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藝術史上有很多天才、怪才、鬼才藝術家,然而要說誰是最大的異類,那就非杜尚莫屬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靈魂人物德庫寧說:“杜尚一個人發起了一場運動,這是一場真正的現代運動”。”超現實主義的領袖布勒東說:“杜尚是二十世紀最有才智的人,也是最擾亂人心的人”。杜尚被稱為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鼻祖。

他也是一個謎一樣的人。

他是那個把小便池取名為“泉”,給蒙娜麗莎畫上鬍子的人;

他是那個把“這是美”,變成“這是藝術”的人;

他是那個拓展了藝術的邊界,也讓藝術沒有了邊界的人。

他是個怪人嗎?

他的藝術是如何形成的呢?

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

在成為現代藝術的象徵性人物之前,馬塞爾·杜尚在諾曼底的一所小村莊裡度過他的童年。

和另一位藝術史上的革命性人物畢加索不同——畢加索童年時期就展現出他的天才,而杜尚小時候並未顯示出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出身於一個公證人家庭。家庭氛圍的薰陶使他有一種文質彬彬的氣質。

不過,這個家庭的六個子女後來有四個成了藝術家。而且除了馬塞爾,他的兩個哥哥也成就不凡。

在學校,馬塞爾算不上是一個好學生。要說有什麼傾向與日後他所做的事情聯繫起來,那就是他喜歡鑽研科學和機械方面的知識。還有我行我素,也就是說做事總要循著自己的天性。

受兩個從事藝術的哥哥的影響,馬塞爾16歲時改變了他想當公證人的想法,他想要當個畫家了。

1904年中學畢業,他決定報考巴黎國立美術學校。他父親送他進入巴黎的朱麗亞藝術學院學習繪畫,為考入美術學校做準備。但是杜尚蔑視學校的傳統型教育,他成了一名懶散的學生。這裡自由的空氣,讓他深受玩世不恭精神的影響。

他未能通過美術學校的入學考試。不過這也不一定是件壞事。這樣,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地去嘗試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了。

不把自己保持在一種模式裡很長時間

1906年,杜尚服了一年的兵役之後,來到巴黎繼續學畫。

杜尚雖然沒有顯露出早熟的藝術天賦,不過他有很強的好奇心。他也生逢其時,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看到了震撼當代藝術的巨大變化。

當時正是各種現代藝術流派開始出現、發展、競相鬥豔的年代。杜尚通過他的兩個哥哥進入了現代藝術家的圈子。

此前,杜尚已經畫過一些類似印象派的畫了。他真正感到現代藝術的震撼,是從野獸派開始。1905年的秋季沙龍,馬蒂斯的作品深深打動了杜尚。他馬上開始嘗試野獸派風格的繪畫,並創作出了風格鮮明,帶著強烈感情的野獸派風格的畫。

不過,如他自己後來所說,“我從不把自己保持在一種建立好的模式裡很長時間,去模仿,去受影響。”他不會一直沉溺於野獸派的風格里。

1911年左右,當他見到立體主義繪畫的時候,便迅速從野獸派轉向了對他來說更新鮮有趣的立體主義。

然而,這一切來得快去得也快。杜尚被立體主義吸引不過幾個月。在1912年時,“我已經在想別的事了。”“所以它對我不過是一種試驗的形式,而不是皈依。”他和各種運動、風格、觀念保持著距離,也不和藝術家們打成一片。當他的好奇心被滿足,他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他便迅速抽身。

第一次轉折——抗拒

從野獸派和立體主義脫離出來,杜尚開始自己的探索了。

他發現自己關注的問題是運動,很快他便有了自己的課題。他把立體主義和運動結合起來,即用立體主義的手法畫出一個處於運動中的連續的形象。他也從連續攝影圖片中汲取了靈感。他先是畫出了一幅《火車上憂傷的年輕人》。他用立體主義的手法,把人的形象分解,再以連續的平行線條重複著形成運動的態勢。當他覺得這個嘗試可行了,就把這個手法運用到另一幅畫《下樓的裸女》中。在這些畫中,他不想去畫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體,他想擺脫感性美,讓繪畫趨向於機械感。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下樓的裸女


