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一年收益為零?銀行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存在開放日陷阱


銀行理財一年收益為零?銀行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存在開放日陷阱

01 前言

前幾天,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女子贖回百萬基金到賬少了10萬!銀行的解釋讓她無語,誰的錯,講述的是贖回基金時,對交易規則的誤解引發的一個糾紛;

今天情況倒過來了,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1年收益為0,並不是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風險導致的,而是投資人看漏了或者沒有了解清楚理財產品交易規則

這篇文章,將和讀者分享什麼是募集期、封閉期、開放期、開放日,瞭解他們的差別,也許就能避免這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02 起因

在一家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次數多了,有時候就會習慣性的在銀行APP上自行挑選理財產品並直接購買,並不會去諮詢理財經理的建議;

然而理財產品的差異,造成了可能的潛在損失。

早前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固定期限的,這種產品的銷售期就叫做募集期。

這一類的理財產品在產品成立之後,就會在銀行APP在售理財產品列表上消失。

出現問題的,往往是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產品成立以後仍然在手機銀行的在售理財產品列表中,同時是可以購買的,但是實際上屬於預約購買。

看似成功買入,是不過是銀行受理了購買申請而已,實際上交易並沒有成功。

03 募集期與開放期

上述類型的理財產品在產品成立之前的銷售期,也是叫做募集期;個別理財產品成立會有一個封閉期(個別理財產品沒有),封閉期之後就會進入到開放期。

封閉期非常容易理解,投資者是無法購買、贖回的;

開放期是眾多開放日的一個統稱,是投資者可以真正購買、贖回理財產品的時間;不同的理財產品開放期不一樣,有些是每一個工作日,有些是個別的兩三個工作日;

投資者需要了解的是,只有在開放日交易,才能真正的交易成功,其他時間段的交易,都只是預約交易,要到開放日才能達成交易。

04 一個案例

為了方便理解舉一個例子,詳情如圖所示:


銀行理財一年收益為零?銀行手機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存在開放日陷阱

在以上案例中,在4月12日到7月12日期間購買理財產品,都是預約購買,要到開放日7月12日才能達成交易。

上述理財產品成立後每隔3個月有一次開放期,非開放期購買產品,最不利的情況就是開放期後購買,要三個月後才成交,相當於損失了3個月的收益。

假如每年或者每兩年才有一次開放期呢?沒留意的結果就是一年/兩年收益為0。

對比債券基金來看,大部分債券基金都有募集期、封閉期這樣的過程,同時大部分的債券基金封閉期結束後每一個交易日都是開放日;例外的部分債券基金有一個名稱,叫做定開型債券基金。

05 解決方案

如果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多加留意相關規則,可以解決根本問題。

但是銀行的財產品實在太多了,誰能保證每一次都那麼仔細呢?在我來看,銀行應該主動採取措施。

如果您是銀行理財投資者,您不妨問一問銀行理財經理,是否有這種情況?如果有,向他提供反饋意見或者直接撥打銀行客服反饋,讓此類理財產品不要出現在理財產品在售信息中。

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去反饋了,銀行才會重視並解決這個問題。

有兩個想法:

1、下架相關產品,直到開放期前幾天再上架;

2、僅供產品信息展示,無法交易;

#423頭條知識節#關注@私行小學徒瞭解更多理財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