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行宮村的故事。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行宮村,顧名思義,這裡在古代是皇帝行宮的所在地。行宮建設於清代中期,是專供皇帝下榻的居所。清代的東陵在遵化,三河行宮地處到遵化的必經之路上。皇帝出巡的路線和每天走的距離比較固定,乾隆、嘉慶等很多皇帝都曾在三河燕郊的行宮下榻。乾隆皇帝還曾在此留下了《御製燕郊行宮晚坐詩》等五言詩,具體的寫作時間是乾隆十年(1745年)。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從地理位置上說,皇帝出了紫禁城後第一站是通縣(通州),再然後就是三河縣(三河市)最東南部的燕郊。鑑於皇帝去清東陵祭奠的次數較多,朝廷就在燕郊設置了專門的行宮。


根據當年的老人回憶,三河燕郊的行宮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其中有幾座大殿和一座高五層的眺遠樓,除了供皇帝皇后遠眺美景外還兼有軍事防衛的功能。行宮內的道路鋪滿了彩色的鵝卵石,宮門外的東西兩側還有專供皇帝皇后使用的水井。另外,行宮外圍還有更房,專供值班的人居住。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嘉慶皇帝畫像


因為清朝的皇帝去東陵祭祀的次數多,所以這座行宮被使用的頻率就比較高。乾隆年間,為了保護行宮建築,朝廷專門撥出了低級武官和士兵來這裡常年駐守。根據《三河縣誌·行宮篇》的記錄,(行宮)內營房,設立滿洲官兵看守,千總一員...外營房設立漢員經制外委把總一員、兵八名,看守官房三間,兵每名房兩間,共計十九間。


這些士兵和軍官的主要職責是看守煙郊(燕郊)、大新莊(現屬北京市平谷區)兩處行宮。其中有外委把總(漢員,正七品武官)各一員,於乾隆十年由通州大營調撥而來。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清東陵舊影


不過,因為辛亥革命,清王朝滅亡,原來的燕郊行宮也逐漸陷入了衰落。到了1929年,因為無人管理,這裡的行宮成了一片斷壁殘垣。而原本在此駐守的兵丁最後在此定居,他們和本地遷移而來的百姓形成了新的村子。因地處行宮舊址的緣故,新的村子被稱作行宮村。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現在的行宮村在燕郊城建的大潮中舊貌換新顏。在今天的燕郊鎮,還有著行宮市場、行宮小學、行宮花園、行宮賓館以及行宮大街這樣的地名。特別是行宮市場這四個字,是原來的全國政協副主席、開國上將楊成武所題寫,這也給了行宮村以更深厚的文化意蘊。

廊坊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很近,因為清代皇帝的行宮而得名

晚年的楊成武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