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雞蛋》:在工業浪潮下,“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

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中,最突出的主題是“美國夢”。所謂的“美國夢”指的是,人們不受身份貴賤、社會階級高低的限制,只要通過努力和奮鬥就能獲得成功。菲茲傑拉德在他的著名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裡描寫到,當荷蘭水手眺望著“那新世界一片清新碧綠的地方”時,也就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地方,“美國夢”便誕生了。

美國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卻是“美國夢”的叛逆者,他認為在快速變化的工業化社會里,美國夢是遙不可及的。人們不滿現狀,想通過努力來改變,但在奮鬥過程中總是受盡挫折。所以他在1912年創作了短篇小說《雞蛋》,刻畫了普通平民滿懷憧憬地追求美國夢以及夢景破碎的主題,以表達他的思考。

安德森《雞蛋》:在工業浪潮下,“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

父親是快樂的農場工人

《雞蛋》主要講述了“我”的父親,原本是農場工人,生活簡單快樂,結婚生子後,為了實現發財致富的美國夢,讓生活更美好,先後開設養雞場和飯店,但最終走向失敗。

在小說裡,“父親”這個人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平板形象,他的性格隨著走向實現美國夢而產生變化。

父親:從快樂的農場工人到沮喪的飯店老闆

故事一開始,就描寫父親是“生性快樂和善的人”,他隨遇而安,與世無爭,每個週末都夾著馬車去鎮上的酒吧喝幾杯。他與“我”母親結婚後,很快生下“我”。在美國夢的吸引下,他開始創業,先是開辦養雞場。在經營養雞場的十年裡,他與小雞們長時間接觸,他變得習慣性沉默和沮喪,往日的笑容已盡失。

安德森《雞蛋》:在工業浪潮下,“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

父親的飯店

父親繼而進行第二項事業,開飯店。這時,“一個向上爬的念頭闖進了他的頭腦裡”,美國精神佔據了他,他也變得雄心勃勃起來。他本身不善言談交際,卻為了招攬客人,違背自己天生,用雞蛋表演把戲,企圖取悅客人。表演失敗了,他被客人取笑,挫敗感深深揪住他。他在母親面前崩潰得嚎啕大哭。

從一個無憂無慮的農場工人,到沉默寡言的養雞場場主,再到絕望崩潰的飯店老闆,可以說,父親被不顧一切追求財富的美國夢扭曲了性格。

畸形的小雞象徵畸形的美國夢

小說以“雞蛋”為名。雞蛋表面光滑,與父親的腦袋很像,父親頭頂的紋路“好似一條寬闊的大路”。這句描述,指出父親對雞蛋和養雞場滿懷期待,希望雞蛋能給他帶來財富。

在小說裡,小雞這個物象先後出現很多次,它暗指父親的美國夢。父親精心經營的養雞場,每天用辛勤勞動換來穀物餵養小雞,但它們不是死於雞瘟就是被汽車碾死,沒有幾隻能夠存活下來。死亡陰影總是籠罩著小雞,象徵著父親的美國夢不容易實現,努力奮鬥,卻還是失敗告終。

安德森《雞蛋》:在工業浪潮下,“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

父親的美國夢

養雞場裡有各種各樣畸形的小雞,他們是父親心中扭曲變形的美國夢。父親為了賺取更多錢財,把這些畸形小雞用酒精泡著,展示給顧客觀看,然而他自己才是被人看的畸形物,在人前展示,被人嘲笑。

《雞蛋》的現實意義

心理學有一個“倖存者偏差”理論,指的是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沒有看到篩選過程。在篩選信息的過程中,和抽取數據統計結果的時候,忽略了其中的關鍵信息,或者說,忽略失敗的數據。這種統計結果存在邏輯謬誤。

而美國夢是工業社會製造的神話,把“平等、自由、奮鬥、進取”捧上神壇,使得人人都樂觀相信成功就在眼前,卻忽略自身條件的侷限。

安德森《雞蛋》:在工業浪潮下,“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

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

美國的確有許多人通過努力獲取成功。比如林肯,出身於一個貧困的移民家庭,最後成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小時候穿破爛衣衫,到後來與洛克菲勒、摩根一起,成美國經濟界三大巨頭;本傑明·富蘭克林也是在貧寒家庭長大,全憑自己的奮鬥,成為物理學家、發明家,更是美國開國元勳之一。

這些成功者,向世人證明美國夢的輝煌燦爛,然而,正如“倖存者偏差”所指出的,人們看不到佔大多數的失敗者,只看到站在高處的成功者,彷彿每個人都可以仿效他們,財富、地位觸手可得。

作家福克納曾談論美國夢和美國人的關係時說:“我們甚至沒有選擇餘地來決定接受還是拒絕這一夢想,因為從我們出生起,這種夢想就牢牢控制著我們。我們是靠這種夢想活著,我們不僅依賴空氣而活,而且還依賴夢想。”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美國夢註定只是一個夢。在他們追夢過程中,拋下了傳統價值觀,為了所謂的成功,付出血淚,一無所獲,但心已被美國夢所誘惑,還是前仆後繼地去圓夢。

曾經淳樸、快樂的人們,在追夢中已失去了精神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