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人喝奶和讓美國人帶口罩,哪個更難

​文 | 納蘭醉天


當勸人喝奶都被噴成“崇洋媚外”時……


近日,著名醫生張文宏因為勸家長給孩子喝牛奶、吃雞蛋、不要喝粥,被33萬網民“點贊”崇洋媚外。


讓中國人喝奶和讓美國人帶口罩,哪個更難


營銷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確認偏見(或自我確認偏見)——就是說人往往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而不是事實。


而張文宏所言,就是讓中國傳統“喝粥”與較為西式的“喝牛奶”衝突了——因為,我們有濃厚的早餐吃茶葉蛋文化,所以,吃雞蛋這件事上大家是默許的,能導致張文宏被噴的“黑手”就只有喝牛奶了。


01

可憐的“牛奶”


在中國,宣傳喝牛奶被稱為“崇洋媚外”,而國外的媒體對中國人喝牛奶也不是很鼓勵。英國的衛報就曾撰文分析“中國牛奶瘋狂四十年是畜牧行業的謊言”

,認為“在任何情況下,中國的牛奶需求都會對地球產生不利影響”。


顯然,破壞環境這個帽子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大一些,但“崇洋媚外”在國內的殺傷力可比破壞環境要大。雖然“帽子”大小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中國牛奶的瘋長”是中國畜牧行業、甚至說是賣牛奶那些企業做的“謊言”


關於“牛奶”的爭議,從未停止過。網上,什麼“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能持續多久”“喝酸奶是個百年騙局,是梅契尼科夫的世紀謊言”等等,各類揭秘“牛奶”在中國流行的文也大行其道。


一杯牛奶而已,為何承受如此多的重壓?


真的是張文宏醫生“崇洋媚外”嗎?當然不是,除了張文宏外,鍾南山、李蘭娟也都建議大家要多喝牛奶,補充蛋白質。而這三個醫生在本次的疫情期間都為中國的中醫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張文宏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藥西藥共用;鍾南山更不用說,疫情剛開始,便配置了一款涼茶。此款“涼茶”雖然與王老吉、加多寶的涼茶配方不同,但在黃振龍等傳統現熬涼茶鋪中,涼茶就是根據不同配方進行現熬的“藥”。

02

經銷商的不理解


這次疫情,損失最嚴重的就是牛奶廠家和牛奶的經銷商。


“還差兩個月,春節那一批牛奶就要過期了,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牛奶都是2020年1月份生產的”。這些本應在春節期間就被消化掉的,可因為這次疫情都堆在倉庫裡了。一個牛奶經銷商說,現在不僅有庫存的壓力,更多的是有精神上的壓力。


“現在,又有一些自媒體在炒作蒙牛、伊利經銷商跑路的舊聞”。該經銷商感慨道,“什麼牛奶經銷商銷量越大,賠得越多。總之,就是說做牛奶不掙錢,被廠家算計,經銷商跑路。而這些,實際上都是一兩年前的舊聞,沒有一個是因為今年疫情導致的經銷商經營不善。這看起來是幫經銷商說話,實際呢,不外乎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牛奶經銷商要跑路。最近,擠兌的情況明顯要比以前更頻繁。


“出行被人跟蹤,倉庫時不時來人偷看,年前有些打款未配送的,如今都是要錢不要貨。當門店說廠家現在有活動,要加大促銷力度時,終端不僅不相信你是做活動,反而以為你是想跑路前再套一筆款。”前述經銷商說。


其實,不僅是牛奶行業,其它行業也是如此。

經銷商與廠家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只是,牛奶的衝突更嚴重一些。經銷商付出140%的努力,只能換回70%-80%的回報,大量的人力物力都用在了調換貨上。


作為一個保質期平均6個月的產品,無論是伊利還是蒙牛,他們對產品的日期都有一個嚴格的管控。“產品生產日期過了兩個月就要回收,而後申請活動進行促銷,通常是半價或者三分之二的價格來銷售,為的就是更快的動銷”。可這樣是保證了消費者以更合適的價格買到產品,但在經銷商看來,他們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調換貨和處理貨上。


“這樣的生意,還不如一開始就低價,而後調貨時間晚一些,四個月或者五個月,這樣我們就不用總做搬運工了”——這是牛奶行業經銷商裡,比較普遍的怨言。


可現實是,什麼價位的牛奶都有,而低價是降低產品品質感,在快消行業有一個普遍定律:

