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如果你的孩子偷了東西,你會怎麼辦?


近日,一條“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截至8月2日19:30,該話題閱讀3億,討論1.3萬。

廣東佛山一個7歲的小女孩,在超市偷了東西,在媽媽和店員的詢問下,小女孩無論如何都不肯承認,最後,媽媽無奈找來了警察,想借此給小女孩一個教訓。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面對警察的循循善誘,小女孩終於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是因為想要扭扭蛋,但是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不想跟媽媽開口要錢,所以就偷拿了。

小女孩媽媽說:“我有看過一個視頻是爸爸教育女兒,做父母的也是報了警,然後把她帶到警察局去了。所以我也想用這個方法,給自己女兒一個教訓。有時候我們不能讀懂她內心的世界,最好是能夠給她做到一個警告。父母嘛,我們自己忙於工作,可能太疏忽她了。”

最後,經過協商,女孩的媽媽按照商品原價進行了賠償。

評論區裡,很多網友都為媽媽的行為點贊,覺得媽媽三觀很正,阻止了孩子的犯罪苗頭。

也有網友覺得:小孩子是脆弱的,不代表一次偷沒教育好就是一輩子小偷。孩子的自信很重要。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可是我卻更心疼那個孩子!也看到來了親子教育背後的缺失:

1、羞辱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偷東西固然有錯,可是7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尊心,在眾目睽睽之下,接受自己是個小偷的現實,對孩子來說,也許從此心理上就多了一道陰影。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一個媽媽懲罰偷東西的孩子,是直接給孩子脖子上掛個大牌子,大寫“我是小偷“,然後讓孩子站在人行道上受人矚目。

表面上,父母是在讓孩子接受教訓,可是在羞辱孩子自尊的基礎上,孩子得到的不是教訓,而是一種。。。。。

孩子會在大人的羞辱中暫時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可是他們在大人的責備、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的教訓,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尊。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2、為什麼孩子不敢承認錯誤?

很多孩子在犯錯後的第一反應,不是向父母坦誠自己的錯誤,而是選擇了隱瞞。因為孩子知道,在他們犯錯後,等待的無非是一通責罵或者更嚴厲的懲罰,孩子內心殘存的一點內疚都會被父母的懲罰所抵消。安全感的缺失會導致孩子不再信任父母。

比起父母的懲罰,他們更願意自我消化。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大庭廣眾之下,讓孩子承認自己是小偷的事實,誰會願意呢?孩子怎麼也不願意承認,一方面是性格倔強的原因,可能是“你讓我承認,我偏不承認”;此外,它其實也屬於一種自我防禦,她在保護自己,不想被扣上“小偷”的罪名而已。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孩子犯錯後正確的做法:

  • 共情,表達出對孩子做法的理解,理解並不代表寬恕,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把女兒帶到沒人的地方好好溝通,告訴孩子,真的喜歡,媽媽買給你,但是我們不能在沒有付錢的情況下偷偷拿走,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如果孩子不聽,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內心也許沒有大人想的那麼複雜。

還可以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行為,孩子就會覺得你能理解他,跟他是一夥的,他更願意敞開心扉。

  •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有了前面跟孩子的共情,孩子會樂意聽父母說出對這件事的看法。
  •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達成統一的意見。


當孩子把犯錯看做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而非懲罰,那麼孩子就不會再為自己推脫或者辯解。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慾望,可是為什麼單單選擇偷的方式?

從女孩的訴說中,可以看出女孩的家庭並不富裕,也知道偷東西不好,可是還是選擇了偷。

最基本的原因,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很嚴苛,孩子的需求常常沒有得到滿足,以至於日思夜想,為了滿足自己,而出現不該有的行為。

當然,這裡不是說孩子的要求,父母就得無條件滿足,但我們適量滿足或延遲滿足,孩子特別想要某樣東西,家長為了省錢就堅決地告訴孩子“不行”,這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因為這意味著TA可能永遠得不到這樣東西,甚至是不配得到。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TA的自控力還有限,當他們的需求被過度壓抑,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變得不擇手段。


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選擇報警:你以為的對孩子好只是謊言


教育這件事,沒有捷徑,它講究細水流長,功夫在平時。平時家長就要多多關心孩子,尊重孩子,注意細節,及時引導,不要等到問題爆發出來就採取極端的方式解決。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平臺原創作者,寫育兒也寫情感,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