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傑:歐洲疫情封控,以短痛換時間

2020-11-02 02:11

趙俊傑

環球時報

入秋後,第二波新冠疫情如猛虎下山,肆虐歐洲。僅僅20天,歐洲31國累計確診的新冠病例數,就從10月11日的405萬飆升至31日的716萬,日均確診15萬例以上。其中,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合計確診病例,從10月11日的284萬飆升至31日的467萬,日均確診超9萬例。歐洲第二波疫情看起來比第一波更可怕。

面對最近來勢洶洶的疫情,西班牙政府率先封城,德國和法國政府緊隨其後,英國政府這兩天也作出封城決定。這些防疫措施儘管受到爭議,但歐洲多數人經過上半年的疫情,已經改變了之前的看法,認為其的確行之有效。

上半年歐洲出現第一波疫情時,最開始有些國家表示會採取群體免疫策略,但隨著感染人群快速擴大且死亡患者的數量大大超過預期,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基本都被迫採取封控措施,使得疫情出現拐點。但是夏天的到來和邊境的開放,歐洲社會出現短暫的熱鬧景象:不少歐洲國家不顧本國潛在的疫情,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紛紛向外國遊客伸出橄欖枝,不甘寂寞的年輕人到處參加聚會,公共場所不採取防疫手段,這都為新冠疫情的反彈提供了生長的沃土。

當前歐洲疫情的再度暴發、特別是之前抗疫能力較強的德國疫情加重,說明了什麼?不少歐洲媒體反思稱,抗擊新冠疫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絕非一蹴而就。在反思的同時,歐洲人也在改變之前的認識:

一是一些國家出於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考慮,在不具備復工復產復學的條件下,仍然抱著僥倖心理放鬆疫情管控,最終自釀苦果;二是英國及瑞典等國政府一度推崇的“群體免疫論”不可取,只會誤導民眾,錯失疫情防控良機。時至今日,英國超百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數位列歐洲首位絕非偶然。

在第一波疫情過後,歐盟及其成員國採取包括投入數千億歐元巨資來恢復歐洲經濟的一系列措施,看似務實可行,卻不料經濟尚未見多大起色,更加嚴重的第二波疫情就洶湧而來。從經濟上說,如果不採取封城的嚴控政策,夏季的努力不僅白費,而且疫情的強勢反彈勢必會對歐洲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這就給歐盟決策者和各國政府出了一道難題:要優先恢復歐洲經濟,還是優先做好疫情控制?

優先發展經濟、繁榮社會固然美麗動聽,但前提是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而歐洲各國的難題是對外依存度高,開放邊界有可能引發疫情蔓延;閉關鎖國相對能控制疫情,但經濟恢復將更漫長。如果優先管控好疫情,對發展經濟、恢復生產當然有益處,但可能引發各國利益集團及部分民眾的強烈不滿,對財政捉襟見肘的一些國家政府來說,管控疫情需要花費巨資,錢從何而來也是個難題。以歐洲的國情及疫情來看,德法英等國政府採取封控措施、延長宵禁、取消聖誕市場以及提升警戒級別,都屬應對疫情的一些強力手段。

長痛不如短痛,歐洲各國時下的封控是以短痛來換取儘快控制住疫情,但其實歐洲國家現在的防控也是“有限封城”。歐洲5大國雖然發佈“禁足令”,要求民眾儘量不要出門、不要聚會,但同時政府不得不考慮到民眾的感受、顧忌社會輿論。於是,封城不但有著半個月或一個月有效期,而且允許大中小學校繼續上課。儘管力度不夠、範圍不廣,效果會打折扣,但歐洲決策者在重大疫情面前,既要考慮民眾對封城的心態和接受度,又要考慮封城對恢復歐洲經濟的影響度,確實左右顧忌、難以取捨。

新冠疫情給歐洲社會帶來的衝擊還將持續,歐洲經濟走出困境還有待時日,也許歐洲國家最好的出路就是儘快研發出應對新冠疫情的有效疫苗。(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