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开篇说明:“韩信,淮阴人也。”淮阴地处苏北腹地,旧时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因此名为“淮阴”。

淮阴是一个开发很早而且非常古老的地方,先民勤奋男耕女织,将这里开发成富庶的鱼米之乡,创造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灿烂文化。

淮阴为古徐国之属地,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春秋时期,淮阴已有城市之设。

周敬王八年,孙武、伍子胥灭掉徐国,淮阴成为吴国边防重镇;周元王四年,越灭吴后,淮阴时而归越、时而归楚,后来终属楚。

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三十六郡,淮阴隶属泗水郡;秦始皇主政时,被后人誉为“兵仙”的韩信,就诞生在淮阴。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韩信剧照

他虽然籍出淮阴,但实乃韩国贵胄

据《史记》所载,韩信“好带刀剑”;其后又记录,项梁起义后,韩信“仗剑从之”。可见,韩信平时会将剑随身携带。

秦灭六国后,金属已是非常稀缺的东西,铸一把剑很不容易,只有拥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

这就说明韩信的出身不一般,起码不是平民家庭;由于当时他家境贫穷,买不起剑,可见他佩带的剑应当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而《史记》中漂母的一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已经为韩信的出身作了明确的注解,即——韩信是一位落魄的王孙。

陕西省城固县的韩氏后裔们,保存着一部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韩氏宗谱》。其中对韩信的身世有明确的记载:

“起世为晋卿,却有可考六传……其傍支之子抱其宗谱以奔楚,两传而生(韩)信。”

正因韩信是韩国贵胄,所以当地人称韩信为“王孙”。《资治通鉴》记载“灭韩,虏韩王安……”就在这一年,中原地区爆发了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韩信剧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韩信的祖父、父亲可能在韩国即灭亡的危难时刻,参加了反抗秦国侵略的战争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淮阴只有韩母墓,而没有韩信父亲或父辈的墓葬。

韩母墓,位于今淮安市青浦区。如今看来,韩母墓并不算很高大,不过,当年这里确实是一块地势高敞的风水宝地。

当司马迁面对韩母墓时,不禁肃然起敬,因为韩母墓周围确如传言的那般高敞广阔,所以他说: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韩信之所以为母亲精心选择这样一块墓地,是因为他有两个目的:一则尽孝,二则壮志。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司马迁画像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司马迁追寻韩信成长的足迹来到淮阴,在这里观风问俗,访求韩信的故事,并记载韩信青少年时期在淮阴的生活片段。

韩信在青少年时期生活贫困潦倒,无特别的谋生技能,在世俗的眼中又无良好的品行,外表上看起来相当散漫,更像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韩信虽然贫困,但亭长却很看得起他,对他非常照顾。韩信也就经常去亭长家吃饭,达数月之久;亭长的妻子对他数月寄食感到十分反感,认为他是无赖,又不愿公开得罪,便想出一个可以赶走他的方法。

一日,天还没亮,亭长妻子提早做好饭菜、把饭吃完。韩信一如往常来到亭长家,看到人家早已用完早饭,连残汤剩饭都没有留下。

“晨炊蓐食”的遭遇,使韩信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他又无话可说。这种羞辱,使韩信对自己“寄食”的行为有所觉悟。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韩信剧照

韩信是个有志气的青年,他虽然默不作声,但实巳怒发冲冠,在瞬间作出决断——“怒,竟绝去。”

“怒”,不仅是对亭长妻的行为感到愤怒,也是对势利社会的唾弃,更是自己立志的宣誓。

他并非胆小,并非逃避,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韩信胯下受辱是中国历史上的有名事件,因此不再赘述。苏轼的一段话,或许可以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做个注脚: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只是当时的韩信太过卑微,几乎没有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韩信是个看重尊严的人。从“晨炊蓐食”来看,他只是一直违背命运所加诸的苦;面对“胯下之辱”,他并非胆小,并非逃避,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两千多年来,韩信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品格,已深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有许多处在困境中的人,常以韩信自比,以激励自己。如李白有诗曰: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李白借韩信蒙羞而终成大事业的故事,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与彷徨。

渴时一滴如甘露,漂母的恩情使他醍醐灌顶

韩信经过“晨炊蓐食”的羞辱,愤而离开亭长家,流浪到淮阴城下。

韩信无以为生,只好在淮水之滨临河钓鱼。当时有一群妇人在河边漂洗衣物,其中一位见他可怜,便主动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充饥。如此,妇人连着接济韩信十几天。

俗语“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韩信失去父母,又饱尝人情冷暖,自然是感激涕零,他发誓将来必重报漂母的恩情,可是漂母却回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受此言,哑然无语,羞愧难当。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韩信画像

如果说亭长妻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教育韩信,那么漂母给予韩信的,则是醍醐灌顶般的荡涤。

漂母给予韩信的不仅是普通的饭食,还有昂扬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使他迅速走出“晨炊蓐食”、“胯下之辱”的阴影。因此,她对韩信有着重要影响,故有人把她和圯上老人黄石公相提并论。

漂母墓也在淮阴,其四周植有银杏、国槐、松柏,墓前还有报恩亭、漂母祠等建筑,是淮阴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漂母对韩信的恩情比泰山还重,所以当地人还将漂母墓亲切地称为“泰山敦”。唐代刘长卿经漂母墓诗曰:

落魄公子没钱葬母,却选中风水宝地;因贫穷而立志,终成一代名将

千百年来,人们来到漂母墓前,无不为之感慨万千,文人墨客纷纷题诗作文,留下大量优美的作品。

结语

淮阴少年韩信,出世家贫,生活艰难。因为贫困,受过欺凌,也受过施舍。然韩信却给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典故,如昌亭之客、晨炊蓐食、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能屈能伸、国士无双、略不世出等等。

贫穷的生活对韩信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因贫穷而有感于恩怨,因恩怨而有感于图报,因图报而敢于追求功名,而淮水岸边的水土风情和深厚的文化,更赋予他坚韧不拔、大气磅礴​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