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珍故鄉——九子洲

李家珍,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白兔潭九子洲。祖輩務農兼經營小商業,其父李廷山知書達理,曾教過幾年私塾,其母是一個賢惠勤勞、善良樸實的農村婦女。

李家珍故鄉——九子洲

李家珍從小性情活潑,天資聰明,記憶力過人。兒時在私塾唸書,人稱讀課文能過目成誦,其聰穎超過他的三位兄長,因而父母對他特別疼愛,決心把他培養成才。每天放學回家,父親就讓他在屋裡讀書寫字。母親經常教導他:“你應該下苦功夫,發奮讀書,有學問,日後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才能為國為民出力,才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李家珍讀了3年私塾,1918年考入白兔潭高小,離開父母住校,他“謹守規程,勤儉自主”,每次考試成績總是名列榜首。1920年6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省立中學(即今長沙一中)。在學校,他衣履只求整潔,飲食只求充飢,惟獨對時間非常珍惜,從不虛度時光。

1924年夏,李家珍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乙班,學習中外文和社會科學。他異常興奮地對同學們說:“求學得所,夙願已償,將來為國除妖,登民筵席,必當其任。”就是懷著“為國除妖”的壯志,他開始了大學生活。

為增長知識和才幹,李家珍專心致力於學業,“對學術精究不懈”,很少離校外出遊樂,但對於愛國運動和進步群眾團體的社會工作,他“每次必踴躍參加”,被同學稱為“出類拔萃之君子”。

1926年3月12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艦侵入我大沽口,並炮擊駐守大沽口的馮玉祥部國民軍,遭到馮部官兵的堅決還擊,日艦被趕出大沽口。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集英、美、法、意、荷、比、西七國公使對我國提出所謂最後通牒,無理要求國民軍退出大沽口。大沽口事件和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所謂“最後通牒”,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北大學生會組織了10餘個講演隊,走上街頭,向群眾揭露帝國主義威脅中國的無恥野蠻行徑。

18日上午,在中國共產黨北方區委的組織領導下,國民黨北京市黨部(左派)、北京工學等團體組織召開國民大會,並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請願和遊行示威開始。李家珍為了發動更多的同學參加這一重大政治活動,以實際行動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的妥協投降,這天一清早便到各宿舍動員和邀集同學一起前往天安門參加大會。

會後,遊行示威活動開始。各校學生2000多人到段祺瑞執政府請願,李家珍在隊伍中與大家沿途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段祺瑞!”“驅逐帝國主義公使出境”等口號,並高唱《國民革命歌》。下午1時20分左右,隊伍到達鐵獅子衚衕執政府門前,當時人山人海,請願隊伍排列於執政府門前。段祺瑞政府,拒絕學生代表進府,正當學生代表在執政府門前與當局交涉之際,段祺瑞的衛隊突然向請願學生開槍。霎時間,執政府門前,喋血通衢,陳屍府門,死47人,傷200餘人。李家珍右腿根部大動脈中彈,流血不止,當即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後來他被送往內城醫院,但終因流血過多,於下午5時犧牲,時年21歲。

三一八慘案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執委會發表《為段祺瑞屠殺人民告全國民眾書》,指出段祺瑞是“賣國兇犯”,號召全國民眾起來打倒段祺瑞,雪最後通牒之恥。

李家珍故鄉——九子洲

北京學聯決定,為死難烈士戴黑紗一週,並下半旗誌哀。23日,北京各團體、學校1萬餘人,在北大三院舉行三一八死難烈士追悼大會,會場懸掛著大幅輓聯:“先烈之血,革命之花。”當時在北京中法大學學習的陳毅同志主持了大會。第二天,北大為李家珍、張仲超、黃克仁三位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4月4日,旅京湖南同學在湖南公館,為湖南籍在三一八慘案中殉難的楊德群、李家珍、譚季緘、彭廷圭、唐耀昆、黃克仁6位烈士舉行了追悼會。湖南旅京學生同鄉會還組織了“李君家珍烈士治喪處”,追悼、安葬和處理一切善後事宜。李家珍烈士的遺體安葬在圓明園“三一八”烈士公墓中。北大師生為了永久紀念三位死難烈士,1929年5月17日在北大三院修建了“三一八烈士紀念碑”,上書三位烈士的英名及事蹟。1982年3月18日將紀念碑遷到燕園(北大現址),與魏士毅烈士紀念碑並列而立,以教育後來學子繼承先烈的革命精神。

魯迅先生當年的雜文《紀念劉和珍君》,寫的也是關於“三一八”慘案中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劉和珍”女青年,遇害時年紀僅22歲,“李家珍”當時也僅21歲。“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魯迅先生當時所指的應該也包含了“三一八”慘案中所有的“犧牲者”,我們今天之樂哉悠哉的日子是不應該忘記這些“雖殞而身不恤”的中國青年的!

親戚或餘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託體同山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