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01

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群臣簇拥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从社会底层一步步实现阶层跃迁,最终坐上龙椅的朱元璋深知锦绣江山来之不易,加上他天生敏感多疑,所以如何巩固皇权就成了他登基之后的头等大事。

起初,他尝试沿用元代的管理制度,设立左右丞相总领政务,以助他把持朝政。但位居百官之首,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恃宠而骄,在位期间排除异己,甚至多次瞒着他越权行事。于是君臣之间,渐生嫌隙。

1380年,不可一世的胡惟庸终因被疑谋反,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为了免除后患,朱元璋干脆废掉了丞相的职位,而用六部三司取而代之。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这样一来,虽然丞相对皇权没了威胁,但其弊端在于,自此之后,朝堂之上的大小事务都需要朱元璋亲自处理。这样的工作强度坚持一两天还行,可这日子一长,饶是朱元璋那么好的身体,都渐渐有些吃不消。

聪明如朱元璋,苦苦支撑两年后,他一拍脑瓜,仿照宋朝制度,施行了殿阁大学士制。

简而言之就是,他从翰林院中挑选一批文臣当秘书,协助自己批阅奏章。在外人看来,能够当上皇家秘书,那就意味着离飞黄腾达不远了,可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为了防止这些秘书威胁皇权,又稍微用了些手腕。

他虽然给了秘书们讨论政事的权利,但是决策权仍旧被他牢牢控制。除此之外,他还效仿东汉光武帝“授尚书以政而卑其秩"的手段,将殿阁大学士们的官衔压低,最高只给到五品。

可即便是有秘书协助办公,但因为万事仍需朱元璋最终拍板,朝廷还是缺少一个能够处理日常政务的中枢机构,所以殿阁大学士没有施行多久,就被宣布撤销。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他在原先殿阁大学士制的基础上,亲自挑选了一批亲信进入文渊阁,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因为文渊阁正好坐落在皇宫内延,所以久而久之,人们干脆称之为“内阁”。

此时的内阁虽然增添了议政权和执行权,但是最为核心的决策权仍被朱棣攥在手中。毕竟我们都知道,他的皇位是从侄儿朱允炆手里抢来的,所以他的猜忌之心,其实一点也不比老爸朱元璋差。

彼时的朱棣恐怕没有料到,自己亲手创立的内阁,竟然在一百多年后发展成了足以限制皇权的庞然大物,而内阁和皇权的内耗,更是间接断送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

让朱棣意外的事,其实还有很多。

02

1424年,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换了,有些规矩就得改。如果说朱棣尚且还跟随父亲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勉强算是个创二代的话,那么朱高炽可就是个妥妥的官三代。

朱高炽打小就喜静恶动,说难听点就是不喜欢锻炼身体,所以他身材肥硕,连走路都要内侍搀扶。可想而知,这么一个身体素质极差的皇上,你指望他和朱棣似的,天天批奏折?就算他有那份心,当时的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他那样做。

于是,打朱高炽起,明朝的皇帝渐渐开始倚重内阁处理政务。内阁大臣逐渐打破了朱元璋所定“内阁不得权倾六部”的规则,开始兼任六部尚书等实权职位。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就在不经意间被朱高炽轻轻推倒,其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也是他远远没有料到的。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十个月后,年仅47岁的朱高炽猝死于钦安殿,其长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

朱瞻基执政后,对内阁的依赖程度相比他的父亲有增无减。

他先是给内阁大学士加官衔,助其成为百官之首;然后又赋予了内阁“票拟权”,即:呈给皇上的内容必须先由内阁成员写于纸上,然后贴在奏章上方能面圣。

这相当于内阁大臣先替皇上过了一遍筛子,只需要把他们认为重要的文件递交上去即可,这就变相地赋予了内阁大臣们筛选的权利。

而朱瞻基对于呈上来的奏折也不是每封都看,他只是挑一些重要的奏折进行批阅,而剩下的则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他的旨意代笔。在这个过程中,司礼监就获得了“批红权”。

