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指尖下的音樂》:完整地準備演奏曲目

從各個角度來看,準備一場演奏會就像是斟辦一桌佳餚:一、它們都有一定的期限。二、準備過程充滿了各式各樣累煞人的工作。三、所有的努力必須在同一段時間內到達高峰。


我每次訂演出計劃表,總是儘可能地把完成準備的日期,訂在演出前六個星期。(演奏家幾乎一年到頭都在旅行,必須在旅途中準備曲目。上述的計劃雖然不易在旅途中辦到,但仍是可行的。)六個星期前即準備好一切,使我有充裕的時間休息及磨亮我的曲目,當演奏會來到之時,我便能非常從容地走上舞臺了。


11-《指尖下的音樂》:完整地準備演奏曲目


建立工作時間表


  • 如果你估計得出每日練琴的大概時數,就可以建立一個工作的時間表了。以每日四個小時來說,練習可以被分成兩個階段,這是最低限度的練習時間。由於每個人工作腳步的快慢不盡相同(這與各人身體狀況、新陳代謝及體溫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除非不得已,我認為不必與自己的身體相抗爭。你需要做的是,將心思放在自我訓練上面,將所有的練習時間作適當的分配,輪流演練所有的曲目。

  • 許多人精神狀況最好的時刻是吃過早餐後,午餐之後則是精神最差的時刻。就在眾人要吃晚餐之時,他們才緩緩地甦醒過來。雖然這種生理機能十分不方便,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本身便是個“夜貓子”,適合我工作的時間不是很早很早,就是很晚很晚。因此我把練習的時間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是兩個半小時。

  • 我每天都至少先花一個鐘頭的時間用於暖手的練習上,隨後才開始練習曲目。”演奏”真是十分艱難的工作——有時我會好奇地自問,這世界上是否真有人喜歡做這些煩悶的練習?——但是,它同時又充滿了迷人的挑戰。每當演奏會之前,我們總是嘆息那暗無天日、不幸的生活;然而演奏會結束後,我們還是照舊過著相同的日子,不肯有絲毫的改變。

  • 沒有一個人全身的機能可以永遠都處於高峰狀態中。有時我們的心智會較靈敏;有時我們的肌肉呈現出最具活力的水準;有時我們在詮釋音樂上有特別的靈感。輪流練習不同的曲目,可使樂曲在不同的練習時段中,得到某方面特別的精進。常常,行動的遲緩反映出我們厭惡練的跡象,這時,如果給自己一些機會,練習另外較有樂趣的音樂,不要死守在原先的樂曲上,或許行動又會活絡起來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懶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失敗。”我發現不論練琴時的情況有多麼糟糕,持續練習總是比徹底失敗來得好——即使眼前你連一點點收穫都沒有。


練習階段一:從最艱難的作品著手練習


  • 我們一旦決定了演奏的曲目後,就需要從最難的作品著手練習,每天都要從頭到尾地練習幾遍,使它能慢慢地軟化。在我的晨間練習時間裡,暖身後第一個練的就是整套曲目中最複雜的作品。有時花費一個多小時,有時一練起來,整個早上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我省下了晚上“複習”它的時間(大約是半小時至一小時的複習,通常是我結束一天練習前所做的工作)。晨間練習的第一個階段練過後,如果我感到勞累,便把曲目中需要特別加強技巧訓練的部分拿出來練習。因為單單練習手指的活動,可以讓我的學習器官(注意力)得到一點休息。在這裡,節拍器由慢到快的練習特別有用,那穩定而強制的聲音可以發出安定的力量,不但使手指收到練習的效果,更讓頭腦得到極大的休息。

  • 我們可以把曲目按照難易的不同,列一個次序,把最難的排在最前面。當最難的作品被掌握了之後,便
    可以開始征服次難的作品,而把前者列為複習的曲目,以此類推。晨間練習著重於仔細琢磨,而下午練習時段,則可以先花一個小時著重於軟化樂曲上,再以節拍器延續上午的速度作仔細的磨鍊。晚間練習可依精神的狀況,決定要以何種方式繼續(軟化或是慢速度),而後複習那首已練成的最難的佳品,作為一天辛苦工作的結束。

  • 上面所述的是練習階段一,我叫它“醜小鴨”階段。除了以往練過的曲目不需要特別的訓練外,所有新的樂曲都得經過這個不成熟且尷尬的階段。舊曲目固然可以應付突發狀況,但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只彈奏著那些熟悉的曲調,尤其是當你一心一意專注於新鮮及令人興奮的曲目時,便不會有太大的心情去彈奏它們了。

  • 在練習階段一,我們花了許多時間把第一首作品練成後,如果這首作品裡還有一些特別頑固的片斷,則可專注在那些片斷的練習上。待一切都順利彈出後,才進入第二首作品的練習。完成次難的作品後再進入第三首……以這樣的順序直到練完所有的曲目,連“安可”作品也在內(最好準備三首“安可”曲)。


