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前言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商人群体,在清朝更是达到了顶峰。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劳苦一代的山西商人创业史。从一无所有到遍地开花,山西商人为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突破重重困难将生意做遍全国呢?

中国商帮历史悠久

有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福建商帮、山东商帮、苏州洞庭湖商帮、广东(珠三角和潮汕)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这些商帮被称为中国十大商帮

今天我们就聊聊明清时期最有名的商帮——晋商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先有复盛公,后又包头市

复盛公是谁呢?它既不是当大官的也不是有名的文人,他是个商人。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为四民,商人是排在最后的,社会地位低下,要是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选择从商的。

内蒙古包头市,是内蒙古最大的城市之一。清朝乾隆初年这里还只是一个叫包克图的小村落,包克图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后来晋商中的乔氏家族第一代——乔贵发在此谋生,因受老秦的帮助,再加上自身运气不错,有了一定的资本在包头立足。到乔三代——乔致庸时乔氏家族达到了鼎盛时期,后面世代在包头经商。商业的发展,带来的数量庞大的人口流量,使包头市人口逐渐密集,当地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巨大改善。所以,直到今天,在包头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又包头城”的民谣,而复盛公就是乔氏家族在包头最早开设的商号。

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

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这座城市在元朝、明朝时主要是一座军事重镇。到清朝时,由于晋商的到来逐渐繁荣。于是在这里便有了“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说法,而晋益老是晋商当时在此开设的一家商号。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可谓是:“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晋商在做生意的同时也能给各地带来众多的人口流量,能聚人于闹市,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可见当时的晋商在做生意方面是有自己独有的一套招式的。

晋商当时有多富有呢?

清咸丰三年(1863年)一个叫章嗣衡的御史向咸丰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中他写到:

“臣伏思国家承平二百余年,四海之广,岂无数十家巨富之家,臣耳目浅陋,所然目击者,如山西太谷县孙姓富约两千余万,曹姓,贾姓富各四五百万,平遥县城之侯姓,介休县之张姓富各三四百万,介休县百万之家以十计,祁县百万之家以数十计”。

可想而知,当时的晋商是多么的富裕,仅仅山西几个县城中富裕人家的钱加起来,数量就超过的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存银还多。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古往今来,建筑作为设计史中承载时代价值最多的门类,建筑的规模、型制的流变都是呈阶梯状发展的。

乔家大院

乔氏家族在经商赚了钱后,便想到回到家乡给还在等待他们归家的老婆、孩子、亲人改造住所,便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乔家大院。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乔家大院,位于

山西省中部,离省会太原大约有六十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它始建与1756年,虽然被称为乔家大院,但并不是只有一个院落,它实际上是由6个大院,19个小院构成。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约有12个足球大)房屋313间。

可想规模多么巨大,而这种规模所代表的巨大财富,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样的建筑并不是由一代人建成的,它代表了乔家六代人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它的建筑从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断。前后的时间面积规模由大到小,建筑样式由简到繁,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格局。

可想一个家族要想有三代都富裕那已经是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运气了,更何况乔氏家族的六代富裕

山西乔家是著名的晋商,到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时候达到了鼎盛。在他的努力下,乔家大院大规模兴建,成为民居艺术的绝佳代表。乔致庸还斥重金接待过逃难的慈禧,捐钱给李鸿章购买军舰,也因此乔致庸还得到了慈禧御赐匾额以及李鸿章的墨宝。

乔氏家族在多年的生意上摸爬滚打,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家规和店规:

六条家规

即:不准吸食鸦片、不准讨小老婆、不准赌博、不准嫖妓、不准酗酒、不准虐外。

对各号掌柜和伙计的规定

不许携带家属、不许夜不归宿、不许赌博吸毒、不许打架斗殴、不许身带钱财、不许营私舞弊。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晋商的崛起

晋商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若要在一段时间内能将一个地区,一个商帮立刻崛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这种崛起要不就利用某一资源,比如:沙特的石油;要不就利用国家政策的帮助。

晋商是我国明清时期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数量庞大的商人集团,在明朝初年明朝政府实行开中法,晋商就利用这一点,在西北地区兴起。到了明代中叶,晋商正式成为一个商帮,一个大的商人集团。到了清代晋商就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便有了,“晋商——海内最富,名扬天下”的说法

一、晋商是怎样发家致富的呢?

