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原標題:傑夫·昆斯——美式消費主義的狂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最近的藝術新聞——傑夫·昆斯 的不鏽鋼充氣兔子在5月15號的佳士得紐約拍出了9110萬美金的成交價,超越大衛霍克尼成為擁有最高作品成交價的在世藝術家(8000萬美金落槌價,和霍克尼最貴的那幅畫一樣,可是佳士得今年漲了買家傭金,所以成交價比霍克尼貴)。

就是下面這隻兔子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就是這隻用不鏽鋼材料卻打造成塑料充氣質感的銀色啃蘿蔔的兔子。

說實話,傑夫·昆斯能拍出這樣的成績我真是一點都不意外。傑夫·昆斯的作品一向是輕鬆又容易懂。當我還是一個藝術小白的時候,其實還蠻喜歡這種毫無壓力的作品的,但看得多以後現在對Koons卻有一種有點噁心卻佩服的情感,接下來說一下為什麼。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傑夫·昆斯。

傑夫·昆斯,1955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70年代搬到紐約並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的會員服務檯工作及開始他的藝術生涯。Koons曾經還去過華爾街當起了證券經紀人,一邊賺錢一邊創作。

即便對藝術毫不瞭解的觀眾,相信或多或少都接觸過Koons的“作品”。

比如說,去紐約旅遊的時候,可能會見到過下面這個芭蕾舞女孩: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或者是不知道在什麼地方看過這個熟悉的氣球狗:

(狗旁邊的就是Koons本人)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Jay-Z曾經還把它放到了自己的音樂會現場: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要是都沒見過,也有可能看過Koons和LV合作的假名畫+類博物館購物袋系列: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就是非常簡單粗暴地,將版權已經在Public Domain公眾領域的名畫,用金屬加上原作畫家的名字,然後再在右下角加上JK - 傑夫·昆斯的縮寫,然後賣2萬多人民幣一個。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如開頭所說,我本人對傑夫·昆斯有著一種“噁心卻佩服”的情感,但無可否認他會是一個會被藝術史記載的藝術家,並不只是因為他把一隻鋼兔賣出了天價,而是因為他的藝術的確是反映了藝術史發展的軌跡,也有一定理論支持。

提到傑夫·昆斯,不得不提的兩個名詞便是“Ready-made工業現成品”和 “Appropriation挪用藝術”。

將工業現成品用到藝術品上的第一人的Marcel Duchamp馬塞爾·杜尚。

1917年,杜尚在一個男性小便池簽上一個假名,並將這個作品參加自稱“付會費便能參與”的獨立藝術展。

杜尚按照規定付了展費,饒有興致地看看委員會是否會接受這個作品。據說當時杜尚也是這個獨立藝術展委員會成員,但卻想以此方式對權力與系統進行反思。

就是這個便池,名為“噴泉”,如今英國泰特、法國蓬皮杜和紐約MOMA等各大美術館所藏。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當時的結果當然是被委員會投票拒絕參展,杜尚用這個“現成品”表達了他的觀點:藝術家不需要再像一個匠人一樣炫技,更重要是藝術家可以透過“發現藝術對象”這個方式賦予其意義,使得任何物體藉由藝術家選取的過程拉拔到藝術品的地位;

這也意味著藝術的創作與其親手製作並無緊密關係,相反地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只需要消除其使用價值,並且將其重新命名和賦予意義後便可視為新的創作脈絡。

用今天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科技已經能做出那麼多成品,就讓人類來承擔一些科技做不到的反思和創造的工作吧。

傑夫·昆斯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他對杜尚的認同,80年代更是通過對杜尚的創作方式的進化一戰成名。比如說下圖的吸塵器,便是把一對全新的吸塵器放進通常用以呈現珍寶的透明亞克力箱裡,並用燈管點亮。剝奪了吸塵這一實用功能,把這一日常消費品變成藝術品。

New Hoover Convertibles, New Shelton Wet/Drys 5-Gallon, Double Decker(新的吸塵器+型號)創作於 1981-1986.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再來解釋一下上文提到的關於傑夫·昆斯的第二個名詞“Appropriation挪用藝術”:

簡單來說"挪用藝術",就是藝術家運用現成品並給予其新的意義的進階版:把別人的作品拿來重新創作,給予新的意義和思考,然後把這個作品變成自己的。

所以你會看到,JK還有以下這些作品,就是在各種經典名畫和雕塑前面,加了個球。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非常會講故事的JK,當然也有他自己的解釋:

“這個反光籃球,是為了讓受眾觀看這些經典作品的時候,也看到自己,實現當下和經典的對話”。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聰明的你現在可能已經能聯想到,他和LV合作的那個系列包包,上面那個亮晶晶的原作家名字,就是讓你實現“當下和經典對話”的媒介。

開不開心,意不意外?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而這次賣出天價的鋼炮氣球兔兔,就是傑夫·昆斯"挪用了"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的充氣玩具,用新的材質創作,給予其新的意義。

