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孔子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朱八戒CC


個人理解,只要還能動彈,就不要放棄學習,只有在保證物質基礎的情況下,才有提升自己的可能。

在現代社會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之所以難以向上攀升,是因為缺乏物質條件,每天為生計奔波,抽不出時間來提升自己,因而停滯不前階層固化。

拼爹是個很現實的社會現象,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和靠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所能爬到的高度。

然而哪怕現實如此悲觀,只要還有理想,只要還能動彈,別忘了,拼盡全力學習提升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執劍書生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先後次序不能夠顛倒,否則,我們就會很被動,就會捨本逐末,就會本末倒置!

因此,道德教化對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道德是成才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做到位,才能把學問事業做到家,這是自古以來成就事業的真理。

在孔子看來,人的品格是第一重要的,文化水準則是其次的。如果人品高尚,再去學習文化,那就會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如果人品低下,那麼文化越高,造成的危害恐怕反而越大。

現代人注重文化教育,這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文化而缺乏道德教化,那麼培養出來的人,很容易成為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所以孔子說有餘力才學文,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品德的教育。

首先君子應該把仁愛做好,在道德上能夠符合禮儀,做事情是正確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基礎的行為準則,那還有精力的話可以去學習文章,讀書學習。

擴展到我們現代人的應用,應該是我們需要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緊急的事情給做好,然後再去在理論上提升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如果你行為並沒有開始或者行為並沒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反而去追求理論上的成功,這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緣木求魚的做法。

這裡關於禮儀和學習的關係讓我聯想到能力和價值追求的邏輯關係。

對古代來講禮儀是必須完成的事情,是君子安身立命和“職場發展”的必備能力。你的禮儀水平越高,你的道德修養越好,那你越被人尊重,越獲得“職場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讀書、學習是自己的興趣和追求,是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讓自己的職業發展增值的籌碼,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的基石。

但這裡面的邏輯順序是先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和價值追求,如果連基本的處事能力都沒有,而去追求讀書和價值實現,就是好高騖遠,不求實際。

對比到我們的職場,“禮儀”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而“學文”就是我們在職場中對於自己價值滿足的追求。

當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往往是眼高手低,有一個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放下身段去做實際的事情,去踏踏實實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再來發表自己的觀點,追求自己的價值。因為前者是你的價值追求,後者是你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礎。


驛客


題主好,“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為餘力,則以學文”出自《論語 學而》第六章句,“學而篇”主要談為學的宗旨,我們還是先解釋此章句,再來談認識的問題。

孝指孝敬父母,弟通悌,指兄弟友愛。“入則孝,出則弟”屬於互文,兩句要放在一起理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在外兄弟友愛。這樣的話問題就出來了,難道兄弟在家就可以不友愛了,在外面就可以不孝敬父母了嗎?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年輕人無論在哪裡(在家或在外),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愛。

“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做人應該有的一些好的品德:為人謹慎而又恪守信用,博愛眾人,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認為能做到這些,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用來學習文化知識了。

孔子所說的“文學”和我們現在的文學內涵是不同的,孔子也是分科教育,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學就是古代文化典籍,可以差等於我們現在所說的書本知識。

孔子更重視做人教育,這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最終是要應用於生活,如果人有了問題,根本壞了,知識所起的作用將也會是壞作用,有知識的壞人對社會的危害更大。

今天重溫這一章句,依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