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前言

宣德十年(1435年),38岁的宣宗驾崩,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也就是本文的主角。

年仅9岁的明英宗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地位,掌管明朝江山。9岁的他,别说管理朝政,可能连管理自己都有问题。在祖母张太皇太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辅佐下,正统初年,明朝延续了“仁宣之治”社会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好景不长。正统八年,张太皇太后驾崩;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随后便迎来了明王朝的宦官擅权乱政时代,也是由此,强盛的明王朝开始了下坡路。

宦官 擅权乱政

下面要介绍的宦官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关键人物——王振

王振,原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一个泼皮无赖,因为贪图过好日子,自阉入宫。他粗识文字,在宫里教小太监读书,所以,宫里都称他为“王先生”。

宣德年间,王振专陪太子朱祁镇读书,与太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王振升任司礼监政务、升为首席太监,替皇帝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理皇帝批复臣僚上奏的公文。甚至连皇上的口谕也是由他记录,然后交到内阁批示颁布的。王振依靠这种方便,拉拢一批官场上的无耻之徒,经常排挤、打击正直的大臣,渐渐地形成了一股邪恶势力,把持朝政。

下面直接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

土木堡之变

本次战役的另一主角:绰罗斯·也先

也先在明正统四年(1439年),继承其父绰罗斯·脱欢之位成为瓦剌部的首领。在其父亲的基础上继续向东发展,征服了东北的女真,攻破了辽东的兀良哈,势力延伸到了朝鲜北部,其后向西攻破了哈密。

自此,瓦剌达到了明朝建国以来最鼎盛的时期。疆域横跨西北和东北,除此之外,也先又和沙洲,赤金蒙古诸卫联姻以加强实力。

明朝边境地方官员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出兵遏制也先部落的发展,但都没有引起英宗皇帝的重视。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一、也先与明朝彻底闹翻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派遣使者2000余人向明朝进贡,并将使团人数诈称为3000人,希望能够得到明朝廷更多的恩惠。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便减少了赏金,降低了三分之一的马价,再加上也先为儿子向明朝请求联姻的事也遭王振拒绝。本来就以打探虚实,挑衅明朝为目的也先这下恼羞成怒了。

同年七月,他威逼利诱蒙古诸部,让他们带兵跟随自己大举进攻明朝。东部由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带领与兀良哈一同进攻辽东,西部的瓦剌部进攻甘肃张掖,中路则分为两支,一只由阿剌知院所率,进攻宣府,另一只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二、大同遭遇袭击

毫无防备的明军遭到也先部队的进攻,很快大同城外的堡垒均被瓦剌攻陷,大同参将吴浩战死。7月15日,大同守军出城与也先交战,结果在阳和口被也先击败。总兵宋瑛被杀,三万大军全军覆没,仅有大将石亨单骑逃回。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三、皇帝御驾亲征

边关告急文书快马加鞭的传到朝廷,英宗立刻召集大臣商讨对策。此时,败仗连连传入,眼看就要打到蔚州了,王振急了,为了自己家乡的大片田产不被瓦剌侵占,他极力主张让英宗带兵御驾亲征。

此时兵部尚书

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皇帝亲征,他们认为:此战瓦剌是有备而来,而朝廷却毫无准备,如果贸然亲征,恐有不测。可此时的英宗却完全听不进邝埜和于谦的建议,比起他俩,他更加信任王振。王振和英宗说,如若皇帝能亲征:

一来可以效仿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亲征蒙古;

二来可以证明自己——明朝国力雄厚,区区蛮夷,不足为患。

就这样,明英宗在王振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了

四、明军出征,困难重重

经过了两天准备,朱祁镇告别了他的老婆,命弟弟朱祁钰带领十万京营士兵与于谦据守北京,自己带领五万骑兵和包括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在内的十几万步兵亲征讨伐也先,此次随行的文臣武将包括王振,邝埜在内的官员共有100多人。

所谓,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英宗平时就不注意军队的训练,军队纪律相对涣散,再加上此次出兵大同,在思想物质上就没有准备好。路上还遇上大风暴雨,行军路途变的十分艰难。此时粮草还供应不足,战士们又累又饿,叫苦连天。好不容易到了大同,大同守将为了向朝廷表功,刻意夸大蒙古人的战斗力,借此体现自己守城的不易。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无益的,他的说辞很快在军中蔓延,加上王振派去攻打瓦剌的明军惨败而归,城外明军尸横遍野。这不由得让一直在京城养尊处优的文臣、士兵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对也先的部队产生了莫名的恐惧,这使整支明军士气逐渐低落

此时,一位大臣心想,这样的士气是不利于打仗的,就劝英宗先行退兵到紫荆关。这事被王振知道了,王振火冒三丈,把那位大臣臭骂了一顿,罚跪了一天。

疲惫不堪的明军好不容易到了大同,还没喘上一口气,就接到命令,还要北上。大臣们急了,找王振理论,王振却两眼一翻,回了一句:“

再北上打了败仗,也是天意。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五、王振私心 酿成大祸

大军还未北上,前方便传来战报:也先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在大同北伏击了明军的先锋井源部队,朱瑛和朱冕赶去救援,也遭遇了埋伏,只杀了半天,两只明军就全军覆没了。听到这个消息,明英宗惶恐万分,就是方才还气壮如牛的王振这时也变的六神无主,立刻下令收拾东西,迅速撤离。