引用一下我喜歡的人文博主“假裝在紐約“的形容和評論,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這隻兔子:

"這隻兔子只是表面看起來像塑料玩具,它實際上用的材料是不鏽鋼。為了營造出充氣玩具的質感,昆斯在兔子的耳朵上設計了模仿充氣過足而形成的褶皺,兔子的身體上也有明顯的類似塑料拼接的縫線,這些細節讓兔子的塑料感非常逼真,彷彿隨時都可能飄到半空。

這隻兔子是完美的,完美到誇張。極度的完美主義和高度的美學標準是傑夫·昆斯作品高價神話的重要基礎。但這隻兔子又是矛盾的,充滿了許多矛盾的和諧:充氣塑料的柔軟與金屬的堅硬,塑料的輕浮與金屬的厚重,塑料的廉價與金屬的奢華感,卡通風格強烈的身體顯得可愛、面無表情的臉卻偷著神秘莫測和冷漠疏離……

對於並不關心藝術流派的普羅大眾來說,《兔子》最大的意義則在於,這是一件人人都可以欣賞的藝術品。它不像其他大多數藝術作品那樣艱辛晦澀、需要有一定的藝術鑑賞能力才能看出門道,它直截了當,即使是軟與硬、可愛與冷漠之間的對比也一目瞭然。"

至於為什麼這隻兔子能賣到這麼貴——9100萬美金,幾乎7億人民幣,其實會有很多種原因。

有人說這是在利用藝術品洗錢,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性,可我卻不想如此簡單地用陰謀論去解釋,還是想分析分析。

藝術品在拍賣行裡的表現,除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更多是由”需求和供應關係“決定的。

傑夫·昆斯的兔子能被更多大眾和有錢人理解,這也會使它的”需求“變大(而從供應來說這隻被拍賣的兔子是目前公開市場上的最後一版),競投的人也會變多。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那這個時候你可能又會說,真是無法理解有錢人怎麼會花這麼多錢搶這玩意兒。

首先呢,有錢人的心理本來就不是咱一般人能理解的(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這個說法請了解一下)。

其次,購買藝術品除了什麼投資保值作為asset class、彰顯身份blah blah這種傳統(且也不一定靠譜)的理解,其實就是一個購物行為,是一種shopping。

Shopping的時候,無非就是看你的affordability購買能力和你喜歡這個物品的程度。你有10個億,你可能也不會買這件作品,但當你有500個億、1000個億甚至更多的時候,7個億其實也就還好;

而且如果把這個想成一個購物行為,人往往不是真的需要TA買的這件東西,只是購物這個過程使人快樂。

我特別佩服傑夫·昆斯,是因為覺得他特別瞭解人性和市場規律,並善於利用人性和市場規律為自己服務。

他的許多作品,包括他所運用的各種大眾的、日常的、甚至媚俗的形象和符號,都讓他有了更大的受眾;而且他的作品又特別美國:他運用的符號大多是美國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消費品,以及大眾文化、廣告中常見的形象,天真直接,簡單易懂。

他利用藝術評論家對消費主義的反思,引起藝術圈對他作品的爭論,又利用大眾對消費主義的喜聞樂見增加他的知名度。

他甚至會對藏家賣一個他還沒有創作出來的idea,用他做金融經紀的經驗,把藝術品做成期權。

你可以說他對藝術創作的態度是曖昧的,對市場是迎合的;一定程度上我覺得甚至他可能是對庸眾的嘲諷,用他的創作把有錢人玩弄於掌心。

而我又特別噁心傑夫·昆斯,是因為他利用他的影響力隨意”挪用“他人的創作,而所謂的挪用,幾乎已經和抄襲難分伯仲。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左圖是Art Rogers 1985年的攝影作品,右圖是傑夫·昆斯 1988年的雕塑。

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傑夫·昆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藝術”

上圖是Frank Davidovici’ 1985年的廣告作品,下圖是傑夫·昆斯 1988年的雕塑。

這兩個case其實都讓傑夫·昆斯吃了官司,最後都用了錢和解。但吃官司並沒有讓傑夫·昆斯收手。如今谷歌一搜,依然能找到不少關於他抄襲的爭議。

我想傑夫·昆斯的存在代表著一個非常真實的世界:

總是會有聰明的人知道如何讓規則為自己服務,而權力的積累又會讓他在這個過程中漠視他人的權利,並當做理所當然。

結果導向的世界裡,成功彷彿合理化了一切不合理。

但這一定不是我熱愛藝術的原因,也不是我喜歡看到的那一面世界。

對我來說,藝術是讓人懂得多元化、think outside of the box跳出條條框框思考的重要的工具。

它也許在藝術市場中被用作各種各樣的用途,但這一定不是它所存在的所有意義。

你如果有500個億,你會買傑夫·昆斯的作品嗎?

(圖片來源於Hi Jane及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