朱瞻基算盘打得不错,他将决策权一分为二,让内阁和司礼监分管“票拟”和“批红”,互为制衡,他站在高处掌控全局。

可这个看似是猫捉老鼠的单方面控制过程,但谁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汤姆和杰瑞之间的博弈。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03

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本着《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建议,让明武宗的堂弟一一朱厚熜(cong)即位,他就是日后人们熟知的嘉靖帝。

这件事对朱厚熜来说本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这个皇上他却当得有点不顺心。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嘉靖即位后,想追尊生父为兴献帝,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成员的一致反对。因为按照宗法礼仪,嘉靖的生父只是一位王爷,他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是觉得父凭子贵,想给老爸脸上贴点金。

但规矩就是规矩,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不断向嘉靖施压,不肯让步。于是,双方因为这件事明争暗斗了三年半之久,最终嘉靖在新任首辅张璁(cong)的帮助下,方才如愿以偿。

内阁对皇权的压制在此时已经初露端倪,但好在嘉靖颇有手腕,虽然他执政后期宠信内阁首辅严嵩,但朝政大权他仍是揽在怀中,还不至于对百官失去控制。

而嘉靖之所以如此依赖内阁,远离宦官,则是因为70年前,由于宦官王振专权而引发的“土木堡之变”。此事过后,大明王朝虽然转危为安,但宦官群体仍旧让继任者感到芒刺在背,并刻意疏远。

如果说嘉靖在大礼议事件中战胜了内阁的话,那么他的孙子,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却被内阁折腾得够呛。

04

众所周知,万历即位时还只是个十岁的孩子,所以他的母亲李太后就代为听政,而朝政大事则基本上要靠内阁首辅张居正来主持。

可以说,在万历执政的前十年,张居正作为首辅权倾朝野,虽然在他的主张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其中难免有越权之嫌。

于是,1582年,张居正去世仅四天后就被万历抄家,其本人也险遭开棺鞭尸。

万历本以为,张居正死后,这天下肯定是他说了算,可是他恰恰忽略了内阁势力的日益膨胀。而万历与内阁的矛盾,还要从一年前的一次“意外”说起。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万历

1581年冬天的某个清晨,万历按照惯例去慈宁宫向太后请安,谁曾想恰逢那会儿太后有事不在,于是万历索性就待在慈宁宫等太后回来。

这时,一个姓王的宫女端上一盆水来让万历洗手,18岁的万历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一下没控制住,就宠幸了王氏。

本来按照宫里的规矩,万历私幸宫女之后应该赐一件信物给对方,以做凭证,可万历冷静下来后对刚才自己的所作所为颇为后悔,所以他并未有任何表示,没等太后回来就匆匆离去。

但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凑巧,几个月后,俨然一副孕妇模样的王氏被太后一眼识破。当得知王氏怀有龙种之后,大喜之余,同为宫女出身的太后对王氏也颇为同情。

虽然日后在太后的追问下,万历才硬着头皮承认了此事,但他却一直对王氏无感,至于王氏肚子里的孩子,他更是谈不上有多喜欢。

一年后,一位名叫郑妙瑾的女孩被选入宫中,万历对她一见钟情,宠爱备至。

郑氏入宫仅一年,尚未拥有子嗣的她就被万历册封为德妃,而此时已经生下皇长子朱常洛的王氏却并没有母凭子贵,只被封为了恭妃。

两相对比,备受冷落的恭妃难免内心孤苦,终日以泪洗面。

有人欢喜有人愁,1586年,郑氏也为万历生下一子,起名朱常洵。两个月后,她就被万历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当时的王皇后。

仗着万历对自己的宠爱,郑氏开始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

按照常理来讲,皇后的长子应该被册封为太子,但因为当时的王皇后未生皇子,所以按照顺序,太子的人选应该是王氏的儿子朱常洛。

可众所周知,万历对王氏一向很冷漠,又怎会册封她的儿子当太子?当他挨不住郑贵妃每天的枕边风,想要封朱常洵为太子时方才发现,自己的对面站着誓死要捍卫国本的内阁。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内阁首辅申时行

就在郑贵妃生下朱常洵的那一年,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上疏,请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因为太子一天不立,后宫势必会围绕太子之位斗个不停。而太子的及早确立,对于其执政能力的培养,包括身边团队的打造都有极大益处,否则就很容易动摇国本,引发夺嫡斗争。

君不见,一百年后,将太子之位高悬的康熙王朝,因为九子夺嫡,雍正兄弟几个争得有多惨?