他不願意重複別人做過的事,他想走得遠一點。

他甚至尋求避免和傳統繪畫的一切聯繫的方式。接著,他動手畫了一幅最早描繪機器的繪畫《咖啡磨》。這張畫沒有美感,沒有象徵意義,有些像機械製圖,他甚至還畫上了指示機器轉動方向的箭頭。他覺得這是一個創舉,他似乎找到了一個逃離傳統繪畫手法的出口。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咖啡磨


接著,發生了一件小事,對杜尚來說卻成了一個轉折點。

在1912年的獨立藝術家沙龍展上,杜尚把《下樓的裸女》送去展出。主持展覽的立體主義畫家認為畫中的運動感類似於未來主義的手法,而未來主義是和他們不相容的另一陣營。他們請杜尚的哥哥帶話,希望他對畫作做一些修改。杜尚聽了哥哥的轉述,默默地過去把畫取走了。他並沒有修改作品,而是決定和立體主義決裂了。他決心不再加入任何團體了。

求索

現在,只有依靠自己單打獨鬥了。從此,杜尚開啟了非凡的冒險征程,他要獨自尋找藝術的真諦。

從獨立藝術家沙龍摘下《下樓的裸女》的那一刻起,他為自己關上了一扇門。

他要到別處去了。

書籍是一條通向別處的路。“我認為畫家最好能接受一位作家的影響,而不是去接受一位畫家的影響”,他說。

他開始閱讀各種書籍,甚至整天都在看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他每日必讀的書。尼采的那些鏗鏘的語句使他陶醉,他的嚮往在尼采的呼喚聲中得到了回應。

杜尚本來就與外界拉開著一定的距離,立體派畫家的狹隘的做法更加大的這種距離感。從此以後,“超人”這個無實體的形象便一直縈繞在他心頭,他將一直跟隨這個形象走到底。

1912年6月,杜尚來到巴伐利亞首都慕尼黑。在這裡,分離派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藝術家都被吸引了來。

在這裡,杜尚看到了表現主義繪畫的萌芽,他被康定斯基所創立的青騎士社所激勵,他讀到了《論藝術的精神》。

各種思潮和風格在碰撞,這讓他看清楚了,立體派也不過是各類運動中的一個潮流而已。

在這裡逗留的四個月期間,他感受到了一種先進的文化,他受到了一種個人主義哲學的薰陶,“我就是自我能力的主人”。

在慕尼黑的整個夏天,他都在滿懷激情地創作,他畫出了好幾幅畫,其中包括兩幅他的重要作品《從處女到新娘的轉變》和《新娘》。在他的畫中,身體與機械揉合在一起。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新娘


他感興趣的東西是各類創新技術、X光、四維世界以及各類機械。他想按照自己的方向創作出一件偉大的作品。

他大膽地想把自己的藝術轉到繪畫以外的東西上,不用色彩去創作,不用畫布去創作。

他一直暗戀一位朋友的妻子,又不想越界。他受著情慾的折磨,他把它深埋在心底。他有了一個題目《甚至被單身漢剝光衣服的新娘》。他喜歡玩弄副詞,喜歡“甚至”這個無動機的副詞。

同時,他心裡湧動著一種新文藝復興的狂熱感,他也想重新探索透視法。一個新的作品慢慢有了雛形。

這個作品就是他著名的《大玻璃》,他預感到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完成它。卻沒想到從構思到完成(其實最後也沒有真正完成)用了十年的時間。