  1. 地理环境的逼迫

在明朝,山西北邻内蒙古,南接河南。在长城的重重包围下,若蒙古军队要进攻北京,优先选择的路线必是:锡盟、呼市、乌市——张家口、宣化、延庆——居庸关——昌平。

这条线核心在居庸关,而明朝前期的主要敌人是蒙古人,其中威胁较大的部族多来自京北偏西的方向。比如土木堡(在从张家口到居庸关的路上)之战后,也先军就是同时向紫荆关、居庸关进攻的,他自己亲自主持攻打紫荆关,关破后北上兵围北京。而中国出兵攻打蒙古,山西也是必经之路。

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和平时期就极大的会发展成为贸易城市。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清朝,山西一个读书人,在谈到山西时曾痛心疾首的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惟以垦种上岭下板,汗牛痛仆,仰天续命”。

“汗牛痛仆”的意思是说牛已经累得浑身大汗了,主人仍然要使劲抽赶。

万历《汾州府志》​卷二记载:“平遥县地瘠薄,气刚劲,人多耕织少。”

从地理环境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国家安稳,山西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当时会有大量军队在此驻守边疆。而山西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粮食产出较少。

大部分山西人不愿忍饥挨饿,不愿抢劫掠夺,便只能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他们开始“走西口”,做驻防军、垦殖者和游牧民族生活用品的生意,利用明代“承包军需”和“茶马互市”牟取利润,使越来越多的山西人弃农转商,到清代前期,山西农民“走西口”的队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了。

第二、讲究信义

山西商人,讲究信义,也注重集体。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偷偷的去冒险,而是结队成帮的群体行为。他们在商业上,创立一批批所谓“联号”,或兄弟、或父子​、或朋友、或亲人来组成一个互通有无的集团势力。大规模的发展下去,形成一只同气连枝的晋商团队,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晋商不仅对联号内的商家鼎力相助,连联号外面的商家遇难了也会伸出援手。这不仅给予许多异乡人强烈的可靠感,也给山西商人带来了极好的口碑,让他们在金融信托事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三、目光远大

晋商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整个中国的版图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能够利用国家政策,发现各个地区在商业贸易上的强项和弱项,故他们每时每刻都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公元1727年,清雍正五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山西商人立刻把目光转向俄罗斯,他们组建起庞大的商队,用马、骆驼,将大批茶叶由中国的华北、华中、华南运往俄罗斯。当时,光“大盛魁”的商队就有十万头骆驼。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在同治皇帝时期,通过恰克图这一条线的交易量在俄国方面便占到俄国出口贸易的40%,而在中国,占到了中国出口贸易总量的18%。可想这一条路线的利润是非处丰厚的。

山西人有积蓄后便把目光投向“票号”,利用当时两地贸易资金携带不便,和晋商历来良好的口碑,他们立刻在金融业站稳了脚跟,把东南西北的金融脉络梳理通畅。创造了“

汇通天下”的辉煌。

第四、注重管理

晋商很懂得利用物质利益来管理企业,就如同现在给工人薪资一样。用薪资劳激励和安抚员工,而且晋商对员工的待遇也很好,不会过分为难员工。晋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从东家,到掌柜、学徒、小伙计都极具吃苦精神和讲究义气,能上下一心,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使企业运转自如。甚至不少晋商为了能与外国商人进行进出口贸易,会专门找人来教员工俄语、蒙古语。在中国500年多历史中,晋商商人就是靠着他们的薪酬制度和强大的企业文化在洪流中斩露头家的

以上几个方面,不知道是否能大体勾勒出晋商成功之道?

晋商,为什么能从一无所有走向富可帝国的?

商帮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商帮形成相对来说比较晚,基本上都是在明清时期才形成的,那为什么在这之前的朝代就出现不了呢?

1、明清时期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中国的贸易、国内的贸易、国外的贸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资本主义发展以后不大一样。不是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贸易,它主要是贩运贸易,贩运贸易就是异地,从这个地方把物资运到另一个地方,再将另一个地方的东西运回来,两地交易,赚取中间的差额利润。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正好推动的山西商人两地贸易的快速扩张,使他们能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要想从两地贸易中挣钱是需要充足的人数来支撑长途运输的,在强盗威胁下,山西商人的贸易不得不成群结队的行走。

2、在中唐以前,中国古代的商品贸易主要以奢侈品贸易为主,像卖犀牛角,象牙制品等等。而这些东西只有少部分有钱人需要,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也不是多数人消费的起的。因此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宋元时期才发展起来的,然后在资本累计和商业的摸索上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了各路商帮。

晋商以“人弃我取,薄利多销,维护信誉,不弄虚假”的从商态度将生意做向全国。他们的骆驼队伍在中原各地留下了数不清的辙印,在历史上留下了“海内最富,名扬天下”辉煌成就。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