“沒有產品是賣高價賣死的,都是因為低價才死的快”。其實,不止快消行業,其它行業也都是這樣的道理,“低價必死”。強制處理產品,會讓消費者保持對品牌快速回轉的“熱銷”好印象。


“經銷商只要不做自己不熟悉的行業,不可能過不下去的”,這是不少經銷商的共識。“快消品行業利潤不高,但再不高也有利潤,那些跑路的經銷商都是自己的實力撐不住自己的野心,所以才經營不下去。就算經銷商庫存再大,只要跟廠家說不做了,廠家都會想辦法幫你你解決庫存。而那些跑路的經銷商,不是因為庫存過大,都是因為收了錢沒有庫存的。因為,錢沒打給廠家,都用來補其它窟窿了。”前述經銷商稱。


然而,經銷商能跑路,可廠家跑不了。所以,大家自然把所有的怨氣都出在廠家頭上了。“要不是他們任務重;要不是他們大區經理不懂市場;要不是他們不管控市場;要不是他們收黑錢……”反正,錯的都是廠家。


而前文提及的,很多“幫經銷商說句公道話”,其實是讓整個終端都對“牛奶”經銷商產生了不信任,這對牛奶未來的經營沒什麼好處。


03

廠家的擔當


因為疫情,全美最大的奶農合作組織——美國乳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估計,美國奶農現在每天要倒掉的牛奶就高達370萬加侖。這又引發了一個討論——為何大家寧願把牛奶倒掉,也不願意把牛奶免費送掉。


讓中國人喝奶和讓美國人帶口罩,哪個更難


分析的結果是,因為牛奶免費送到消費者手裡還會產生大量的運費、倉儲費,這些成本比倒掉的成本還要高,所以倒掉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這用經濟學就很好理解。無論是美國乳企還是中國的伊利、蒙牛們,他們想收回本次疫情損失,最好的辦法就是“漲價”。讓牛奶漲價,就是製造“牛奶供不應求”的現象。牛奶傾倒,奶農的奶沒有企業願意收,奶農就得殺牛,減少牛奶供應。這樣牛奶就會漲價,大家的利益才會有保證。


比如,前段時間的非洲豬瘟導致不讓散戶養豬,大量的生豬被殺。而後,不到半年時間,豬肉從7元一斤漲到如今的27一斤,翻了三倍不止,這樣,大的養豬廠都換回了本錢。


有人曾對老納說,某知名肉製品股價低於23元,你就隨便買,如今這個品牌的股價已經接近40元了。


牛奶損失已經不可避免,想回本,只能讓牛奶倒掉,讓奶農殺牛。可疫情下,伊利、蒙牛又是怎麼做的?


“不拒收一滴奶,給奶農貸款繼續養牛”。有人認為“喝牛奶”是崇洋,可這兩家企業卻依然保證上游的進奶量,而這樣的收奶量,只會導致牛奶賣不上高價。沒有“飢餓營銷”,都不是好“營銷”,這兩家龍頭企業損失是必然的。


讓中國人喝奶和讓美國人帶口罩,哪個更難


企業損失的結果是奶農有錢,運輸環節、倉儲環節有錢,這樣的“逆營銷”行為,也就中國才能做到吧。


不僅如此,這兩家企業在本次疫情中的公益活動也是深抵人心。疫情期間,伊利、蒙牛在捐款、捐牛奶方面都有著“大手筆”的表現,也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譽。


讓中國人喝奶和讓美國人帶口罩,哪個更難


這就是經濟學無法理解的中國乳業。消費者不理解、經銷商不理解、經濟學“不理解”,但他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就夠了。


寫在最後:


前幾天,日本企業明治在中國收購了牧場,保證其在中國市場上奶源就近供應原則,降低了生產成本。可有網友留言說:“買你家產品看中的就是你們的產地”。雖然,這名網友可能開了個玩笑,但這玩笑背後或也代表著一部分消費者的心態?


老納知道寫牛奶的文從來沒有什麼閱讀,甚至也會說這是“恰飯”,但,怎麼說呢,有些事情不就是明知道不可能,你還要去努力試試嘛。不是說“夢想一定要有”這樣的雞湯,而是你身邊還有很多與你一樣“傻”的人,

他們能堅持,你為何不能堅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