万历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他骨子里就是倔强:我就想册封我最宠爱的朱常洵为太子,怎么了?你们横加干涉?好,我们就耗着,看谁能耗得过谁。

因为朝廷诸事还要依赖内阁,硬着来肯定不行,所以万历用了一招一一拖。大臣们都没想到,对于立太子这件事,万历这一拖就是15年。

在此期间,他不仅迟迟不对立储一事表态,最后还用不上朝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对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的不满。

从1589年开始,万历不再接见朝臣,开始了自己长达三十年不上朝的统治生涯。在此期间,朝廷不仅出现了大量岗位空缺的情况,朝政事务也堆积如山,万历却对此不管不问。

万历这三十年的怠政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后期的国力迅速衰败,这个任性起来不管不顾的皇上,其实心里一直住着一个小孩,但管理国家又岂能儿戏?

那么这个过程中,傲娇的万历妥协过么?你别说,还真有。

1593年,仍旧专宠郑贵妃的万历眼看朝臣如此硬气,在立储这件事上不肯做一点妥协,于是他在时任首辅王锡爵的建议下,又抛出了一个“三王并立”的想法。

简单来讲就是,将长子常洛、三子常洵以及五子常浩同时封为藩王,三人地位相同。如果多年之后王皇后仍未生下皇子,再立朱常洛为太子也不迟。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其实是为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谋取太子之位拖延时间,没有册封藩王前,皇长子还稍微占点舆论的上风。一旦三人同时被封藩王,那大家都是王爷,谁又比谁尊贵多少?

不得不说,万历对郑贵妃简直偏心到家了。

“三王并立”的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内阁其余成员以及众多大臣的反对,立储一事又被束之高阁。

照理说,郑贵妃仗着万历撑腰,她的儿子朱常洵应该在太子之争中稳操胜券才是,可最后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众人意料。

05

1600年,万历生了场大病。

一次,他在床上朦朦胧胧醒来后,发现自己枕在王皇后的胳膊上,他抬头一看,皇后脸颊上还有未干的的泪痕。万历心中一暖,这才想起自己平时宠爱的郑贵妃怎么不在?当心腹告诉他,郑贵妃趁着他生病,暗地里正在秘密筹划准备时,万历的心凉了半截。

都说患难见真情,对郑贵妃他是真爱,否则也不会为了立太子一事和整个内阁闹翻,可你郑贵妃又是如何对我的?

此事过后,万历迅速对立储一事做出了回应。

那一年的十月十五,他终于宣布,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在万历的不情不愿之下,暂时告一段落。

万历和内阁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俨然是一场猫和老鼠的博弈

备受万历冷落的朱常洛

因为立储一事,包括申时行在内的四位内阁首辅被迫隐退,朝堂之上派系林立,一片混乱景象。

而那位可怜的恭妃,因为不受万历喜爱,常年独居深宫,流泪度日,渐渐双目失明。十年后,恭妃去世,在大学士叶向高的反复进言下,万历才勉强同意追谥其为皇贵妃。

可以说,张居正死后,万历和内阁的“冷战”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执政生涯,但毫无疑问,双方都不是最后的赢家。

皇权和内阁的势力碰撞,导致君主怠政昏庸,廷臣党争攻讦,朝廷人才匮乏。双方碰撞出的浪花就这样从朝堂翻涌着奔向民间,并在20多年后终于掀起一层滔天巨浪,吞没了大明的江山。

而努尔哈赤创建的后金政权作为后浪,将明朝拍在沙滩上之后,顺势建立了清朝。

1729年,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雍正设立军机处,此后,它代替内阁成为了清廷的中枢权力机关。至此,内阁也作为前浪,彻底地退出了权利的中心。

这场猫和老鼠的博弈,终究化作一股细流,融进历史的长河中,不再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