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茶文化

喝茶就喝茶,搞那麼玄乎幹嘛?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就被有心商家宣傳為茶可治病。“降三高、減肥、抗氧化延衰老、軟化血管、利尿解毒….”,這一系列誇大其詞的銷售,簡直有病不用去醫院,喝茶就能活成老神仙。


茶不僅能治病,還能彰顯身份氣質。跟朋友喝茶不買個高檔的紫砂壺,不穿一身茶服,不玩幾串佛珠,邊談文化邊喝茶,都不好意思說你喜歡喝茶,讓一些想簡簡單單喝個茶的朋友望而卻步。

甚至茶商為了迎合腐敗之風,把部分茶品包裝成送禮標品。這與本該寓意“清正廉明”“清風傲骨”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之特質格格不入。

茶文化以形式揚名,卻鮮少有人參透其內涵。在有心之人的推動下,反而讓現代人對茶文化形成虛無概念的刻板印象。如“茶禪一味”這是古人對茶道的理解,然而傳承至今,大部分人只不過需要這看似高深、富有哲理的一個概念來裝裱姿態而已


被誤解的茶文化

那在當今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茶文化呢?

喝茶本質就是解渴,古時候沒有可樂果汁,茶自然就成為了人人普及的飲品。

滿足這一條件,自然得要好喝,至少要比白開水好喝,才會被人接受並且喜歡上。

人們對“好喝”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

開始你會喜歡驚豔型的茶,如同看到一個熱辣美女,讓你一眼就愛上。

後來你會喜歡耐看型的茶,在相處過程中,慢慢展示它的內涵,讓你流連忘返。

這時你發現了,喝茶如果細細的品,去探索每一款茶從外到裡的內質時,這是一個奇遇之旅。

在一泡一飲之間思考生活真諦,感悟生活之美。

最後,止渴退居次要的地位,精神愉悅佔居主導地位。

這其實就是從喝茶到品茶的過程。

被誤解的茶文化


茶的“喝”與“品”並不形成衝突矛盾。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 品茶櫳翠庵》中,妙玉借用當時流行的話說:“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三杯便是驢飲了。”妙玉的話,一語道中了喝茶與品茶的區別,也就是快感與美感的區別。

美感無私心,快感重享受。在審美體驗中,人們只是靜觀默嘗,渾然忘我。

宋代詩人黃山谷嗜茶,他有一首《茶詞》,曰:“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詩人在詞中,把茶比作 “故人”,萬里歸來同自己秉燭談心,詩人雖“口不能言”, 但心中愉悅。詩人以茶解酒,靜觀,默嘗,整個身心進入了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

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問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這裡,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

此外,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些詞句,都是對茶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對書法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

被誤解的茶文化


在品茶中,我們會愉悅、激動、舒暢,會感情跌宕起伏、思潮翻滾。

這種感受是人的閱歷、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以及階級、性格、性別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從而促使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創作出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繪畫、書法等等。

這就衍生出了茶文化。


茶文化不僅是千百年來茶的傳承與發展,更昇華為了一個精神象徵。

今天我們不應該帶著偏見去看待茶文化。

好似寫字,普通人寫字是為了方便交流,而追求更高的審美,更高的精神享受,追求藝術性時,它就變成了“書法”。

同理,普通人喝茶解渴足已,而與文人是“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茶文化本沒錯,只不過被有心之人打著茶文化的幌子以謀私利。

真的想要批判茶文化,就要先懂茶文化。道聽途說究竟是站不住腳的,必須深入下去,瞭解茶的歷史。

如果你真的去了解茶的歷史,相信我,你會愛上它的。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且喝一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再倒一杯酒來”。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對名利的不斷追逐、奔波,使日益疲憊的心總在尋覓可以稍事憩息的港灣。


當舉杯細細品茗時,常覺名利如韁如索,自己恰如自縛繭中的一隻蠶。


香茶入口,一切名利浮華竟全在這輕輕一呷之中悄然淡去。

被誤解的茶文化

閒暇之餘,約上三五好友,散漫自在地圍坐於光滑古樸的茶臺旁,擺出一套拙雅的茶具,暢談歡聚,細細品茗,何不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