也先部队听说明军打算撤队,便打算尾随其后,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偷袭明军一波。

开始明军打算按原路返回,走宣府居庸关一路,利用地位优势,一来可以躲避敌人锋芒;二来即使瓦剌进攻也能迅速组织对抗。这本来就是最安全,最保险的方式。可是越到这种危难时刻,王振越喜欢出头。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宦官王振欲使英宗驾临其家乡蔚州,显示其威风,便把路线改为走蔚州紫荆关一路。当大军快到蔚州时,王振又怕大军经过破坏家乡田园庄稼,反倒祸害了家乡的百姓,就此留下骂名。于是屡次改变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大致路线如下图)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这时,一直在后面紧追的瓦剌军队也慢慢靠近。明军到了鹞儿岭附近,就被也先的骑兵追上了。王振此时慌了,他立刻派成国公朱勇率领三万骑兵去断后,自己带着皇帝仓皇南逃。

明英宗的銮驾跑得神速,傍晚便到了离怀来城不远的20里的土木堡。大臣们看到土木堡,无险可守,缺乏水源,便劝明英宗先进怀来城。王振眼看自己运送财产的1000多辆车还没到,力主在土木堡安营扎寨。

文武百官都知道土木堡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在此扎营十分危险,希望能迅速赶往怀来城,但都惧怕王振,不敢去说。65岁的邝埜拼着性命跑到英宗面前力争,被王振骂:“你这个书呆子懂什么军事,再啰嗦,立刻斩首。”邝埜厉声答道:“我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说话,我还怕死吗?”没想到,话音未落,王振便命令武将将他拖出去斩首了。这样一来,便没人再敢说话,只得在此扎营了。

六、明英宗土木堡被俘

王振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可也先是知道的。他的骑兵占据了有利地形,从高地向下俯冲,巨大的冲击力使他们很快消灭了朱勇的军队。也先率领部队连夜奔袭,几个小时后就杀到了土木堡附近。

第二天一早,明英宗正想拔营启程,抬头一看,山坡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敌军,英宗意识到,大事不妙了,快逃,可此时也先的部队已经把他们团团围住了。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内无粮草,外屋救兵,三天没喝过水的明军拼命往南突围。也先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溃散的明军看到河水连兵器都忘了拿,也先骑兵俯冲而下,迅速击杀。英宗想带着残余的禁军突围,却几次都未能杀出去,王振平时趾高气昂,现在也知道自己狗命难逃,吓的瑟瑟发抖。

禁军将领樊忠平日里就对王振的胡作非为恨之入骨,现在看到王振这个熊样,气愤地举起大铁锤说:“我要为天下百姓除了你这个奸贼!”说着便一锤砸死了王振。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英宗见王振被杀,多次突围无效,就跳下马,盘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军队就这样轻轻松松的把英宗俘虏了。历史上将这次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不把战争当儿戏

“土木堡之变”是一次惨痛教训,永远值得后人记取。

王振为了谋私、英宗不听劝谏,把战争当做儿戏,将文武百官和几十万明军推上了绝境。

“土木堡之变”,明军元气大伤,可调用的精锐大半损失殆尽,国力大大减弱。若不是于谦等人硬气和争气,说不定大明立朝81年便成南明了。从此之后,明朝对防御政策进行了调整,开始大规模地修建万里长城,并退至关内防守。

当时,身为皇帝的英宗,在敌人面前俯首就擒。他吓得两腿发抖,站立不住,只好由瓦刺兵把他架走,可以说是丢尽了国家的脸面。当时的明军将士虽然形势不利,死伤惨重,但个个奋勇拼杀,并没有给祖国丢脸。

从征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尚书王佐、邝楚、内阁学士曹鼐、侍郎丁铉、副都御史邓棨以下数百人全都壮烈殉国。不少人是从未经历战阵的文官,有的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全都手执军器,战死沙场。

这一役,明军损失惨重,一代名将英国公张辅就此阵亡。张辅少年便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后来征安南,灭胡朝,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再后来又参与了明成祖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彪炳,谁知道居然窝窝囊囊的在老年死在了土木之变,死在了当年自己纵横驰骋的疆土。

作为亲历战场的幸存者李贤在《天顺名录》一书中写到:“二十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

在《七修类稿》中也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分之一。”

这和我们上面提到的明军的出兵人数也相互印证。

所以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朱祁镇的评价

历史上对于朱祁镇的评价大多是不太友好的。正统14年(1449)年被俘后到景泰七年(1456)才被放回,经历的长达7年多囚徒生活。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事变,英宗才得以称帝。

“英宗复辟,六部悉罢”,斩“王文、舒良、张永、王勤于市,籍其家;谪陈循、江渊、俞士悦、项文翟充铁领卫军;罢萧兹、商恪、王伟、古镛、丁澄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悦等贪刻敛佞,并劾右通政殷谦为于谦党,侍郎张敏,侍郎宋琰,少卿陈贽党附进身,俱乞黜逐之”。

于谦被杀,“籍其家”,王振走进祠堂。

英宗复位之后还下旨给王振弄了个纪念碑,内容阐述了土木堡一战王振“腹心扈从”,但是“将臣失律”,于是王振只能壮烈自刎殉国,英宗甚是感动,想起“君臣大义”。碑上还附带了王公公的玉照,身穿蟒袍,现存于北京智化寺。

明朝之耻: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王振 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故:“自古忠臣难善终”——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