沉潛

新作品的構思讓他定下心來。他決定不再做職業畫家。他找了一個圖書管理員的差事。一是為了養活自己,二是可以靜下心來思考。

他又開始讀書。他讀馬拉美的詩,他還想深入地研究透視法。他讀赫拉克利特的作品,也讀柏拉圖的一篇篇對話。

“無差別美”這一詞出現在他的筆記裡。

他在圖書館上半天班,剩下的時間投入到新作品的創作中。他全神貫注地在硬紙板上繪製自己所設計的機械裝置的草圖。他用機械裝置來代表男人和女人的慾望。

整個1913年,他都在忙著這個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記著筆記。

這期間,他還創作出另一件代表著他藝術思想的油畫:《咖啡磨2號》。

他擺出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當有人問他在做什麼時,他說自己什麼都懶得做。

第二次轉折——東方不亮西方亮

20世紀初,現代藝術在歐洲發展得如火如荼,而美國還是另一個世界。他們還在唯歐洲傳統的學院派馬首是瞻,不知道現代藝術為何物。

有一撥見識過歐洲現代藝術的美國藝術家大開了眼界,於是就想策劃一個大型的國際藝術展。這個展覽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現代藝術史上一次劃時代大事的軍械庫展。

杜尚有四幅油畫被選中參加展覽,其中就有被法國獨立藝術家沙龍拒絕的《下樓的裸女》。

軍械庫展第一次把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繪畫向美國展現出來,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杜尚的《下樓的裸女》大出風頭,杜尚在美國成了名人。而且參展的四幅畫全都賣出去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切事情都脫離了軌道。

法國青年紛紛入伍。杜尚因為查出心臟有雜音,不能從軍。但是他也不自在,在愛國熱情高漲的情形下,杜尚就像一個逃兵一樣遭人鄙視。

這時候,軍械庫展負責徵集作品的美國藝術家又來到法國尋找作品,他慫恿杜尚到美國去。

這倒是一個出路。然而杜尚有他的想法。他不想借著軍械庫展的東風去美國畫那些立體主義風格的畫。他希望能夠找到一份類似圖書管理員的工作養活自己,並且有時間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這個自己的事情,就是他已經投入了一年多時間來做的《大玻璃》。

杜尚確實有他的非同尋常之處。美國已經向他敞開了大門,他想做到名利雙收並非難事。事實上,他到了紐約,就有畫商找到他,承諾每年出資一萬美元,包下他一年的畫作。然而杜尚不為所動,要知道,那時他也只有28歲而已。面對著未知的前途,清貧的生活,他心裡好像有一根定海神針。

杜尚到了美國,如他所願,找到了一份謀生的事情——教授法文。後來又找了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基本的生存可以保證了。

幸運的是,他結識了一位有財力的欣賞他的人——阿倫斯伯格。阿倫斯伯格後來成了他絕大部分作品的收藏者。

現成品

在決定走自己的路以後,杜尚一直在思考,人們究竟能不能做出非藝術的作品呢?

他已經在繪畫中嘗試過,讓繪畫脫離傳統的美的範疇,就像他所說的“反視網膜的”。還有什麼更進一步的方式呢?

1913年的某一天,他在創作室裡隨便擺放了一件物品。他把自行車的前叉子放在餐凳上,然後把一個自行車輪子放在前叉子上。他喜歡沒事就擺弄點什麼。

這是個冷漠、毫無特徵的物品。他把它放在那兒,既沒有理由,也沒有意圖,它只是他的一個消遣。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物品,成了藝術史上的一個轉折。

在1915年有了“現成品”這個概念以來,這個輪子成了世界上首個現成品。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和他的自行車輪


在創作出自行車輪子幾個月後,杜尚在一家商店隨便買了三幅複製的繪畫作品。在回去的車上,他看到了紅綠燈信號。這信號燈光彷彿給了他某種啟發,他在這三幅畫上分別畫上一個紅點,一個綠點。並將這三幅畫通稱為藥店。當時,許多藥店都用裝滿紅綠顏色的藥水瓶來做招牌。他還在這三幅畫上都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好像那是他的作品一樣。

他也覺得好笑,粗俗的複製風景畫並不是藝術品,但在畫上紅綠兩點並簽上自己的名字後就能變成藝術品嗎?

