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孩子在1歲前,甚至是3歲以前,最好是由母親撫養。

人在生命早期是很無助的,認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戀,父母才能給孩子安全感。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類似孩子咬人事件時有發生,是幾乎每個帶娃的人都遇到的問題。

前一陣在小區裡,就發生了一起孩子咬人事件。

兩個差不多大小的男孩子,因為都想要一個小汽玩具,一個小男孩衝著另一個的耳朵就咬了一口,被咬的男孩立刻哭得撕心裂肺,咬人小孩的奶奶一邊忙不停鞠躬道歉,一邊拎著小男孩暴揍,被打小男孩的臉立馬好幾個巴掌印。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這下好了,兩個孩子都開始嚎啕大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被咬男孩的家長又心疼又生氣,咬人男孩的家長氣憤不已,慚愧不已,不斷道歉。

沒過幾天,這個小孩又接連發生了幾起“咬人事件”,據說每次奶奶都是嚴厲斥責,啪啪扇嘴,孩子果然不敢咬了。奶奶自認為處理得很成功,逢人就炫耀自己育兒有方。

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那個小孩都不再出來玩,後來再見到時,他的眼神明顯暗淡了好多,像個小刺蝟一樣充滿戒備,畏畏縮縮不敢說話,也不再像從前一樣充滿活力。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李玫瑾曾說:一個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人,其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一個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撫養一定是到位的。

孩子為什麼會咬人?

孩子在1~3歲時會很頻繁得咬人,而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到五歲時會差不多消失了。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一個“口欲期”的概念,他指出:

一歲以內的嬰兒,獲得各種慾望滿足的主要途徑就是口,像吸吮、吃喝、啃咬。口欲期的寶寶,一旦有東西蹭到嘴邊,他就會去咬。比如趴在我們肩頭時冷不丁咬一下;有時抓著我們的手突然啃起來;還有哺乳時,寶寶咬奶頭,疼得媽媽直叫。

孩子就是這樣用嘴在探索世界,咬是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從吃手,到啃腳丫,再到逮啥咬啥。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而到了6個月左右,孩子就開始長牙了,長牙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末梢,導致孩子“牙癢癢”。這個時候,孩子也會咬人,以緩解不適感。

再大一點,就到了寶寶們的“物權敏感期”了,這個年齡段,孩子自我意識萌芽,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特別護東西,自己的東西誰都不許碰。如果看到別人拿自己的東西,一著急就會一口咬下去。

當然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模仿他人或者在恐懼之下的應急反應所以才會做出咬人的舉動。

可是孩子咬人真的就那麼不可饒恕,罪大惡極?

除了打罵難道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處理辦法了嗎?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寶寶咬人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父母態度越淡定,寶寶繼續壞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

父母表現得越暴躁,越有可能刺激到寶寶心中的反叛情緒,反而會刺激同樣的行為屢次發生。

父母如果比孩子還著急,因為孩子咬人就打罵打孩子,孩子心理有可能就會留下童年陰影,並伴隨孩子一生,不可磨滅。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寶寶出現咬人,第一句話很重要: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當孩子因委屈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

當孩子因生氣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你很生氣對不對?”

當孩子因恐懼咬人打人時,說一句:“別怕,我陪著你。”

當孩子因無助咬人打人時,說一句:“沒事,我來教你。”

當孩子被冷落咬人打人時,說一句:“來,媽媽抱抱。”

……

其實那個愛咬人、打人的小孩,更渴望父母的懷抱和疼愛啊!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對孩子以愛治暴,永遠是最管用的。

適當地跟寶寶共情,瞭解寶寶的心理,真的太重要了!

但這樣還是不夠的,在安撫寶寶情緒之後,身為父母我們更要學會怎樣糾正,寶寶咬人,打人的習慣。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讓孩子知道被他咬了會疼

有時孩子會模仿大人咬著玩,這時作為家長我們就要注意一下跟孩子的互動方式了,首先自己就不要用“咬”的方式跟孩子親暱。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假如自家寶寶咬疼了你時,寶爸寶媽可以做出誇張而嚴肅的表情,或者學寶寶一樣假裝大哭,說:“寶寶咬疼媽媽了,嗚嗚嗚……”,同時表情也要略帶痛苦,這樣寶寶就能直觀的感受到“咬人”這個行為是不對的,理解這樣會“傷害”媽媽,自然而然就不會咬人了。

傳授孩子細節性的交際技巧

如果孩子是因護東西或者爭東西、和同伴發生矛盾時咬了人,那麼我們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時應該怎麼表達,怎麼說,例如:

孩子不想跟別人分享玩具時,可以說“不!我想給你玩玩具!”

如果想要別的的玩具時,可以先說“我想玩你的玩具,可以麼?” 或者遞上自己的玩具“我們交換著玩吧!”

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慾望了,就不會一著急去咬人了。所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如何培養孩子表達能力,有一個好習慣?

作為家長,建議從小要養成孩子別的習慣和愛好!閱讀、聽故事要代替電視機、打遊戲!閱讀的習慣也要從小培養,孩子2歲起就要看繪本,從繪本中學習行為。家長別小看繪本的力量!

抓住孩子2-8歲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段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說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過不同的訓練方式!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父母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抓住2-8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兒童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媽媽我能行》、《好孩子懂禮貌》、《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是我快樂》。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

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而且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孩子總是咬人“打人”,有暴力傾向?李玫瑾: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2-8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