練習階段二:將所有曲目分三個部分


  • 現在你可以進入練習階段二了:將所有的曲目(含“安可”曲)平均分成三個部分。如果你每天有三個練習時段,就可以在每一個時段裡,以演奏會的形態,將其中的一個部分彈一遍。這時,注意讓每個音符都具有意義,讓音樂隨著你的感覺流露。假如在彈奏時,你創造出某種與以往不同的氣氛,便需要冋到樂譜上研究一下。如果是合理可行的,才放手去做。在音樂成形之初,你或許會過於誇大地表現你的感覺,但這正是這段時間你應該做的。因為誇張的表現,正如我們在放大鏡下研究音樂裡的每一個細節,它使你的創意能仔仔細細、完完整整地被傳達出來。

  • 日復一日,反覆練習所有的曲目後,我們便能把所有的演奏曲目看成一個整體,不再是一首首單一的作品了。成功的演奏家會在這個時候發展出具個人特色的聲音,使他人一聽便能認出演奏者,一如美術鑑賞家靠著繪畫的筆觸便能認出畫者一般。

  • 在練習階段二,每個練習時段的前兩個小時裡,我們可以如上所述,將重心放在練習某一部分的曲目上。剩下的半個小時,則把較困難的樂段拿出來,用節拍器由慢到快再仔細地加強。可以的話,將速度加快,超過實際的需要,也就是到達你所能表現的極致,如此便能貯存一些額外的能力於手上。和絃進行的樂段最好也可以由慢到快地練習,再次加強它們的力度,當真正的演奏需強大的音量時,我們才能不吃力地控制一切。

  • 靠著反覆練習,先前誇張的部分已逐漸地趨向自然,彈性速度也在適當的控制下現出了形狀,力度與速度的粗糙面亦消失了,每位作曲家作品中獨特的內涵便慢慢地被表現出來。那些細膩的音色與表達不是高速公路上的車燈,炯炯耀眼,而是從高空眺望廣闊的地面——那充滿著五彩變化的夜景。階段二的練習是永遠不會結束的,因為我們將持續超越自己,往前走。


塑造音樂時腦海裡要有完整的意念


  • 阿圖·施納貝爾喜歡在彈奏任何樂曲前,先把音樂作一個完整的設計。在他彈奏舒伯特的即興曲或莫扎特的奏鳴曲時,甚至還為音樂裡每一個樂句都填了詞。當然這麼做是有點太極端了,我個人比較喜歡讓音樂自己去講話:不過在找尋每一個音符的真實意義上,施納貝爾用的是他個人的方法。雖然有時候你的靈感不像往常般豐富自由,所使用的樂器也不那麼靈敏,但是當我們在塑造音樂的時候,腦海中則一定要有想要呈現的完整意念及細節表現。我曾經認識一位很有趣的大提琴家,在一些重要的演奏曲目上,他總是練就出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而何時以何種方式來詮釋音樂呢?他的回答是:視“氣候狀況”而定。這倒是十分奇怪的設計,最後我才明白他是為了遷就他那寶貴的史特拉瓦琴。所以,一位演奏家即使因為某些客觀因素,不能將最好的詮釋表現出來,至少還可以由完整的設計及練習,使音樂保持著具有水準的演出。

  • 經過階段二的辛勤練習後,我們可以完全地離開音樂,稍稍休息一下了。嗯,也許度個週末也不錯。從現在開始,先前所練的樂曲已完全地屬於你,那是你用真誠的奉獻及辛苦的工作所換取得來的財富,它們值得你擁有。不過你還是需要時常練習及演奏它們,因為,不論何時何地,音樂唯有在你充滿自信及確定的情況下,自由地釋放出來,才是完完全全屬於你生命的一部分。


完整仔細的練習是我們在舞臺上演出的安全帶


  • 我曾經在《生活》雜誌上見過一幀照片。那是一群初學跳傘的傘兵,被一個個綁在50英尺高的竿子上玩球。旁邊的標題說明了這個訓練的過程:起先,所有的士兵都被懸掛的高度所嚇倒,頭昏眼花的,不敢將自己完全託付給捆綁身體的安全帶,因而兩隻手緊緊地抓著竿子。這種情況下,要他們把球從一個竿子丟到另一個竿子上,便至少需要空出一隻手;待習慣了高空的感覺後,另一隻也就逐漸地放開竿子。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他們開始信任綁住他們的安全帶。鋼琴家完整而仔細的練習過程,便是我們在舞臺上自由彈奏的安全帶。

