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古人對於讀書求學的一種自我激勵,但實際上也是對讀書結果的一種客觀事實判斷。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為何還有那麼多的人為此廢寢忘食,克服重重困難為之不懈努力。因為對於古人來說讀書是最簡單直接可以出人頭地的途徑。

哪怕今我們覺得沒有真正無用的秀才,在古時候,那也是非常讓人羨慕和尊重的存在。因為成了秀才就不再屬於平民百姓,如同修行之人脫離凡俗,可以享有更多特權,如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公堂之上不能隨意對秀才使用刑法等。也只有成了秀才,才算具備了參與科舉考試做官的資格。

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當然秀才只是讀書修行的第一階段,只能享受一些小的特權,卻還不能做官,所以大多的秀才還是窮苦潦倒的,才有了“窮秀才”的稱呼。對於讀書人而言,完成了院試成了秀才,還有經歷鄉試、會試、殿試多道門檻。

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可以做一點很小的公職,而只有通過會試才算是真正仕途的開始。每一關的通過率都不會很高,所以要想輝煌騰達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沒有導航科技,古人自有智慧

因此古人讀書,當真是要歷經千年萬阻,十年寒窗不是簡單說說的。除了讀書之外,還有一道險阻需要克服。那就進京趕考,因為參加會試的舉人,無論你身在何方,都要前往京城參加科考。

在古代沒有地圖導航,又離家千里,人生地不熟,如何防止自己迷路,按時到達京城參加科考就是一個大困難。而古時候也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可用,往往一走就是大半年。

甚至還會遇到豺狼虎豹和匪徒的威脅,那這些趕考書生們如何保證自己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呢?其實朝廷也想過這個事情,為這些學子提供了很多幫助,儘可能保證他們能按時參考,迷路這種事情還是難不倒古人的。

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首先,對於參加會試的必須是舉人,他們的身份已經不同於普通人,一路上會受到各地官府的適當照顧,當地官府還會發放一些路費補助。清朝的時候偏遠地區有十兩左右的補助,離京城比較近的地區也有五兩左右,雖然不是很多,但對於貧窮家的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而對於認路的問題,通常都是沿著官道而行,或坐船走水路,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迷路。在官道是設有大量的大小驛站,從小到大分為郵、亭、驛、傳,五里設郵,十里有亭,三十里進驛。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西漢時期,共設有亭29635個,龐大的全國公路網,本身就相當於自帶導航了。

同時朝廷還會給到考生們發一枚“火旗”可以憑此兌換公車使用,而且這種公車都不敢隨便打其注意,是朝廷對考生的保護。

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萬難的趕考之路,是一種勇氣

雖然如此,但是那些進京趕考的學子們還是要經歷不少的苦難,有錢的自然沒什麼,離京城比較近的地方還好,而對於偏遠的南方地區的考生們,辛苦很多。

而且南方多山,他們要翻山越嶺才能走上官道,往往在這期間就會遇各種各樣的不測。加上飲食習慣的不同,水土不服等原因導致病倒而不得治,就此客死他鄉,不僅前途不在,更是丟了性命。

相比於現在的讀書人,古時的書生承受了我們無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十年苦讀,千里跋涉,只為一朝中磅,飛黃騰達。而一旦落榜還有面臨輾轉折騰,那才是真的太難了

太難了,沒有導航和地圖,古代趕考的書生如何不會迷路?

但不管如何,為了自己的未來而不斷努力付出,迎難而上,才是該有的勇氣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