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大聖,只是猴頭

自《大聖歸來》創造了票房奇蹟後,有關於西遊,孫悟空,大鬧天宮的話題便層出不窮。可以說,大聖,這個算是在八十年代的《西遊記》之後,被公眾認為的“英雄”形象,被過度使用,甚至到了令人作嘔的地步。

86版《西遊記》開創了很多傳奇,不過對於我們影響最深的,應該還是那位猴子,還有那個黑白分明的世界了。它成功的塑造了一個西遊的世界,一位強大的鬥戰勝佛,可如果真的要深究的話,這個猴子是否真的就是真正的猴子了呢?

並非大聖,只是猴頭

侵刪

其實,從最大眾的解讀來看,孫悟空從石頭蹦出後,是人的初始,天不怕,地不怕,只憑一股莽勁,竄了個天翻地覆。可最終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被佛祖壓入五指山之中,靜心思過。之後孫悟空被唐僧放出,自帶金箍,成為行者。而他自帶金箍一事則被人們認為是自願接受社會約束,而在最後成佛,就是修成正果,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走上了人生巔峰。

但,真的只有這一種解讀嗎?要知道,那個金箍,是在猴子以為是個帽子的情況下,才自願帶上的。

齊天大聖,這個身為猴子前期的稱號卻比最後成佛時的鬥戰勝佛更勝傳頌,我們常說“大聖,大聖”,卻不曾稱過“鬥佛”。在我們年輕一代裡,都有“只識花果齊天聖,不知靈山斗勝佛。”的傳言。說到底,比起那個被稱為修成正果,封為鬥佛的孫行者。我們還是更加喜歡那個隨心所欲,無恐無懼的猴子。

縱觀《西遊記》中諸仙佛的言行,無一不在體現著一種天下萬物,皆為芻狗的感情。那有一個問題,便體現出來。身為妖王根據地的花果山,為什麼在孫悟空伏誅後,依然存在?

有仇必報,這句話放在中國任何地方,都可以適用,就更別說那群有力量,還要面子的仙佛了。不管猴子是否打入了南天門,讓玉帝到處躲藏。以仙家要面子的程度,又有什麼理由,放著這隻撒野撒到了天庭的猴子的家鄉,幸福安康呢?

如果按這種推論進行延續,那在西遊時,多次揚言要回花果山做山大王的孫猴子,真的還有家可會嗎?書中那五百年後,依然祥和安寧的花果山真的真實存在嗎?還是說,這只是一個障眼法而已?

妖王,妖怪,妖仙,在華夏古代的歷史和神話中,這種詞彙並不少見。而《西遊記》中,自然也不少。如孫猴子,光它一隻,便佔了三個。可讓我們細數一下,這個猴子,出了妖王是在鬧天宮時存在的,妖怪和妖仙從何而來?

妖怪,顧名思義,是惡與邪的象徵。它們無惡不作,殺人無數,飲人血,食人肉,是堆讓人類忍無可忍群起而誅的東西。但猴子呢?它的原身可是女媧補天遺石,日夜吸食天地靈氣而孕育而生。以神話的角度來說,它可以說是由天地孕育,神靈遺物而成的生靈,足以比擬麒麟的祥潤之獸。這猴子又沒有吃過人,還在之後還人一起生活多年學仙,怎麼就算是妖怪了?

並非大聖,只是猴頭

侵刪

妖仙,這個稱呼就更邪乎了。你說,這是害人,心不正的邪仙呢,還是妖怪成仙的東西呢,還是野路出門的修仙者呢?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師承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門下,可以說是仙家中的頂尖門派了。但在十四回中,吳承恩卻借龍王之口,說猴子不保唐僧就沒有正果,永遠是邪仙……等等,先不說你一個曾經鬧過天宮的猴子你要正果乾什麼,就算你想成正,你好歹是個名門正派出來的仙人啊,就算你不能說自己師承何方,那也是正規正宗的神仙,怎麼就成了邪仙了?

其實,說到這裡,其實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答案了。古代中,當人們想要殺掉一個罪惡多端又有些神秘的人,往往稱他們為,“妖”。妖人,妖僧,妖言惑眾,或許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麼神秘,卻會被冠上一個“妖”的字眼,來加重他們的罪惡,讓他們死的,更理所當然。

這樣,轉換一下道《西遊記》中,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佛,不更是如此。“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全都有個名字,叫做——妖”這句來自《悟空傳》中的話,說出了猴子那個“妖”的源頭。一個天地而生的靈物被冠上邪惡之名的最終原因——它無法約束。

而這,也是我們所崇敬並仰望的原因。是這隻猴子在身為一個大聖時,金甲鳳冠,腳踏筋斗雲,手持如意棒,笑罵漫天神將的那份自由無畏,所向披靡之景。而不是,安於佛廟,身披袈裟,收起金棒,淪為諸佛走狗與打手的鬥佛。就算明知鬥佛才是猴子最終的結局,我們也會無意識的迴避掉。

“只識花果齊天聖,不知靈山斗勝佛。”這句話,其實並非說猴子,而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們,不願安於現狀,想要四處傳蕩的心罷了。

並非大聖,只是猴頭

侵刪


本是猴頭,因席地而坐,食果而遊。生是個畜生,又不願平凡一生。跨四海,為求非凡之術。得法斜月三星洞,自認超凡,卻不知天有定數。追魂閻王府,得寶龍王宮,自稱美猴王,樂得一生逍遙。天稱妖猴,襲來天兵天將。猴頭無懼,全數敗退。聚七大妖王,自稱“齊天大聖”,欲與天公試比高。

所謂“大聖”,不過是有了一顆不願落入世俗之心的猴頭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