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後疫情時代,政府應該釋放更多空間給社會

推薦此文的理由:

江維是一名很神奇的官員,她的言論聽起來就像一位很純粹的民間人士。

她在最新的演講中說,在後疫情時代,期待政府能夠進一步還權、賦能、歸位,釋放更多空間給社會。她還說,政府在這一次看到了社會、志願者和社區的力量,所以會更加放心把一些需要社會接下來的事讓渡給社會,社會的空間會大起來。

在她的言論裡,你能看到信仰,一種基於民間活力的信仰。

江淮:後疫情時代,政府應該釋放更多空間給社會

▲江維,成都市民政局機關黨委書記、成都市社會工作協會會長。

注:本文授權轉載自“愛德傳一基金”

本文為江維在社會組織抗擊新冠疫情協作網絡(CNC-COVID19)行知行交流會第6期“後疫情時代,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建設韌性社區?”上的總結髮言,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先分享一下我對韌性社區的理解。南開大學的吳曉林老師前段時間寫過一篇文章,叫《建設韌性社區,補齊社會治理的短板》;他在文章裡面提到,從2002年開始,聯合國就有一個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理事會,這個理事會在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把“韌性”概念引入了城市建設和防災減災領域。2016年聯合國召開了第三次人類居住會議,把建構有韌性的人類居住區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什麼是韌性社區?吳老師給了一個簡單的定義,跟各位理解的差不多,即“韌性社區就是以社區共同行動為基礎,能鏈接內外資源,有效抵禦災害與風險,並且從有害影響中恢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動社區。”

從概念上,我們可以提煉出三個關於社區韌性的力量維度,分別是抗擊打力、復原力和自愈力。抗擊打力就是說一個東西抗打擊不容易被打壞,復原力是打過之後很快能恢復原狀,自愈力指一個社區好比一個生命體,遇到疾病的時候有免疫力能自愈。

這段時間中國境外國家抗疫的形勢比較嚴峻。我們國家比較強大的是國家的元治理能力,科層制的力量非常強大,但我們現在比較欠缺的一塊是社會自身的韌性,也就是橫向整合力以及社會的自愈力。

民政部4月17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數據顯示全國在這次疫情中有20多萬名社會工作者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提供服務,開通心理熱線將近4000條,累計服務達200餘萬人次;全國各地開展志願服務的項目超過29.8萬個,註冊志願者達到584萬人,記錄的志願服務時間達到1.97億個小時。這個數據還是比較有力的。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在這一次的抗疫中,社會組織的表現差強人意,反而還不如很多的個體志願者,我認為這是一個觀察,也是對社會組織寄予更高期待的一個表達。

既然社會韌性不夠,我們作為社會組織,如何增加社會韌性?對政府來講,政府是元治理的力量,但是在後疫情時代,我認為政府應該進一步還權、賦能、歸位,主動地建構社會,釋放更多的空間給社會。企業則應該是在法治下盡社會責任,在契約下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公民責任,做有良知的企業。在社會這個方面,社會組織大有作為。


我觀察到成都的社會組織這一次參加抗疫非常活躍,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成都的社會組織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我自己總結其有兩個特點:

(1)成都社會組織的社會性比較強,這跟其本身的基因有關。成都社會服務機構的社會性起始於2008年的汶川地震,很多的社會組織是從志願者組織長起來的。


(2)成都的社區營造比較廣泛地在社區開展,所以社會組織尤其是陪伴型和支持型的組織都紮根社區做社區營造,一旦發生了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具有較強社會性以及社區性的社會組織就立即能夠與社區發生融合與聯動,社會工作專業的力量也在裡面,“三社”可以立即啟動聯動機制。


社會要增加它的韌性,更多地需要柔軟的力量,相互看見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同時需要這些力量一起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增加社會信任。在此,我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來比喻社會組織在後疫情時代的行動方向。


☆ 1、社會組織要像水一樣靈活。都說疫情是往後社會的一個轉折,這個轉折會有很多新問題,是以前常態社會沒法預見到的問題,社會組織要像水一樣,在有需要的地方響應、優化。還要像水一樣變化,在響應問題時,社會組織要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轉變。比如,後疫情時代不是救災和疫情應急這樣的情景,助力復工復產或救助弱勢群體將是社會組織新的應用場景。還有一些災害發生後,如大面積的失業以及後續的創業等問題,我們要隨著場景不斷變化,開發線上線下均適應的服務。

