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你读沙龙2.5线下活动文字版回顾 |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分享本期主题

《末日松茸》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引发的“?”

看见这本书的标题之后,会好奇地发问:这本书究竟讲得是什么呢?它应该被归类到哪一个类别的图书呢?“松茸的属性?”“松茸的商品化?”副标题:“资本主义废墟上生活的可能”又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和学术有关的书。

个人阅读之旅上的人类学书籍小径

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寻路中国》、《我的凉山兄弟》、《末日松茸》。当我们每到一个阶段,做一些小的回顾和反思,会发现很有意思。前两本书的作者都有媒体从业经验,特别是《寻路中国》更是一部非虚构小说类型的经典之作,《我的凉山兄弟》作者是一位台湾的人类学学者,这本书给予我的印象并不深刻了,但是确实是一部很棒的作品。直到今天的此时此刻,当我阅读完《末日松茸》这部作品之后,我才又意识到为何自己对这部作品有了这种私人化的高关注度,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一部近期媒体热评推荐的畅销书作品吗?我想绝非如此肤浅,深感本书还是与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交集和关联。

《末日松茸》的相关介绍(本书的特点)

这本书英文版原著于2015年首版、2018年台湾中文版、2020年中国大陆中文版。本书是作者罗安清面向普通人文社科类读者的一本看似通俗类作品,事实上这是一本携带有作者研究领域阶段性成果的一本书。

跨学科整合:人类学、生态学、博物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学。本书传递了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即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在写作的时候,特别是每一章之后的“插曲”部分(强烈个人化散文写法),让人会觉得很亲切自然,不是那么学术,但同时这本书时刻在强调一种学术的严谨与理性分析态度:是态度而不是理念概念的知识点罗列阐释。

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三篇本书书评的比较阅读带来的启发与反思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书评”的力量(对读者购买书籍心理导向的影响力),三篇不同的书评:特别是其中一篇《一本没有参考文献的民族志》,这是本书的中文版责编介绍评论。

在编辑这本与众不同的民族志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相互缠绕和时有惊喜的生命轨迹。《末日松茸》的法文版译者是一位散文家、历史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的编辑,在人类学、精神病学、认识论方向引荐了不少英文作品至法语世界。而他邀请的法文版序言作者Isabelle Stengers,是一位来自比利时的哲学家,她从化学转向科技哲学,将德勒兹视为重要的哲学渊源;她也是哈拉维的法语译者,思考不可逆性和宇宙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问题。他们经手的其他作品为我勾勒出一幅令人津津有味的“弦乐之网”。日本版译者是一位地球社会学家,关注海洋生物,也关注“流动”和“再生”如何作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物种能够可持续存在的动力。去年在北京举办的“追踪末日松茸”展览,也让我听到了艺术家群体对于“脆弱的平衡”和“有温度的流动”的生动诠释。我们希望“末日”两字带有的某种情绪可以让它见到更多陌生的人文社科的读者。

本书的中文标题“末日”的翻译很棒,书中作者强调了一个观点“不确定性”为我们所借鉴:把“不确定性”给人造成的恐惧感转化成动力。我们究竟要从哪里去获取一本真正适合个人目前阶段的书籍?一本书的“可读性”由多重元素构成,如果是一本纸质书,我可能还需要考虑到它的收藏价值,不仅是装帧,更是它的书写特殊性以及它背后的某些阶段性成就,这个成就是能给予普通个人在现阶段以比较大的启迪的。我们可以看见,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优质书评本身就具备极佳的阅读价值。个人认为,凭借自己的直觉与分析,如果觉得值,还是买回来自己读一读最佳。

互动与交流

读友之一:

关于“复调”这段

{ 复调是一种多条独立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的音乐。西方音乐中,牧歌和赋格是复调的代表,在20世纪的摇滚乐中,这种一致性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节奏形式,令听众的心脏难以承受,我们习惯于从单一的角度来倾听音乐。当我第一次了解复调时,那是一种对倾听的启示;我被迫挑选出独立的、同时出现的旋律,并聆听它们共同创造的和谐与不和谐的时刻。欣赏集合体中多重时间节奏和轨迹正需要如此。对于那些没有音乐喜好的人来说,将复调式的集合体往农业方向想象,可能会有帮助。})

我觉得作者的思路可能是把“惯性认知”与对音乐(艺术)的感觉结合起来。

回应:我们的思维模式最初本身是多元的,在长期的经验之中,我们惯性于某一个区域。\人生经历越多就越有智慧吗?(也许恰好相反,会变得越来越固化与僵化)\可否定期给予自己一次安静的独处,做一个“生命回顾”?之后再次以愚者之心启程?

景观”这段我比较好奇,读来有些意识模糊:作者是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看吗?作者这里提到的景观让我联想到商品和物化,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自然形成的景观。

一位日本科学家解释说,松茸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因为人类的干扰使得松茸更有可能出现,虽然人类无法自行培育松茸。事实上,人们会说松树、松茸和人类都在无意中相互培育。他们让彼此的世界创造计划成为可能。景观更普遍是无心设计的产物,是由许多的能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从事的相互重叠的世界创造活动。这个设计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相当明显,但没有一个能动者能够策划出这种效果。人类和他者一同创造了

无心(unintentional design)设计景观。)

回应:我自己直译是“无意图设计”即没有意图和目的导向的意思。作者在书中的“景观”概念,是其专业领域的术语。如果联想到上帝视角这么一说,我想起今天偶尔看到的两个词“上帝意志”和“自由意志”。人类的自由意志带有强烈自我倾向,但是神性意志,比如松茸这个物种,它不被驯服又能与周围环境协作,甚至能给人类、动物提供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自然至高无上的神性意志。

读友之一:

这本书究竟讲述了什么?为何它的副标题要这么书写?为何要聚焦到“松茸”这个物种?

回应:选择松茸,因为其不受人工驯化的特性,并又因奇货可居这种特质成为资本主义商品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

总结:

如果只有征服的私欲,而没有合作的意识,最终的局面就是人类被自己的人性所击垮并沉沦反复。自然永远天道循环,以万物为刍狗。

思考不稳定性让生命获得了更多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