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在新冠疫情期間,出了一件奇事:雲南大理官方竟扣押了一批外省的口罩。很多人說,這不就是現代版的“劫道”嗎?就差喊一句“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處過,留下買路財”了。真叫人“可發一笑”!但此事很快有了下文——“因違法扣押徵用防疫口罩,大理市委書記被免、市長被撤”。該!在疫情期間,你不援助也就罷了,怎麼還截留別人的緊缺物資呢?此事說明該地領導毫無紀律性、本位主義嚴重。請問,中華民族謙讓之風哪裡去了?

翻開《史記》,發現“世家”第一篇是《吳太伯世家》,第二篇才是《齊太公世家》。為什麼吳太伯的事蹟排在姜子牙前面?為什麼連孔子都稱讚吳太伯“三讓天下”、有“至德”呢?

因為,吳太伯的舉動著實偉大,既讓周文王感恩戴德,也讓江南百姓萬世擁戴。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周文王像

周文王祖上牛人眾多

周的始祖叫后稷,從小喜歡務農,精於稼穡,老百姓都跟他學種地。堯帝見他賢明,就讓后稷當了農官,專門管理農耕,為老百姓解決吃飯問題,百姓深受其利。後來,舜帝將后稷封在邰(今陝西武功一帶),並得了姬姓。

后稷曾孫叫公劉,有先祖之遺風。公劉襲得首領之位後,也重視農耕,經他治理,百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來,他們部落搬到了豳地(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定居。

古公亶父當國時,繼承后稷、公劉事業,把封地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都擁戴他。後來,古公亶父和百姓搬到西岐定都,一直到周平王東遷,周朝在此定都逾400年。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太伯墓

吳太伯和周文王啥關係

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位嫡子(正妻生):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小兒子季歷。各位聽起來陌生,但提起說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你就知道了。

科普一下:我們看古人名字裡面有許多帶著“伯、仲、叔、季”,是表明長幼排行的。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或老小)。“季”以下,都算作“季”。那麼“季歷”類似於今天叫他“小歷”。後世還有叫“叔孫”、“季孫”的,你就知道啥意思了。

這幾個人與周文王的關係:古公亶父是祖父,太伯是大伯父,仲雍是二伯父,季歷是他父親。

那麼,他們這個家庭和不和諧?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太伯廟

古公亶父:傳位給姬昌的顧慮

祖父古公亶父的志向是——奪取政權、取代商朝。他通過觀察,認為小兒子季歷最賢明,孫子姬昌更有聖人瑞相,將來成大業就在孫子身上(呵呵,看得好準)。

而且話裡話外,古公亶父總是稱讚季歷和孫子姬昌。老人家曾對人說:“我們家將來能成就大業,我看我的孫兒姬昌就行。”言下之意,打算將來把位子傳給姬昌。

但是,嫡長子繼承製這道坎兒怎麼邁過去?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嫡長子繼承製示意圖

嫡長子繼承製,是在商朝的帝王康丁上臺後確立的,大約在公元前1130年左右。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君王和諸侯去世後,位子和財產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君王和諸侯活著時確定接班人,並著力培養,將來好繼承大業。這是我國宗法制度的重要一環,它可以保證政權有序交接,防止發生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窩裡斗的事。這個制度從誕生時候起,基本上延續到清朝滅亡。當然有些特例除外,此不贅述。

古公亶父雖然屬於諸侯,雄霸一方,但仍是商朝臣子,應按遊戲規則辦事。否則,會引起朝廷怪罪甚至征伐。

那麼,是不是太伯不夠優秀呢?不是。太伯平日幫助父親治理西岐、征伐四方,德才兼備,深得人心。肯定是古公亶父斷定季歷父子比太伯更優秀,為了成就大事,才打算不拘常理。

可是,姬昌的父親——季歷不是嫡長子,沒有繼承權;姬昌的大伯——太伯才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而且姬昌的二伯父仲雍也在,怎麼可能輪到季歷接班?季歷不能接班,姬昌是鐵定不能接班。

