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湖南的一方之王,想要效仿李世民,還有一個特殊的飲食嗜好

五代時期的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湖南割據者楚王馬殷立下了一個繼承人制度的遺囑,規定馬楚王位的傳承遵循兄終弟及的原則,“遺命諸子,兄弟相繼”,並“置劍於祠堂”說:“違吾命者戮之!”

馬殷為何沒有選擇父子相傳的王位繼承辦法,而要諸子搞兄弟間的橫向傳承呢?可能主要的原因是他擔心楚國日後出現幼主主政,而強臣奪位的局面吧。馬殷在諸子之中,並未選擇長子馬希振,而是立次子馬希聲為儲。馬希聲得立,並非能力,而是因其母袁德妃是馬殷寵妃,子因母而貴。

割據湖南的一方之王,想要效仿李世民,還有一個特殊的飲食嗜好

雄踞湖南的馬楚王國

然而,馬希聲並非合適的繼承者。在尚未接班的前一年,馬殷以馬希聲判內外諸軍事,實際主掌楚國軍政大權。割據荊南的高季昌對馬楚的能臣高鬱很是忌憚,便想出一招反間計,派出間諜進入長沙,散播謠言說“季昌聞楚用高鬱,大喜,以為亡馬氏者必鬱也。”馬希聲似乎很輕易地相信了這個低級謠言,遽奪高鬱兵權,假傳馬殷的命令將高鬱殺死。當時的馬殷已經處於老病不能視事的狀態,故而對兒子的行為無可奈何,只是哀嘆一句“吾荒耄如此,而殺吾勳舊!”

割據湖南的一方之王,想要效仿李世民,還有一個特殊的飲食嗜好

馬希聲

馬希聲誅殺高鬱倒並非真的是中了荊南的反間計,五代亂世強臣凌主比比皆是,他也不過是翦除父親時代的實力派大臣而已。馬殷薨逝之後,馬希聲嗣。非常有意思的是,馬希聲只繼承了父親武安、靜江等軍節度使的職位,而沒有就楚王位,如此收縮低調,足見此人並非沒有見識。《新五代史》中說馬希聲“甞聞梁太祖好食雞”,心生羨慕,“乃日烹五十雞以供膳”,這種超乎常理邏輯的傳聞,沒有任何採信的價值。

長興三年(932年),馬希聲卒,被後唐朝廷追封為衡陽王,其弟馬希範繼位。馬希範繼承了馬殷先前所有官爵,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受封為楚王,依舊謹事中原大朝。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後晉高祖石敬瑭依後唐故事,加封馬希範為天策上將軍,“開府承製如殷故事”。馬希範似乎完全越過了馬希聲,而直接繼承了馬殷。

天福七年(936年)十月,馬希範在長沙城西北德潤門外修建天策府,“作天策、光政等十六樓,天策、勤政等五堂”。馬希範是一個極其喜歡帝王排場的人,天策府修得十分華麗,“極棟宇之盛;戶牖欄檻皆飾以金玉,塗壁用丹砂數十萬斤;地衣,春夏用角簟,秋冬用木綿”。

割據湖南的一方之王,想要效仿李世民,還有一個特殊的飲食嗜好

馬楚政權的天策府寶

馬氏“天策府”的名號來自於唐初李世民舊例,故而馬希範也效仿李世民天策府設文學館、立學士員的辦法,以文士廖光圖、徐仲雅、李皋、拓拔常等十八人為天策府學士,構建了一個兼有幕僚和文學侍從雙重性質的班子。馬希範本人“好學,善詩”,在他和天策府學士群體的推動下,馬楚王國出現了文學的短暫繁榮。

如果在承平時代,馬希範作一個“文治”諸侯可能還算不錯,但是處在亂世之中,“本無遠略”的馬希範卻開啟了馬楚之衰。吳任臣的《十國春秋》評價馬希範“以穎敏之姿,讀書禮士,天策群英,幾於梁苑鄴下之選焉”,天策府文學之盛幾能與西漢梁苑、漢末建安文學相埒。但是,同時馬希範卻有致命之弱點“然性剛愎,且奢靡而喜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