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讚揚與責備》中看:朋友間評判到底隱藏了多少副真實面孔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充滿著讚揚與責備,當我們聽到讚揚時會感到高興,受到責備時會感到惱怒。

我們從孩童懂事時便學會了如何控制別人對自己的評判,特別是做錯事的時候怎麼更好的避免受到責備,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日益複雜,人性的變化也變得複雜起來,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遇到的讚揚與責備有幾分是真的呢?讚揚與責備在我們維繫的體面關係裡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隨著年齡的增長做錯了事我們反而聽到的責備就少了呢?我們該如何平衡讚揚與責備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正常的社交生存呢?

《讚揚與責備》一書通過理性的分析,在深入淺出中慢慢揭開這層人際交往的神秘面紗,帶我們重新認識讚揚與責備的真實意義,從而更好的認識自我,找到修正自我的機會。

從《讚揚與責備》中看:朋友間評判到底隱藏了多少副真實面孔

​這本書是劍橋大學的溝通課,其作者特麗·阿普特(Terri Apter)是心理學家、作家、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將自己近30年的研究成果都凝聚於本書中,讓我們從點滴日常交往入手,教會我們認識讚揚與責備的威力,學會讓溝通充滿善意,變得更加善解人意,並在自己內心形成一個客觀審視和評判的外界的標準。

她有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斬獲多項大獎,此外還在家庭動力學,同一性,人際關係領域得到了國際認證,被各大知名媒體讚譽有加。


事實上,讚揚與責備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但沒有人會在意讚揚與責備早已形成的規則。接下來我將對本書中讚揚與責備在朋友間的評判進行解讀:

1、禮貌規則

真心實意的讚揚才會令人感到愜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心變得越來越複雜,讚揚與責備也隨之出現了潛規則,我們就將這類規則統稱為禮貌規則。

比如,她穿的衣服明明不好看,當問我們意見時,我們會說特別好。

從《讚揚與責備》中看:朋友間評判到底隱藏了多少副真實面孔

禮貌規則讓我們把負面的評判隱藏起來,為了更好的保全他人的尊嚴還會忘記把真正的態度表露出來,因此感到內疚。

比如,她今天由於自己的疏忽犯了錯,被老闆批評,作為身邊的同事你明知道是她的錯誤,卻還是過去對她說,你已經做的很好了。

在成年人錯綜複雜的社交關係裡,我們每個人變得敏感,都很在意在一群人裡自己是否招人喜歡,會不會有人討厭自己,我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流來判斷外界對自己的評判,有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容就會讓我們思慮過度。

例如你今天穿了個黑色內衣,被同事在洗手間看到,卻對你詭異的笑了一下。

為了遵循這類禮貌規則,我們常常也會假裝無法察覺對方的虛情假意,對什麼都報之以笑容,即使對方做了錯事,也會禮貌的說出,算了沒事,沒關係,哪怕心裡覺得對方又討厭又愚蠢。

2、讚揚與責備的組織化、集團化

我們一生中總會無形中併入大大小小的圈子或組織裡生存,這時候便有了小集團,小集團顧名思義就是早已約定俗成的圈子。當我們每個人進入新環境時,是不是都很難適應?

為了融入新的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會進行一番功課,學習圈子的文化標準,觀察周圍人的性格,做事風格只為了確保不被排斥。試想一下,每個人都遵守約定俗成的讚揚或責備的方式,小集團的穩定性勢必就會變得越來越強然而小集團中的規則是憑空出現的,模糊且匪夷所思。書中提到在孩童時期,常常聽到,你不能跟他玩,或是你不能穿這種衣服,在這樣我們就不跟你玩了·····

從《讚揚與責備》中看:朋友間評判到底隱藏了多少副真實面孔

自尊心不足是加入小集團的重大原因,小集團就是一個尊嚴的壁壘。

比如當我們在別的地方受到責備,遭到不認同時,卻有一小部分人與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這時,便會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你並不是否定我一個人的觀點,而是一群人的,踐踏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尊嚴,而是一群人的。這時候那個無形的責備就會讓這個組織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3、如何判斷真正的讚揚與責備

真實的讚揚是令人愜意的,但我們的臉會背叛我們的評判。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曾整合出一套“微表情”辭典。我們臉上的表情雖然是轉瞬即逝的,但仍然會持續1/15~1/25秒,這足以暴露一個人有意無意隱藏的表情,它與刻意表達的虛假表情不同,是極為短暫的蔑視、噁心、憤怒、恐懼或慾望,是很好的判斷一個人真不真誠的鑑別手段。

比如嘴唇的僵硬是表示憤怒和不屑,放大的瞳孔或瞪大的眼睛是表示亢奮。這些哪怕被禮貌規則所約束,但我們最起碼也會做到心中有數。

寫在最後

《讚揚與責備》是一本關於人際交往的溝通書籍,揭露讚揚與責備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的運作機制,讓我們知道讚揚與責備都是雙向的,通過閱讀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瞭解社交中的人類心理學,不會再因為狹窄的認知去對人任意做出評判,或是當他人對我們個人進行評判時也會有自己的辨識標準。

從《讚揚與責備》中看:朋友間評判到底隱藏了多少副真實面孔

人無完人,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陷,不斷的提升和改善自己,讓自己儘量變得理性客觀,拒絕災難性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