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鸡蛋》:在工业浪潮下,“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

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突出的主题是“美国梦”。所谓的“美国梦”指的是,人们不受身份贵贱、社会阶级高低的限制,只要通过努力和奋斗就能获得成功。菲兹杰拉德在他的著名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描写到,当荷兰水手眺望着“那新世界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时,也就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地方,“美国梦”便诞生了。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却是“美国梦”的叛逆者,他认为在快速变化的工业化社会里,美国梦是遥不可及的。人们不满现状,想通过努力来改变,但在奋斗过程中总是受尽挫折。所以他在1912年创作了短篇小说《鸡蛋》,刻画了普通平民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国梦以及梦景破碎的主题,以表达他的思考。

安德森《鸡蛋》:在工业浪潮下,“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

父亲是快乐的农场工人

《鸡蛋》主要讲述了“我”的父亲,原本是农场工人,生活简单快乐,结婚生子后,为了实现发财致富的美国梦,让生活更美好,先后开设养鸡场和饭店,但最终走向失败。

在小说里,“父亲”这个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板形象,他的性格随着走向实现美国梦而产生变化。

父亲:从快乐的农场工人到沮丧的饭店老板

故事一开始,就描写父亲是“生性快乐和善的人”,他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每个周末都夹着马车去镇上的酒吧喝几杯。他与“我”母亲结婚后,很快生下“我”。在美国梦的吸引下,他开始创业,先是开办养鸡场。在经营养鸡场的十年里,他与小鸡们长时间接触,他变得习惯性沉默和沮丧,往日的笑容已尽失。

安德森《鸡蛋》:在工业浪潮下,“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

父亲的饭店

父亲继而进行第二项事业,开饭店。这时,“一个向上爬的念头闯进了他的头脑里”,美国精神占据了他,他也变得雄心勃勃起来。他本身不善言谈交际,却为了招揽客人,违背自己天生,用鸡蛋表演把戏,企图取悦客人。表演失败了,他被客人取笑,挫败感深深揪住他。他在母亲面前崩溃得嚎啕大哭。

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场工人,到沉默寡言的养鸡场场主,再到绝望崩溃的饭店老板,可以说,父亲被不顾一切追求财富的美国梦扭曲了性格。

畸形的小鸡象征畸形的美国梦

小说以“鸡蛋”为名。鸡蛋表面光滑,与父亲的脑袋很像,父亲头顶的纹路“好似一条宽阔的大路”。这句描述,指出父亲对鸡蛋和养鸡场满怀期待,希望鸡蛋能给他带来财富。

在小说里,小鸡这个物象先后出现很多次,它暗指父亲的美国梦。父亲精心经营的养鸡场,每天用辛勤劳动换来谷物喂养小鸡,但它们不是死于鸡瘟就是被汽车碾死,没有几只能够存活下来。死亡阴影总是笼罩着小鸡,象征着父亲的美国梦不容易实现,努力奋斗,却还是失败告终。

安德森《鸡蛋》:在工业浪潮下,“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

父亲的美国梦

养鸡场里有各种各样畸形的小鸡,他们是父亲心中扭曲变形的美国梦。父亲为了赚取更多钱财,把这些畸形小鸡用酒精泡着,展示给顾客观看,然而他自己才是被人看的畸形物,在人前展示,被人嘲笑。

《鸡蛋》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理论,指的是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没有看到筛选过程。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和抽取数据统计结果的时候,忽略了其中的关键信息,或者说,忽略失败的数据。这种统计结果存在逻辑谬误。

而美国梦是工业社会制造的神话,把“平等、自由、奋斗、进取”捧上神坛,使得人人都乐观相信成功就在眼前,却忽略自身条件的局限。

安德森《鸡蛋》:在工业浪潮下,“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

美国的确有许多人通过努力获取成功。比如林肯,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移民家庭,最后成为美国第十六届总统;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小时候穿破烂衣衫,到后来与洛克菲勒、摩根一起,成美国经济界三大巨头;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在贫寒家庭长大,全凭自己的奋斗,成为物理学家、发明家,更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这些成功者,向世人证明美国梦的辉煌灿烂,然而,正如“幸存者偏差”所指出的,人们看不到占大多数的失败者,只看到站在高处的成功者,仿佛每个人都可以仿效他们,财富、地位触手可得。

作家福克纳曾谈论美国梦和美国人的关系时说:“我们甚至没有选择余地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这一梦想,因为从我们出生起,这种梦想就牢牢控制着我们。我们是靠这种梦想活着,我们不仅依赖空气而活,而且还依赖梦想。”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美国梦注定只是一个梦。在他们追梦过程中,抛下了传统价值观,为了所谓的成功,付出血泪,一无所获,但心已被美国梦所诱惑,还是前仆后继地去圆梦。

曾经淳朴、快乐的人们,在追梦中已失去了精神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