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曾看過倪萍主持的一檔尋親節目《等著我》,有一對年邁的教授夫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與其他來尋找被拐賣、丟失的孩子不同,這對夫妻尋找的是自己離家出走23年的兒子。

1994年,夫妻倆24歲的兒子小海畢業去北京找工作,就再也沒有回來,期間給父母寄了一封信,信中堅定的要和父母以及所有的親戚斷絕關係,結尾還說:從此我就是一個有人格尊嚴、能追求自由生活的人了。

84歲的黃林森和79歲的劉雅琴用顫抖的聲音描述這件事,在場嘉賓無不為小海的不孝感到憤然又為老夫妻感到心酸。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隨著倪萍的引導,卻發現這並非一個忘恩負義孩子的簡單故事。

  • 小的時候小海寫字不好看,黃林森一生氣直接就是兩巴掌,從此小海再也不叫他爸爸了。
  • 小海頑皮上屋頂踩壞了瓦片,爸爸讓他跪在人來人往的公共走廊裡。
  • 爸爸要求小海考自己任教的大學。
  • 小海考進了爸爸工作的大學後,爸爸事無鉅細地向老師打聽小海的情況,在家細數這些得來的信息:好好學習,你的一舉一動我都知道!小海憤怒的反抗這些精神監控。
  • 更誇張的是,爸爸要小海去追一個成績優異的女生,女孩不喜歡小海,爸爸就叫小海死纏爛打。

夫妻倆對這一切的解釋是:都是為他好!

然而,承受這些“好”的小海卻並不買賬,節目組多次聯繫他,他連父母的面都不願意見,當時47歲的小海依然單身,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也不順利,儘管如此,他也不願意回家。

後來志願者讓小海看了父母淚灑節目現場的視頻,小海終於紅了眼眶,但依然拒絕和父母見面。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節目播出後引起很大爭議,網友態度兩邊倒,一邊是罵小海的:不管怎樣,父母終究是父母,養你這麼大,都上節目來找你來了,你還想要他們怎樣?

另一種是同情和理解的,過去太痛苦,去留隨意,餘生怎麼高興怎麼來吧。這些網友很多都發表了童年時期父母給他們帶來的傷害,表達了自己的感同身受。

家本來是溫暖的代名詞,但對於小海而言,那個生活了24年的家,回憶起來都是屈辱和痛苦,回家,意味著重新面對那些熟悉的人,重新回憶那些屈辱的事,這實在太痛了!

小海的選擇我能理解,因為他的一些經歷的我也經歷過。

相貌平平的我小時候最驕傲的就是那頭烏黑靚麗的頭髮,一個夏天,不知怎的我的頭皮老癢,經常抓得出血,我媽一看,頭上居然有蝨子!生氣的質問我怎麼招上這個東西的,我也不知道啊!那現在怎麼辦呢?我媽說只能把頭髮全剃了,我哭著反抗,我媽就到處和鄰居們說我不講衛生,大人們也叫他們的孩子別和我玩,大人嫌棄的眼神和孩子想和我玩介於大人的威懾不敢上前的畏懼我現在想來都覺得特別清晰。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我有什麼不好,我媽都會作為談資和街坊鄰居說,說得眉飛色舞,意猶未盡,我在這些鄰居面前都抬不起頭來。

每年交校服費,媽媽總嫌50塊錢一套的校服貴,拖到最後才交,總是不支持老師工作的我自然不招老師的待見。校服很貴,打牌輸錢卻不貴,媽媽一天輸50塊錢是常態…

而我爸,每次開家長會,都和老師說:孩子要是不好好聽課,你隨便打!絲毫不顧及全班同學已鬨堂大笑和尷尬到僵硬的我。

像小海和我這樣的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有多少呢?去年看過一篇文章,文章細數了童年時期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大意是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然而,有多少人等到了呢?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幾個原因表明,等待父母的道歉只是孩子的執念,這注定是一場沒有結局的苦役。

1、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

繪本畫家幾米在其作品《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用童稚的話闡述了不完美的孩子與不完美父母和他們的相處之道: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父母。

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

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沒有一個理智的人敢說自己是完美的,對於自己的不完美,有些是我們知道到就改了的,有些是知道但是難以改變的,有些甚至是我們連意識都沒有意識到的。

人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客觀存在,我們知道,所以,我們只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既然如此,何必去強求父母的的完美呢?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2、父母對自己的錯誤是不自知的。

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文章火了以後,另一篇對應這個觀點的文章橫空出世:父母一直苦等孩子的一句謝謝。

看標題覺得很震驚!我還怨恨著你呢,這心裡的結還沒解開,你反而要我感激你?看過正文之後,沉默了,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像幻燈片在腦中閃過——一句謝謝真的太輕了!

但是你們如此愛我,怎麼就不“好好”對待我呢?

看完小海的悲劇後,我終於明白:父母和孩子眼中的“好”是不一樣的。

小海不好好寫作業,爸爸打小海,小海調皮,爸爸罰跪,想小海考到自己眼皮底下,這一系列行為都說明爸爸想通過嚴厲的管教,讓小海成為有出息的人。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甚至要求小海死纏爛打去追成績優秀的女孩都是事出有因:有這樣的賢內助,以後小海的家庭生活就有保障了。

黃林森說的沒錯,他都是為了小海好。只是這些好都是他的方式,在他看來,他以他認為的正確方式處理孩子的教育問題,有什麼錯呢?

