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逢年過節回家看父母,是人當中年必修課,

引用北狐之引用,“沒有故鄉的人在尋找天堂,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

其實還有更生活化的理解,

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家在哪裡,故鄉就在哪裡。

五一小長假結束後,

大家便聊了些農村的事

現在的土雞,也不是原來的那種土雞了,

原來的土雞是人工篩選,老母雞親自上陣孵化,

一次孵化十來只,但是現在不同,

都是工業化的孵小雞,一般說的土雞,

也只是沒有餵養飼料而已,

哦,原來是這樣啊。

其實要真正保持農村的那種土味,已經很難了,

於是也想起,其實很多農村的東西,

很多城市的人未必瞭解,

所以收集點70後的記憶,供大家看看。

1)犁耙和蓑衣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看過活餘華《活著》的人,開篇就是老頭和水牛言語,

但是那個場面,你未必真正理解真切,

耕耘是美好的,一把犁可以田土並用,

一塊鑲有金屬釘子的耙子也是春種的前奏。

當然,也有聶魯達之類偉大詩人,

一通“我在你美麗的腹部耕耘”,賦於著農村和人性的美好。

老牛則是犁耙最好的朋友吧,

我家也餵過一頭水牛,應該是那個年代的奢侈品,

我們也經常和他一起玩耍,

但是某年某月,他卻病了,

我現在還記得老牛生病後哀傷的眼神,

後來他老了,死了,我還記得埋他的地方,

小小的我,那時應該是最有愛心的年華吧。

蓑衣也是極美好的裝備,斜風細風不須歸,

不識字煙波釣叟,傲殺人間萬戶侯。

2)碾滾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每家門口曬壩上都會放一個碾滾,應該是那個時候的標配,

農村沒有混凝土,泥土壩子經水則不平,

一個石碾滾,便是可以路見不平一聲吼,

一個胖嘟嘟的圓柱體,兩端嵌入支點,

用繩子或者竹子做的東西,來回牽引,

所過之處,基本上平如明鏡,

從此路成康莊,曬點農作物就更方便了。

當然,年輕力壯的我等夥伴,

也經常對他手打腳踢,

以證明自己是那個時代的大力士,

誰叫那個時候,正在熱播《少林寺》呢?

談到曬東西,透露一點,

比如在曬穀子之前,這些平整的泥土地上,

要澆上一層稀牛糞,什麼用途呢?

估計你是完全沒想到的,也歡迎你來回答。

3)石磨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磨黃豆,做豆腐就靠他了,

年底磨點糯米,做湯圓也是這東西打主力。

4)碓窩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記得更小的時候,好象除米皮靠他,

當然是另外一種,用槓桿原理那種,

後來有打米機,碓窩兄就失業了,

一段時間每年中秋打餈粑,他會大顯身手,

但,現在餈粑被月餅打敗,

這物什,不當大哥好多年了。

5)擂缽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不說了,這東西現在有都市版吧,

更精緻一些,但功能還是那些,

擂海椒,擂花椒,

還真是農村一個心靈手巧的好幫手。

6)風車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這應該不是唐吉柯德挑戰那種風車,

利用風力除去穀物中不飽滿成分,以及其他雜物,

我們經常大材小用搖動手柄,讓一幫小夥伴在尾部接風,

也是小時候的樂趣之一,

如果偶有有穀物殘餘,一陣風過,

渾身那可能就是癢得難受,

需要回家燒點燙水沖洗才可緩解。

7)水車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這東西應該是更早了,應該是土地承包之前,

經常有家庭需要抽調精壯勞力,說是夜水,

有輪,有筒,筒裡有活頁,

人坐在上面有腳蹬,有點像騎自行車,

我應該也在讀小學前,去鼓搗過,

之後,沒有再見,遊樂場所例外。

8)連蓋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一根竹棍,上端綁一塊方形可旋轉的東西,

有節奏的敲打高梁,黃豆,麥子等,

這類農作物果實便可以從包裝中脫出。

上午在朋友圈曬了一下這東西,知道的人還不少,

從高爾夫達人,到教授,到網紅,

自靠奮勇說是知道,甚至用過,

看來了解農村的人,也比想象中的多些。

9)孵小雞

70後的記憶,你還記得嗎?


好吧,最後說下孵小雞,

先前的那一批小雞慢慢長大,小母雞們開始豐滿而且冠紅,

同一批的小公雞也開始不停的調戲母雞,並有親熱的行為。

每當這個時候,孵新的小雞時機應該就到了。

把一批雞蛋放到不再下蛋的母雞身下,先孵一段時間,

然後拿出來,晚上對著煤油燈照,

看裡面是不是有小雞模樣的形成,如果沒有,

那這個蛋就取出來,叫做寡蛋,淘汰之。

再過一段時間,母雞會把成長時間充足的小雞啄開,

有些出殼比較困難的,我們就用手幫忙,

一群嫩黃嫩白的小生命,就開始漫山飛跑了。

只是這樣精心孵化的場景,不容易再現了,

那些伴著親情成長的經歷,也是寶貴得不要不要的,

今天觸景後整理了下一些大家逐漸不再熟悉的農村物什,

也算是一個70後的某種鄉愁和懷念吧。

隨便勾了幾筆,還有哪些,你來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