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攻》思想的剖析:如何防禦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從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懷(七).mp37:14

來自陽明悟行學宮

《墨子·非攻》思想的剖析:如何防禦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墨子之於非攻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遍地烽煙,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戰亂時代,對於戰爭,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總體上可分為反戰、主戰、慎戰三派。道家與儒家都是明確反對戰爭的,孟子、荀子猛烈抨擊了戰爭給社會造成的巨大損失,為黎明百姓帶來的巨大苦難,老子發出了“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的感嘆。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韓非等人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對戰爭持肯定態度,商鞅有言:“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止殺,雖殺可也。”“名尊地廣以至王者,何故?戰勝者也;名卑地削以至於亡者,何故?戰罷者也。”韓非也認為戰爭能夠壯大國力,指出“不戰攻,則國何利焉?”。

戰國後期,隨著戰爭強度的加大,軍事人才輩出,湧現出了司馬穰苴(ráng jū)、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傑出的軍事理論家,雖然他們是通過戰爭實踐來完善自己的軍事思想的,但是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卻並非主戰派,而是主張慎戰,即肯定正義戰爭,反對不義戰爭。

《墨子·非攻》思想的剖析:如何防禦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是“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一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二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yì)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三殘害無辜,掠民為奴。

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jìng)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僕圉胥(yǔ xū)靡,婦人以為舂酋(chōng qiú)。”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墨子·非攻》思想的剖析:如何防禦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佈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釐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