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開篇說明:“韓信,淮陰人也。”淮陰地處蘇北腹地,舊時以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因此名為“淮陰”。

淮陰是一個開發很早而且非常古老的地方,先民勤奮男耕女織,將這裡開發成富庶的魚米之鄉,創造了極具地域特色的燦爛文化。

淮陰為古徐國之屬地,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春秋時期,淮陰已有城市之設。

周敬王八年,孫武、伍子胥滅掉徐國,淮陰成為吳國邊防重鎮;周元王四年,越滅吳後,淮陰時而歸越、時而歸楚,後來終屬楚。

秦統一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淮陰隸屬泗水郡;秦始皇主政時,被後人譽為“兵仙”的韓信,就誕生在淮陰。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韓信劇照

他雖然籍出淮陰,但實乃韓國貴胄

據《史記》所載,韓信“好帶刀劍”;其後又記錄,項梁起義後,韓信“仗劍從之”。可見,韓信平時會將劍隨身攜帶。

秦滅六國後,金屬已是非常稀缺的東西,鑄一把劍很不容易,只有擁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帶劍。

這就說明韓信的出身不一般,起碼不是平民家庭;由於當時他家境貧窮,買不起劍,可見他佩帶的劍應當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而《史記》中漂母的一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已經為韓信的出身作了明確的註解,即——韓信是一位落魄的王孫。

陝西省城固縣的韓氏後裔們,保存著一部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韓氏宗譜》。其中對韓信的身世有明確的記載:

“起世為晉卿,卻有可考六傳……其傍支之子抱其宗譜以奔楚,兩傳而生(韓)信。”

正因韓信是韓國貴胄,所以當地人稱韓信為“王孫”。《資治通鑑》記載“滅韓,虜韓王安……”就在這一年,中原地區爆發了秦統一六國的戰爭。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韓信劇照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韓信的祖父、父親可能在韓國即滅亡的危難時刻,參加了反抗秦國侵略的戰爭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正因為如此淮陰只有韓母墓,而沒有韓信父親或父輩的墓葬。

韓母墓,位於今淮安市青浦區。如今看來,韓母墓並不算很高大,不過,當年這裡確實是一塊地勢高敞的風水寶地。

當司馬遷面對韓母墓時,不禁肅然起敬,因為韓母墓周圍確如傳言的那般高敞廣闊,所以他說:

“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韓信之所以為母親精心選擇這樣一塊墓地,是因為他有兩個目的:一則盡孝,二則壯志。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司馬遷畫像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司馬遷追尋韓信成長的足跡來到淮陰,在這裡觀風問俗,訪求韓信的故事,並記載韓信青少年時期在淮陰的生活片段。

韓信在青少年時期生活貧困潦倒,無特別的謀生技能,在世俗的眼中又無良好的品行,外表上看起來相當散漫,更像一個胸無大志的人。

韓信雖然貧困,但亭長卻很看得起他,對他非常照顧。韓信也就經常去亭長家吃飯,達數月之久;亭長的妻子對他數月寄食感到十分反感,認為他是無賴,又不願公開得罪,便想出一個可以趕走他的方法。

一日,天還沒亮,亭長妻子提早做好飯菜、把飯吃完。韓信一如往常來到亭長家,看到人家早已用完早飯,連殘湯剩飯都沒有留下。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韓信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但他又無話可說。這種羞辱,使韓信對自己“寄食”的行為有所覺悟。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韓信劇照

韓信是個有志氣的青年,他雖然默不作聲,但實巳怒髮衝冠,在瞬間作出決斷——“怒,竟絕去。”

“怒”,不僅是對亭長妻的行為感到憤怒,也是對勢利社會的唾棄,更是自己立志的宣誓。

他並非膽小,並非逃避,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韓信胯下受辱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名事件,因此不再贅述。蘇軾的一段話,或許可以為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做個註腳: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只是當時的韓信太過卑微,幾乎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韓信是個看重尊嚴的人。從“晨炊蓐食”來看,他只是一直違背命運所加諸的苦;面對“胯下之辱”,他並非膽小,並非逃避,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兩千多年來,韓信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品格,已深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有許多處在困境中的人,常以韓信自比,以激勵自己。如李白有詩曰: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李白借韓信蒙羞而終成大事業的故事,來反襯自己的失意與彷徨。

渴時一滴如甘露,漂母的恩情使他醍醐灌頂

韓信經過“晨炊蓐食”的羞辱,憤而離開亭長家,流浪到淮陰城下。

韓信無以為生,只好在淮水之濱臨河釣魚。當時有一群婦人在河邊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見他可憐,便主動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充飢。如此,婦人連著接濟韓信十幾天。

俗語“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韓信失去父母,又飽嘗人情冷暖,自然是感激涕零,他發誓將來必重報漂母的恩情,可是漂母卻回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受此言,啞然無語,羞愧難當。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韓信畫像

如果說亭長妻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教育韓信,那麼漂母給予韓信的,則是醍醐灌頂般的盪滌。

漂母給予韓信的不僅是普通的飯食,還有昂揚向上、自立自強的精神,使他迅速走出“晨炊蓐食”、“胯下之辱”的陰影。因此,她對韓信有著重要影響,故有人把她和圯上老人黃石公相提並論。

漂母墓也在淮陰,其四周植有銀杏、國槐、松柏,墓前還有報恩亭、漂母祠等建築,是淮陰最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漂母對韓信的恩情比泰山還重,所以當地人還將漂母墓親切地稱為“泰山敦”。唐代劉長卿經漂母墓詩曰:

落魄公子沒錢葬母,卻選中風水寶地;因貧窮而立志,終成一代名將

千百年來,人們來到漂母墓前,無不為之感慨萬千,文人墨客紛紛題詩作文,留下大量優美的作品。

結語

淮陰少年韓信,出世家貧,生活艱難。因為貧困,受過欺凌,也受過施捨。然韓信卻給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典故,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飯千金、能屈能伸、國士無雙、略不世出等等。

貧窮的生活對韓信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因貧窮而有感於恩怨,因恩怨而有感於圖報,因圖報而敢於追求功名,而淮水岸邊的水土風情和深厚的文化,更賦予他堅韌不拔、大氣磅礴​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