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每到清明,敦煌佛爺廟灣方向掃墓的車流不斷,人們紛紛在這個春回大地的時節緬懷故人。在這條路的不遠處,莫高窟北面戈壁上,就是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整體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分佈著上萬座古墓葬。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佛爺廟灣—新店臺墓群位置示意圖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挖掘現場

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北大文科研究所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向達先生領導下,由夏鼐、閻文儒二位先生親自參與,在佛爺廟東、西區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夏鼐在佛爺廟東區墓地主要的發掘工作集中在1001號墓地,墓道長18.5米,作傾斜的長坡,墓門上部的砌磚,有用五彩繪畫的圖案,“再往下掘,露出彩繪的斗拱和立柱、人物和禽獸,筆致生動,顏色鮮明。”這次一共拆下559塊有彩繪的磚,這種磚在夏鼐《甘肅考古漫記》中又叫“彩繪花磚”;他認為這是個魏晉磚砌大墓。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磚室墓照牆仿木斗拱及畫像磚分佈示意圖

從1982年到2001年期間,考古人員在佛爺廟灣墓群,又先後發掘、清理了晉代畫像磚墓11座,出土了相當數量的畫像磚。所謂畫像磚,從字面理解是在磚面潑墨作畫的小型單幅畫磚,其做法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在磚面上用篩過的黃土摻一定的膠性物質抹平作底,其上塗白堊,然後作畫;佛爺廟西晉畫像磚墓中,在墓室磚壁壁面上較大幅的壁畫也採用這種做法——這對研究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繪製來源具有比較參考的價值。第二,在塗有較薄白堊的磚面上作畫,這種情況最多。第三,直接在磚面作畫。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9土洞墓西壁南側畫像磚分佈

這些畫像磚在施彩設色的形式上又可分為彩繪和墨繪兩類,彩繪作畫時一般先在底子上用土紅色起稿,再用墨線勾勒定稿,然後根據所畫內容及所要突出、渲染的具體特徵,分別用赤鐵礦、青金石、碳墨等礦物質顏料施彩填繪;後者為墨線輪廓畫。從佛爺廟灣畫像磚的研究來看,魏晉時期敦煌地區的繪畫藝術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某種角度而言,也為敦煌莫高窟的開鑿造像及壁畫繪製提供了技術和藝術的基礎。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麒麟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玄鳥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 洛書畫像磚(相傳大禹時,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91M1 伏羲女媧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東王公與西王母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莫高窟第249窟窟頂,依稀可以感受到敦煌畫像磚的神話氣息

敦煌地區出土的這些畫像磚內容豐富,主要分為幾類——與一定傳說相聯繫的神禽靈獸,不明涵義的奇禽異獸,帶有佛教色彩的瑞獸與花卉,傳奇歷史英雄和名士,墓主莊園世俗生活,半人半獸的方相、羽人和力士,陪襯性的獸面和獸雕等。跟嘉峪關、酒泉地區的墓室畫像磚對比,在主題內容上有很明顯的差異:敦煌畫像磚以神禽靈獸等祥瑞為主,並流行表現民間歷史傳說與故事,如李廣射虎、伯牙撫琴、子期聽琴等,而關於墓主人生前生活、莊園生產場景的表現,在敦煌則並不為多數。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表現進食及休閒納涼的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 觀糧與撮糧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 持勺女僕與持帚男僕畫像磚

一曲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畫像磚中伯牙與子期身側飛鳥盤旋,想來,也有意無意地表現一份“感物明志”、“清靜無為”的心意。賢士與神獸的組合,強化了虛幻的仙靈意境;這種“出世”與“入世”的刻意營造,一定與當時河西社會、政治、經濟、民俗、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東漢中葉至三國以來,政治腐敗,戰亂頻仍,社會經濟崩潰,中原大地呈現出“千里無煙、遺民困急”的悽慘景象,而敦煌地區處於基本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從思想文化現象看,儒學墮落後,經學、玄學、文藝及宗教得到了自由發展,人們嚮往過上“或颯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遊浮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無氣;或茹之草;或出入人間而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的自在生活——也許,這就是這些畫像磚創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伯牙撫琴與子期聽琴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 伯牙撫琴與子期聽琴畫像磚

同時,外來的佛教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得以傳播,由於敦煌所處的東西方“咽喉要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使它成為佛教東傳遠涉沙海後與華夏文化接觸的第一個橋頭堡。在佛爺廟灣墓群中,也出現了為數不多,但明顯帶有佛教色彩的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白象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133 覆鬥頂及蓮花藻井

看到這裡,不知你會不會產生一個好奇:同在敦煌又相距不遠,佛爺廟灣畫像磚墓與其後的莫高窟壁畫有沒有一些相似或淵源?答案是肯定的。除了上面提到過的彩繪方式,在具體畫面處理和形象塑造方面,我們也能發現很有趣的關聯——比如李廣射虎畫像磚,與莫高窟第249窟狩獵圖中反身彎弓射箭的獵人形象,有神似之處。還有一些動物的描繪方式,風格、意境顯然是一脈相承。更直接一點,在莫高窟壁畫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畫像磚內容的蹤影;地下墓室的修建,比如覆鬥型頂、藻井的處理,也為後來地上石窟的開鑿提供了實踐的範本。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李廣射虎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騎射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莫高窟第249窟狩獵圖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7 野牛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莫高窟第285窟表現犛牛

在這些古墓畫像磚中,最顯凡人親情的莫過於這一幅——母童嬉戲。母親對騎竹馬幼兒的呵護與無憂玩耍的稚童,眼神的對視,身體姿態的交流,畫師用流暢的手法將殷殷母愛和牽掛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作為遊戲的“竹馬”在後期莫高窟供養人形象中也再次出現。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M39 母童嬉戲畫像磚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莫高窟第9窟 騎竹馬圖(臨摹)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遊絲到地終無意,芳草連天若有情。”河西走廊上,那些安然沉睡的石磚,或天神大仙、或志怪人物、或人間百態、或啟瑞呈祥,安放了數千年的情思與掛念。清明時節,當我們走進博物館,站在這些雖殘破的畫像磚前,似乎能多少體會到當年創作者們在“物像之上、神思之間”的深意,於是,走近它,輕輕問候一聲,“別來無恙”......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本文參考自《敦煌佛爺廟灣西晉畫像磚墓》、《敦煌之謎》及知網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物象之上,神思之間——清明時節,敦煌畫像磚的方寸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