沒錯,這幾幅畫後來進入了藝術史,成了藝術品。

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偶然”這一觀念,也擊中了杜尚。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取一根一米長的線,讓它從一米的高度落到一塊藍色畫布上,然後將這個偶然所得的曲線固定在畫布上,同樣的步驟重複三次,得到三條不同長度的曲線。杜尚後來講述到:“就這樣,米的長度從一條直線變成一條曲線,但並未喪失長度的屬性,可還是給直線是點到點的最近距離這個概念帶來一點荒誕的意味。”他把就長度單位所開的玩笑命名為“三個終止標準”。

1915年杜尚到紐約之後,一天他來到一家賣雪鏟的店鋪。所有雪鏟的樣式全都一樣,他隨手買了一把,並在鏟把上刻下一行文字:預防斷臂——馬塞爾·杜尚。這個時候,他給這類作品想到了一個名字:現成品。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預防斷臂


他的妹妹結婚時,他給她寄了一本幾何教科書做為禮物。她要妹妹把它掛在巴黎住所的陽臺上,任憑風去選擇書中的問題,去撕破教科書。後來他把這結果稱為“不幸的現成品”。

1919年底,杜尚從巴黎回到紐約,為阿倫斯伯格帶了一件紀念品:巴黎的空氣。在巴黎,他將一個玻璃容器裡面的液體倒出來,再封上口,帶回美國。

杜尚最著名的現成品就是“泉——小便池”和“畫上鬍子的蒙娜麗莎”了。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泉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畫上鬍子的蒙娜麗莎


並不是什麼物品都可以被拿來做現成品。杜尚選擇現成品,是基於視覺的冷漠,他要求這個物品不帶任何美學的情感。要避開好和壞的趣味。這是反常規的一點,這也是和他的反美學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同時,他儘量不去創作過多的現成品,以免形成某種趣味,出現上癮的狀況。

對杜尚來講,趣味意味著習慣,意味著對已經接受了的東西的重複。所以他會通過機器性的描繪來避免趣味。

躲進小樓成一統

1915年6月,杜尚坐船來到紐約。他被美國人當作著名的歐洲藝術家來歡迎。而他的心思都在《大玻璃》上。

阿倫斯伯格以替杜尚交房租為交換條件,得到了《大玻璃》的所有權。

搬進創作室後,杜尚購買了兩塊大玻璃,開始動手畫他的《大玻璃》。他依照筆記的描述和此前畫的草圖,開始把草圖複製到玻璃上。這是個非常枯燥乏味的活,他每天只在下午工作兩小時。

這件曾讓他迸發出極大熱情的作品,現在卻經常讓他提不起興趣了。巨大的困難也消磨了他的意志。他對抗著這些,終於在1923年宣佈《大玻璃》的創作到此為止,他沒有辦法像設想的一樣去完成它了。

這件晦澀難懂的鉅作最後擺放在費城美術館杜尚專館最醒目的地方,這是他為藝術史製造的難解之謎。

這件作品中,用機器代替了人。確切地說,人的慾望就體現在機器當中。

逃離與超越——馬塞爾·杜尚的藝術征途

杜尚 大玻璃


這件作品完成後,杜尚似乎再沒有了創作的激情。他開始沉迷於下棋。他像投入藝術一樣地投入到下棋當中,他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職業棋手,甚至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杜尚1968年去世,享年81歲。去世後,他的最後一件作品《給予:1.瀑布2燃燒的氣體》被公開。沒人能解讀這件作品。這件作品他秘密地做了二十年。杜尚之所以一直對它守口如瓶,也許就是想製造一種轟動的效果吧。在他去世以後,人們竭力去猜測他的這件作品的用意,他會很開心吧。

杜尚一生中不停地超越,終於跳出瞭如來佛的手掌心。他翻到藝術之外去了,他站在了藝術之外去看藝術。於是,藝術不是被放在美的範疇裡去考察,而是放在存在的範疇裡去考察。他的藝術不是作用於視網膜,而是作用於大腦,作用於身心。

最後,他不發一言,完美謝幕。


主要參考文獻:

《杜尚訪談錄》 [法]皮埃爾·卡巴納 著 王瑞芸 譯

《杜尚傳》 [法]朱迪特·伍澤 著 袁俊生 譯

《杜尚傳》 王瑞芸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