紹幾位隸書獲獎書家參與這次活動。

最終,他榜上有名,位列第二。在提供相關資料時,張青山額外寄了三張字,讓我以此來應付活動開銷。我寄了一本《心儀秦漢》,略表謝意。數日後,張青山拿到書,讚賞有加,還給我發了紅包,他說:

著書不易,我知道其中艱辛!當然,這只是我的一點心意,是對著作者應有的尊重!請收下吧,切切!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我蹲在作品前,開始琢磨張青山這個人。

他緊鎖眉頭,目光峻嚴、悠深,闊嘴大耳。身後是扭曲的老屋,叢林隱約,亂石砌壁。張青山束腰斜倚,目視遠方。我的手指在屏幕上戳了一下,紅光閃爍,一下子,我似乎走進了他的內心,觸及他書風的淵藪。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張青山五體皆能,且以大字居多。在楚篆、魏碑和隸書上都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就其隸書而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結字因勢賦形,縱橫、穿插、方圓、肥瘦,錯落有致。即便相同結構,亦能和而不同。以這幅八尺條《丁敬論印詩》為例,並排“離”、“到”、“漢”三字均系左右結構,前兩個字都是左高右低,貌似雷同,卻在偏旁肥瘦上做了一些調整,或左寬右窄,或揚右抑左,與“漢”字差別較大。隸書難於布白,若要氣韻生動,字法至關重要。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二、剛柔相濟。張青山隸書受《張遷碑》影響較多,又取魏碑之方剛、拙樸,借鑑楚簡之圓轉、靈動,熔鑄一體,講究剛柔相濟,方圓調和。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過:“書法之妙,全在用筆。概舉其要,盡於方圓。”方圓乃筆法之關捩,表現在四個方面:一看起收之別,二視線形之異,三分轉、折,四辨空間。張青山所用“方”筆也是多元的,或在起收上計較,或鋪毫使其崚嶒,時而翻筆折鋒,時而外圓內方。 其“圓”筆則以弧線和中鋒所得線形來實現。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三、沉實飛動。面對張青山的隸書,我被其拙樸、厚重所吸引,進而腹誹它的粗笨、僵硬。一旦遠眺,抑或拍了圖片欣賞,厚重與靈動的對比竟然強烈起來。他的方筆較多,線條質實,需要靈動的線性予以調和。其飛動則以三種手段來實現:一是主筆多篆籀筆意,線條挺勁活脫;二是磔畫將要收尾時,倏地翹筆甩出,頗多靈動;三是某些點畫收筆輕盈,若箭離弦。

四、結體峻峭。無論是起筆切入,還是收尾戛然而止,抑或頓挫抽出,在張青山作品中都有明顯的稜角。加之線條內收,翻筆折鋒,字形邊框若嶙峋鰥夫聳肩露骨。

五、墨法枯潤自然,偶作黏並,化線成面。

值得一提的是,張青山隸書雖以大字為主,數件作品置於一處,味道還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他的技法錘鍊具有極強的兼容性,不是厚此薄彼,盲目排斥的。


【隸書中堅批評榜】張青山隸書多變化,但在協調性上還有提升空間


當然,張青山的隸書尚未盡善,他在筆法、結體的協調性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丁敬論印詩》中“舒”字左方右圓,不同的筆法體系,偏旁之間的強烈反差,使之過於突兀、生硬。又比如“捲”與“唐”,“守”與“雲”,一圓一方,一柔一剛,對比建立在字與字間,頗似不同法帖拼湊而成,沒有共性的元素來貫通,失之生硬、做作。方多易僵,若不能使線條鬆動,鏤刻之相必損其蘊藉。從空間分割角度來講,張青山在處理並列幾筆時,關照了向背,卻忽視了疏密對比,以致空間稍顯均勻。

或因教學之故,張青山諸體兼善,這既是優點,也有不足。五十知天命,到了這個坎兒,總要做些減法的。若精力系於一處,理論、創作並修,則希望可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