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寓言) 儿子的信

【译者按】本文为菲律宾已故华裔参议员、前卫生部长(Juan Flavier) 李松年创作的乡土寓言。


(乡土寓言) 儿子的信

这位中年农夫活着只有一个执念:看到他唯一的儿子从城里的大学毕业。

他算是穷人,即便按乡村的标准。

住的是破旧的的茅屋,而且条件还日趋恶化。茅屋里面也没有可以作为生活水平象征的任何设施。他也没有收音机,更别说电视机了。

事实上,他住的还是极少数没有通电的房子之一。

厨房没有饭桌,客厅没有座椅,大家都只能在吱吱作响的竹地板上席地而坐。

但由于某种微妙的原因,他不愿被称作穷人。他喜欢说,他们家人在精神上和文化价值上是富有的。

他尤其引以为傲的是,他们家人说话轻声细语,举止谦恭有礼。

尽管在物质上如此贫困,他还是将种稻子收获的一分一厘都节省下来,用在独生儿子的教育需求上。

有一天,城里的儿子寄来一封信。由于不识字,他不得不请人念给他听。

急切中,他请碰到的第一个人——村里的屠夫念。

“能否请您给我念一下我儿子的信?”农夫温和有礼地请求。

“可以”,屠夫粗声粗气地回答。

他打开信,用生硬而又挑衅的语调念道:“父亲,给我寄钱付学费。”

话语给人以不礼貌、冲撞人的感觉。

文盲农夫受不了语气中的冒犯。这么专横、居高临下。

“谢谢你,”他说,“谢谢你给我念儿子的信”。

心里针扎般地痛。

“这不行。我送儿子去城里上大学,不是就为了让他变得傲慢无礼和态度苛刻的。我不会寄钱的。”他做了决定。

两天之后,文盲农夫的思绪还是在他城里儿子的身上。

他还是不相信,儿子会突然变化这么大。于是他决定让人再念一遍那封信。

牧师碰巧在茅屋门前路过,他轻声细语地念了那封信,用最温和、最轻柔的声调:“父亲,给我寄钱付学费。”

话语显得如此深情厚意。

“这才更像我的儿子”,农夫泪流满面地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立刻去汇他要的钱。”


(聂焱 译;首发于微信公号:峰锐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