水利萬物而不爭,前面的組織分享他們在後疫情時代要做的事情絕大多數跟社區營造相關,做社會組織不是包打天下,不是向基金會、政府爭取到資源就能解決問題。我認為社區營造跟其他的社會工作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社區營造中須將要解決的問題和服務對象作為主體,而不是客體,這是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工作方式是調動社區在地的力量、整合在地的資源,社會組織作為協作者一起來解決問題。


☆ 2、社會組織的第二個特性是金,指專業性。我們經常說沒有金剛鑽不能攬瓷器活。我們說社會組織是有使命的人聚合在一塊,那在使命所在的領域,我們怎麼樣體現專業性?有一點非常簡單粗暴的,那就是要管用,得解決真問題,這才體現專業性。另外,後疫情時代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現在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成熟應用的時代,這種情況下,在社區建設社區應急體系以及提升應急救援能力等這樣的專業性,都需要社會組織研究、鍛鍊和提升。社會組織的專業性要體現在有效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停留在搞活動上面,後疫情時代將沒有那麼多的包容度讓大家去做這些事情,需要沉下心來練自己的本事,練好金剛鑽。


☆ 3、社會組織的第三個特性是木。也就是要紮根社區,“三社聯動”。現在不止“三社”了,和社會企業也要聯動,所以是“四社聯動”,和社區的志願者再聯動,那就是“五社聯動”,還可以“N社聯動”。木的力量就是要紮根我們所服務的區域,跟這個區域的民眾、社區以及政府一起融合生長,這才能可持續發展,才能達至更多的連接和聯動。我們的社會組織如何強壯社會性?需要木的特性來生長。


☆ 4、社會組織的第四個特性是土。給我一塊土地,我有種子撒下去就會有收成。在後疫情時代政府資金不足,社會的問題又成倍增長,社會組織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我們要創新創造,與社會和企業合作,延展多元的協作網絡“造血”,使自己不完全靠基金會和政府也能通過社會性、專業性和社區性拓展工作領域,創造新的工作場景。我一直認為社區有非常多的資源,我們在新的環境下要去發現,為使命的達成創造資源。


☆ 5、社會組織的第五個特性是火。火是光,社會組織除了服務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做倡導,做社會影響力,像光一樣照亮社會和民眾,也就是要去做社會教育。


在後疫情時代,社會組織怎麼樣把金木水火土這五方面的特性都練起來?在政府釋放空間、給予政策的大環境之下,

我有一個比較樂觀的預期,因為後疫情時代社會矛盾將是成倍增長的,政府在這一次看到了社會、志願者和社區的力量,所以會更加放心把一些需要社會接下來的事讓渡給社會,社會的空間會大起來。我們的準備夠不夠?能不能接得住?這是一個問題。還有接住了之後要做什麼?


剛才大家都講了我們要做社會的鏈接,要做自組織,要做社區營造,實際上我們在說這些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做三個東西:

(1)做建構社會信任的事。後疫情時代,從地球村來講,如果國與國之間沒有信任,全球化基本上倒退。在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組織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建立,仍然是社會工作的首要任務。

(2)增加社會資本。這是社區營造的底層邏輯。

(3)通過推動志願精神、利他精神、愛鄰居的精神建構整個社會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識。通過喚醒人與人之間、對他人和鄰居的愛,來解決自己社區的問題,這個社區是廣義的社區,甚至可以是城市。


在疫情之前,我們回到家時,覺得附近是消失的,雖然樓宇裡上下左右都有住戶,但我們不覺得有人。這次疫情相當於一個大的力量,使消失的附近浮現出來,讓大家覺知到我們不是住在空中樓閣,我們互相需要,也能夠互相幫助。其實這是社會組織和社區發展很好的機緣,希望我們的社會組織去抓住這個機會,發揮金木水火土的特性,用三社、四社、五社聯動,建構社會信任和社會資本,培育公共精神,建設有韌性的社區,有韌性的城市、鄉村,進而是有韌性的中國社會,謝謝!


你對江維的“金木水火土”一說有什麼看法?後疫情時代,你對政府和社會組織有哪些期待?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