  • 對傑出的藝術家來說,他們永遠也到達不了完美的境界,因為他們始終認為音樂可以更美,可以表現出更深刻的個性。橫介於“很好”與“極佳”之間的一條線,是極其纖細的,往往只要小小地再多付出一些努力、再多加入一些想象、再多加深一些感覺、再多些溫暖或人性化一點,便能毫無問題地跨過去了。因此,你的創作是否能充滿奇蹟與美,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說:“任何一件事物帶給人們的愉悅性,遠比必要性來得重要。”音樂裡面,亦唯有那令人心神盪漾的音色、那豔麗的曲調及驚人的技巧,是我們應致力追求的。有了這樣的體認後,你才會堅決地朝著它走去,而別無所求。

  • 觀眾時常於音樂會結束後,到我的休息室問我許多問題,像:“你有那麼繁重的演奏行程,怎麼還能彈奏得那麼好呢?”我回答:“在一個演奏季裡彈奏50場音樂會,比彈奏10場要來得容易。因為演奏得愈多,愈能保持肢體與頭腦的活力,故愈彈便愈輕鬆。最難有好成績的是一年只演出一場演奏會。”持續不斷的演出,可以讓你的音樂永葆光亮,好像棒球員每日固定的練習使他們能保持高度的打擊率一樣。還有人會問我:“如果你在演奏時缺乏靈感,你都怎麼辦?”這類問題讓我感到吃驚,這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藝術家是不可以等待靈感到來的時候才工作,他的職責是隨時隨地都能創造出音樂的氣氛,為他自己,也為他的聽眾。良好的練習讓我們保持靈敏的手指,即使有時候頭腦處於空白狀況下,它們依然能有好品質的演出能力,使音樂能深入聆聽者的內心。我非常相信演出時的怯場,有百分之九十是來自平日訓練的不足,只有百分之十是來自害怕。因此鋼琴家應利用平日的練習,將最極限的能力貯存起來,如此才能在臨場時戰勝害怕這個心魔。假如你未能有良好的準備,而讓畏怯輕易地進入心中,則即使是彈奏短短的一首音樂、一個片段,或一個音符,你都可能會嚇得一塌糊塗,被怯場所擊倒。


害怕是程度上的問題


  • 其實“害怕”只是程度上的問題。我可以問自己:如果演奏時犯了一個小錯誤,到底會發生什麼最壞的影響呢?你怕你的聲望受損?那麼,一些有著閃亮聲譽的藝術家不是更有理由害怕了嗎?讓音樂演奏呈現絕對完美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理想。因為每個人的觀念皆不同,有誰能說自己是擁有最正確的音樂觀念、是最具權威性的裁判呢?小小鋼琴家的母親經常很疑惑地問我:“難道你從來不犯錯?”我當然會犯錯,每一位鋼琴家都犯錯。不管我們曾經花費多少心血,準備得多麼完善,演出現場的刺激,總會讓你體內所有的感官敏銳且強烈地感受著,而傳達出與平日完全不同的聲音,這些皆是因緊張而引起的反應。當你因為一點點失誤而害怕,很可能馬上便失去均衡彈奏的能力。突然間,所有的記憶成了空白,在慌亂中,你盲目地想抓住任何可以重新開始的片斷,也許是音樂的開頭,也許是樂曲的結尾,更可能是驚慌中突然閃入腦中的一個旋律。這一連串的紊亂僅僅發生於一兩秒鐘,但是你卻感到十二萬分的恐怖,像經歷了一世紀之久。但是,如果經由這樣的演出經驗,我們仔細地找出原因,再接再厲,以期保持著高度的打擊率,則往後的50場演出,便很可能不會再發生同樣的情況了。


演奏時遭遇挫折,不要被擊倒


  • 鋼琴家在吸收音樂的過程中,絕對不可能不發生錯誤。我不知道有哪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不曾遺漏音符,即使是那些我認為完美度相當高的音樂家,也不能避免偶爾失誤。當然,我說這些話,並作鼓勵大家在音樂的要求上可以不經心與隨意,你還是得為最完美的音樂表現去奮鬥。只是,吸收音樂的過程中,我們既然不能不走上舞臺演出,又不能避免那些不穩定的表現,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當音樂演奏遭遇挫折時,不要過分沮喪,不要完全被打敗。這是我衷心給予年輕音樂家的忠言。

  • 在我認識的音樂家裡,曾有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家,太過於渴望彈奏一場毫無瑕疵的演奏會,而使音樂無法自然又舒暢地吟唱出來,因而妨礙了他在音樂演奏上最大的發展。


音樂評論者應該都是敏銳又博學的人士


  • 身為演奏家,不要害怕批評,因為光是害怕,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由於音樂評論者應該都是相當敏銳又博學的人,一點小差錯都無法逃出他們的耳朵,因此優秀的音樂家懂得適度接納那些關於他的評論,同時改進他的演奏,使日後的表現更趨向完美與專業化,更令人心悅誠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