民間諺語道,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錯。黃林森最大的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錯,不知道錯誤,所以也無從改起,只能無奈地看著結局越來越悲。

相信那些等待孩子說謝謝的父母,都是不知道自己曾傷害過孩子的父母,孩子對他們的怨恨他們毫不自知的,對自己的錯誤也不知自,他們不覺得自己有錯,所以,他們等待我們的謝謝。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3、一個從未被善待的人,是不懂得去善待別人的。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會。

兒童心理學家蒙特梭利把兒童的一切心理都指向童年,她認為兒童的所有的問題都能追溯到童年。

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自卑,大多來自父母的打擊,撒謊可能來自父母太過嚴厲…,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這本是一個提倡育人先育己的概念卻成為很多失敗者的藉口:我的問題是我的原生家庭不好造成的,都怪我爸媽。

也許父母有錯,但是人任何時候都有改變的力量,只要他願意,原生家庭不應成為失敗的藉口,況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被忽略了:父母也有他們的原生家庭。

小時候看過一個新聞,記者採訪一個正在放羊的孩子,問他:

你每天都幹什麼?

放羊。

你為什麼放羊?

為了娶媳婦。

娶媳婦幹嘛?

為了生娃。

生娃幹嘛?

為了放羊。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小的時候覺得很搞笑,現在想來,只覺悲哀,悲劇以搞笑的方式延續,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孩子的爸爸就是這樣教他的,他爸爸也是這樣被教育長大的,祖祖輩輩就是這樣的。

如果這個放羊的孩子在看過世界後責怪父母,會產生什麼情況呢?他怪父母,父母怪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再怪自己的父母…此恨綿綿無絕期。

所有的人都是“放羊思維”的犧牲者,往上追溯,什麼時候是個頭?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父母不尊重你,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就從來沒被尊重過,父母打擊你,是因為他自己就是被打擊長大的,嚴厲對待你,是因為他自己就是嚴厲教育下的產物。

一個在某方面從未被善待的人,如何懂得去善待別人呢?

想到這裡,是否對父母的責怪反而會變成心疼?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放下執念,別讓悲劇重演。

《飄》裡面有句話:

愛你的人如果沒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來愛你,那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全心全意地愛你。

父母因為自己的不成熟傷害過我們,雖然不知自,傷害卻是真的,但愛也是真的。面對這又愛又怨的無奈結果,我們該如何做呢?

1、與其怨恨,不如和解。

久石讓的《菊次郎的夏天》想必大家都聽過,但是電影《菊次郎的夏天》知道的人相對就少了,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導演的,講的是一個簡單溫暖的小故事:小男孩正男和奶奶一起生活,暑假他想去看望媽媽,好心的鄰居阿姨叫老公陪正男去。

這個叫菊次郎的大叔,是一個很不靠譜、爭強鬥勝、無賴、粗魯的人,買彩票、賭賽車,把路費都敗得差不多了了。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正男到了媽媽的家,看到媽媽正在送一個小女孩出門,旁邊還有一個男人,正男知道,媽媽再婚了,看見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樣子,正男很難過。

面對失落的正男,回家的路上,菊次郎和途中結識的大胖和瘦子、環遊日本的自駕人玩遊戲逗正男開心,畫面既搞怪又溫暖。

快到家時,正男和菊次郎道別,看著菊次郎走遠了的背影,正男突然有了力量,也許生活就像這個大叔,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主旋律仍然是愛和溫暖。

菊次郎是北野武爸爸的名字,菊次郎在電影中的形象就是他爸爸在生活中的狀態:一個只會喝酒耍酒瘋、愛賭博打架的父親,童年的北野武對父親既憎恨又害怕。

北野武曾在《北野武的小酒館》這本書裡,說起自己和父親的關係:

“我從小到大和父親之間有過什麼真正的交流嗎?我一次都想不起來。我只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曾帶我去江之島看過大海,但那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如此尷尬的父子關係,北野武仍從中找到治癒的地方:他在整理父親的遺物的時候發現了父親練習自己名字的紙,雖然寫的很難看,但是父親在寫的時候肯定在想念著自己吧!也許父親並沒有看到得那麼糟糕!

北野武說,《菊次郎的夏天》是他與父親的和解之作,他用電影塑造了一個雖然不靠譜但依然有溫暖有愛的鮮明父親形象,承認了父親雖然缺點那麼多,但終究是愛自己的。通過電影,他和父親達成和解,也和過去的自己和解。

北野武出生於1947年,電影上映的時間是1999年,歷時五十多年,他終於還是選擇了和解的方式對待這段父子情。

正如北野武自己說的那樣:

“人生最重要的結局是: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達成和解。 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無論它在你看來美麗,或醜陋。”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對於自己而言,我們是受到了父母的傷害,但是我們真的要用別人的錯誤一輩子懲罰自己麼?

對於父母而言,他們這麼愛我,我們真的要用怨恨的方式去回饋他們麼?

和解是處理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既然父母不知道自己的錯誤,那就讓他們繼續活在不知道的認知裡吧,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而我們終於也已放下,不用再負重前行了。

2、讓悲劇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停止。

被父母傷害的感覺如此清晰,屈辱、打擊甚至暴力,過去了。

我們想得到的一切關注、尊重和理解,曾經那麼強烈,也過去了。

別讓悲劇延續:當你怪原生家庭差時,可想過父母也有他們原生家庭


當我們也成為父母,除了與自己的父母和解,原諒他們的不成熟外,能做的還有用自己的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把自己求而不得的那些尊重和理解給到孩子。

多學習,增加認知,把教育和時代結合,別活在自己的無知世界裡。

別讓你經歷的痛苦再讓孩子經歷一遍,讓悲劇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停止。

最後的話

那些終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的人,對不起,你也許永遠都等不到了。

母親節快到了,放下要父母道歉的執念,藉此機會說出那句:“謝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