怎麼辦?古公亶父陷入矛盾中。後來,老人家病重,決定接班人的事已經刻不容緩了。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太伯與仲雍奔吳

太伯三讓國 千古傳美談

大兒子太伯是個明白人,看透了父親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的心願,避免出現兄弟爭位的殘酷局面,太伯決定跟二弟仲雍離開西岐,給小弟季歷和侄兒姬昌騰位子。因此,出現了太伯三次讓國之舉。

第一次讓國

太伯和仲雍對家裡人撒謊,說要去衡山給父親採藥治病,就離開西岐,把即位的機會讓給弟弟季歷。

第二次讓國

很快,太伯和仲雍接到父親去世噩耗,遂回家奔喪。這時,季歷和眾臣請大哥太伯即位,但是太伯不肯,季歷只好繼位。處理完父親喪事後,太伯和弟弟仲雍再次離開西岐,遠走他鄉,到江南無錫住下來,創建了吳國。

第三次讓國

季歷即位後,繼承父親遺志,把西岐治理得更加強盛,諸侯們紛紛歸附。季歷又率部隊攻伐其他部落,擴大了地盤。商王朝害怕其尾大不掉,就把季歷囚禁起來殺害了。於是,大哥太伯、二哥仲雍又回來給弟弟奔喪。侄子姬昌和群臣再次勸說太伯即位,但太伯還是拒絕。後來,太伯回到吳國,索性和當地人一樣斷髮紋身,表示永絕不再有即位之心。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斷髮紋身(文物)

為什麼當地人要斷髮紋身呢?

據《漢書》記載:“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紋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所以,當地人斷髮紋身,既有實用性,也有圖騰崇拜的因素。後來,斷髮紋身就成為一種族群標誌。總之,這習俗跟漢族絕不相同——漢族人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太伯與仲雍斷髮紋身,就是要下決定心徹底融入當地風俗中去。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紋其身,以像龍子

謙讓成人之美 也成己之事

太伯三次讓國,成全了一個周王朝,還開創了一個大吳國。

姬昌即位後,真沒有讓先祖失望,把西岐治理得更加強大。在武王伐紂之前,周的疆土已經佔到天下三分之二,且人心歸附,賢人及諸侯來投。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姜尚(劇照)

禮讓之風已經在民間興起,《史記》說“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意思是說,農民都把田地界限往自己這邊挪,恐怕佔了別人地盤;民風淳樸,走路時遇到長者,都退到路旁避讓。再後來,武王奪取了天下,建立周朝。

太伯則和仲雍一起建立了勾吳(吳國),他們帶去先進的農耕技術,教給人民養蠶、種稻;他們帶領人民興修水利,挖掘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河。

太伯去世後,又把王位讓給了弟弟仲雍。在這兄弟倆的治理下,原本落後的江南地區逐漸富庶起來,人民非常擁戴他們。

太伯死後,百姓舉國舉哀,為他披麻戴孝。據說,後來這個喪葬風俗即源於此。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伯瀆河

【魯直微言】

太伯三次讓位,可謂高風亮節。孔子稱讚說:“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太伯和仲雍從西岐走幾千里路到荊蠻之地去,絕不是圖虛名,是真讓國。這種謙讓,絕不是孔融讓梨所能比擬。

在繼承王位面前,試問有幾人能禁得住誘惑?反之,在這種誘惑面前仍堅辭不就的人,得有多麼寬廣的胸壞?俗話說:“吃虧是福。”太伯之舉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他這一讓,成就了別人;他這一讓,造就了自己。

古人云:“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點,自有餘味。”

古人用言行告訴我們:不該爭的,一定不要爭;該讓的,一定要讓。

這,才是處世的智慧。

周朝之主本應他做,為何天下歸了周文王?揭開吳太伯讓位之謎

無錫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