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小孩,看上去“懂事乖巧”卻並不幸福。這些孩子在父母生氣的時候,及時道歉,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在父母沉默的時候,自己什麼不敢做,生怕給父母帶來麻煩。

這些孩子,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努力的去討好別人,生怕自己滿足不了別人的期待

孩子成“討好型人格”罪魁禍首是父母

前段時間《不完美的她》上映了,作為孩子的媽媽,深深的被小姑娘穆蓮生的悲慘遭遇刺痛,甚至有些不忍繼續看下去。

這個年僅7歲的女孩,本來和媽媽,清貧安樂的生活著。在媽媽交了一個新男友後,自己被這個男人毆打、當做遊戲靶子。為了媽媽,自己忍受著這些痛苦。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蓮生的媽媽面對孩子的不幸遭遇,不但忍氣吞聲,甚至還想放棄她。在蓮生與媽媽單獨相處時,總是對媽媽說“媽媽開心我就開心。”

後來,林緒之救走並收養了她,她漸漸的開心起來。然而卻因“小姨”送她一件紗裙,勾起痛苦的記憶,身體抗拒著,嘴裡卻說著“喜歡,喜歡”。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

其實像穆蓮生這樣的女孩呈現的就是“討好型人格”。她通過討好媽媽,希望媽媽不要拋棄自己,通過討好小姨,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歡。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這樣的孩子活的太累,太可憐。這樣討好型的小孩長期處於壓抑之中,慢慢的會“丟了自己”。他們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慢慢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小棉襖,但是討好一旦形成習慣,就放棄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人格,大多是父母影響的。

父母的這些做法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1)高壓管控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是比較豐富的,喜歡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給孩子做安排。

孩子一旦提出不同的意見,父母就會以“我都是為你好”這個理由來管控孩子。這類父母,不會也不想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只是不斷的在幫孩子做安排和選擇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2)愛做比較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個習慣,愛拿自家娃去和別人家的娃做比較。“誰誰家的孩子又考了第一名,你看看你”。

殊不知這種對比會非常打擊孩子,孩子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這些孩子會不斷討好父母,增加自己對父母的好感。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3)父母自身性格的影響

很多父母自己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會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這些孩子慢慢的會忘記自己本來的需求,逐漸滿足他人的期待。

避免孩子陷入“討好模式”,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孩子的愛不設置過多條件

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需要父母的愛。他們會不斷的跟父母去確認這件事,父母其實可以在孩子做了錯事,教育他後,告訴孩子“自己依然愛他”。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這種撫慰,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同時,孩子內心獲得了滿足,不會去為了刻意博得其他的關注而討好其他人。

2)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需求

每一個小孩,自己內心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父母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教會孩子如何堅持自己的正確需求

同時,在孩子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有一種自己不按父母的需求做,就得不到父母的愛了,這樣的錯覺。

3)輕鬆的家庭環境的塑造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各個方面要求都比較高,比較嚴格。孩子犯一點小錯,動輒打罵。孩子會產生畏懼心理。

形成“討好型人格”對孩子危害重重,作為父母,你要及時自查

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多和孩子聊聊天,多關注一下他們的內心世界,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也會避免討好型人格的產生。

【育兒寄語】

每一個小孩的童年時光,都應該是他最快樂的階段。有父母的愛,小夥伴的友誼,偶爾頑皮,卻不失本心。

作為父母,愛孩子,就守護好孩子的童年美好。當孩子慢慢長大,慢慢懂事,都是因為愛的滋養,而不是父母的要求。

【今日話題】

你身邊有討好型的孩子麼,他們過得幸福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