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較真要點(趕時間?看要點就夠了):

1、沒有證據能證明“適度飢餓有助於延緩衰老”,β-羥丁酸只是人飢餓時的備選供能物質,長期過量富集還可導致酮症酸中毒。

2、雖然大量動物實驗研究得出,限制能量攝入能夠增加動物的壽命,但是這些結論既不能直接應用於人類,也不能保證那些長壽的動物在生命後期真的健康。

3、飽食對於橫膈造成的影響不足以損害心臟功能,但是確實會增大心臟的負荷。這對於老人和有心血管基礎病的特定人群來說,可能是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誘因。

查證者:石正莉 | 北京友誼醫院臨床營養科初級營養師

最近,自媒體文章《吃得多,確實死得快》流傳甚廣。文章不僅引用了動物實驗結果,還引用了知名專家語錄,言之鑿鑿地宣稱“食量減少40%能延長壽命20年”。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沒有證據能證明“適度飢餓有助於延緩衰老”,β-羥丁酸只是人飢餓時的備選供能物質,長期過量富集可導致酮症酸中毒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首先,這個研究倒是真實存在的,發表在2018年末的《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1]該研究是為了探索對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從延緩血管細胞衰老和死亡方面,來探究酮體的作用與潛在的機制。

第二,這個β-羥丁酸沒什麼神秘的,是哺乳動物肝臟分解脂肪時生成的酮體中的一種,是機體在缺乏葡萄糖(飢餓狀態下)時應急用的“備選”供能物質。

第三,該研究是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研究員用酮體處理人血管細胞,並用未處理過的細胞作為對照,發現β-羥丁酸處理過的血管細胞死亡率顯著降低。而後,他們又用β-羥丁酸處理小鼠,也同樣表現出抑制血管細胞死亡的結果。[1]

這意味著β-羥丁酸能減緩人類血管系統的細胞老化嗎?顯然不能。因為人體內環境較體外細胞培養的環境來說,複雜了不止一個數量級;老鼠和人類之間存在著物種差異,動物實驗結果能成功在人體復現的少之又少;所以,把該實驗結論作為“β-羥丁酸可以保護人類心血管”的證據,不僅過於草率,也沒有支持力度。只有建立在人體上的大樣本臨床試驗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才可下斷言。自媒體所謂的“適度飢餓對延緩人體衰老有幫助”實則站不住腳。

第四,對於自媒體的胡謅,網友萬不可輕信。因為長期過量的酮體富集於人體,會導致酮症酸中毒,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脫水、呼氣短促、呼吸異味、精神狀態異常等疾病症狀。臭名昭著的減脂餐——生酮飲食,就是利用飢餓之下機體選擇性消耗體脂肪(產生酮體)這一原理去達到減肥的目的。但結果往往是,減肥不成反而還搞出了營養不良的問題,甚至是肝臟、腎臟、胃腸道和精神方面都出現了問題。並且臨床醫生都在為避免糖尿病人發生酮症酸中毒做努力,為的就是對抗包括β-羥丁酸在內的過量酮酸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健康人又何必刻意給自己製造這樣的致病條件呢?

二、老鼠實驗結論不能直接應用於人類,其它的引用研究查無可循,且有邏輯漏洞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其實美國的這個老鼠實驗不需要細究,因為現存很多動物(包括果蠅、老鼠、靈長類動物等)實驗都已驗證了一個事實:和隨便進食的對照組動物相比,減少20~50%能量攝入的實驗組動物能夠顯著延長壽命。

但是,第一,如前述,這是動物實驗中得到的結果,不能直接套用在人類身上。

第二,這些動物的平均壽命均遠遠小於人類,所以不能確定給人類長期(50~80年或更長)按照某一種限制能量攝入的飲食模式會不會有負面作用。

第三,這些動物實驗考察的都是限制能量攝入對於生存壽命的影響,這不等於對健康壽命,也就是保持無疾病狀態時長的影響。2018年發表在《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 biology)》的一個研究就指出,雖然限制能量(總能量減少30%)能增加狐猴的壽命,但是卻使它們大腦中的灰色神經組織減少,影響了大腦的完整性。[2]

所以,人類真正想要的“健康長壽”,可不是隨便“延長壽命”那麼簡單,更何況還不知道這種方法是否真的有用,千萬別“續命”不成,反被“短壽”了。

至於自媒體引用的澳大利亞專家的研究,由於給出的細節太少,筆者沒有找到相關文獻。但僅就其文字描述而言,讓人存疑之處就非常明顯:兩分飢餓是什麼?要如何量化?試驗選取的人群是哪些?樣本量有多少?干預時長是多少?壽命增加20~30%是以什麼年紀為基準?可惜,這些基本信息自媒體隻字未提。

文章引用的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不僅存在同樣的問題,一旦有人相信並那麼做還非常危險。以一個健康人為例:老李,男,60歲,身高175釐米,體重65公斤,每週運動150分鐘。那麼可以估算出,他每日的靜息代謝為1450大卡,運動消耗300~500大卡,也就是說,他每日的基礎能量需求為1800~2000大卡。如果食量驟減40%,就相當於每日供能減少40%,大約只有1080~1200大卡,這連老李的基礎代謝都保證不了,也許餓一兩天問題不大,長期下去必然會發生營養不良等一系列問題,何談延長壽命?

三、人在飽餐之後,橫膈不會影響心臟功能;消化過程的確會加重心臟負荷,對於老年人和有心血管基礎病的人,有可能導致餐後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下圖中的紅色區域就是橫膈。它是一塊骨骼肌,橫在胸腔和腹腔的交界處,在肺和心臟的下方,能進行收縮以輔助呼吸。橫膈的下方是胃,當人體進食後,它能輔助避免胃中的內容物向上返流到食管中。自媒體文章中“橫膈上移影響心臟功能”看似以此為依據,但其實經不起推敲。

誰說“吃得多死得快”?飢餓可不能讓人健康長壽


對於大部分正常人來說,飽餐後的胃雖然體積會變大,但由此帶來的橫膈臨時上移並不會對心臟造成多大影響。舉個例子,孕婦孕育胎兒要9個多月,隨著腹中胎兒的長大,內臟器官也會逐漸被壓迫,導致它們被擠得不在其位(包括橫膈),但是臨床上並無因此出現心臟功能異常的病例,就更別說只是日常進食了。

但是,機體確實有可能為了消化吸收營養素而誘發心肌梗塞,因為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會增加心臟負荷。人進食後,血液會集中灌注到胃和小腸,為了維持機體其他部位的供血量以及正常血壓,心臟會跳得更快、更用力地去泵血。[3]對於一些心血管功能欠佳的人來說(包括心血管功能自然老化的老年人、糖尿病人、高血壓病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等),一頓飽餐過後可能會出現低血壓、心肌供血不足,進而導致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發生。[3]所以,飽餐對於老年人和有心血管基礎病的人,有可能成為其發病的誘因,但也只是某種情況下的誘因而已,並不是飽餐之後必然發生心絞痛或心梗。

讀到這裡,你還會對那篇自媒體文章深信不疑嗎?那篇文章其實是一個高階謠言,塞了不少醫學概念,甚至還有科學研究,很容易讓人“不明覺厲”,不知不覺就信了。拆穿它,可是一個不太容易的“功夫活”。原文還從飽食引發胃潰瘍、胃癌和老年痴呆症等方面繼續論證了“吃得多死得快”。關於這一部分的較真,咱們明天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