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印度制造"有什么?

印度国内开始出现抵制"中国制造"的声音,其实,抛开对这种行为是否理智的评判,抵制外国商品是一种常见的爱国情怀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印度而言,抵制中国商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制造渗透印度各行各业

在印度国内,大到基建通讯,小到灯泡玩具,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标志。走在印度街头,最常见的手机品牌是"小米","OPPO","VIVO"等中国品牌,,据统计,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占比高达80%。

就在印度抵制中国制造的浪潮之下,"一加"手机最新产品在印度脱销。除了完整的产品,印度的工厂也会从中国购入零配件,比如服装生产中需要的纽扣、拉链等,在印度海关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后,很多服装工厂甚至无法开工。

相比于印度本土制造,中国制造具有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优点。即便是电蚊拍的胶手柄,中国制造也比印度制造便宜,同时质量有所保障。这使得中国制造非常适合印度的市场。

而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诸多中国企业对印度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投资领域涉及医疗、电子产品、零售等。目前,中国资本已经投资了至少92家印度初创企业,其中包括14家规模达30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在过去四年里,中国企业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投资增长了12倍,从2016年的3.8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46亿美元。因此,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期内印度抵制中国制造实际上情怀大于意义,完全抛弃中国制造显然会给印度普通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从长期来看,近年来印度始终在发展制造业,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也选择到印度开设工厂,那么印度制造的发展情况如何?今后是否会真正的脱离中国制造?

印度制造发展情况

在印度出现抵制中国制造的情况下,中国国内并没有太多声音。这从中印的进口额度对比可见原因。2019年,印度从中国进口货物总额为683亿美元,而中国从印度进口货物总额为171亿美元,且中国从印度进口的货物主要为矿产资源等。

相比而言,印度对中国产品的依赖远超过中国对于印度产品的需求。确实,平时我们提到"日本制造"可能会想到日产汽车,提到"韩国制造"会想到"三星",但是提到"印度制造"却很难想到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2014年,莫迪上任后提出了"印度制造"的计划,宣布要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直到2019年,印度产业仍主要依赖服务业和农业,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5%,与其承诺的25%相差甚远,而这一指标在中国为30%。

印度发展制造业的阻碍一方面来自于土地改革受阻。印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掌握在少数私人手中,这导致征收土地用于工业发展困难且成本高昂,印度的IT服务业发达也与此有一定关系.因为IT技术的发展对于土地征收的要求低。

但是IT业的繁荣并不能解决印度人民对于工业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来自小业主的施压,印度的政策对小业主有诸多利处,而小业主当然不希望规模化的工厂来和自己竞争。因此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的改革。

对印度来说,抛弃中国制造并非明智之举。首先抛弃中国制造意味着需要寻找更昂贵的替代品。其次,中国制造的进入,给印度带去了资金和技术,也会促进印度的本土企业在竞争中成长。

中国制造如何在抵制中生存

除了近期印度抵制中国制造,从2018年起,美国也一直在对中国制造进行打压,利用提升关税和科技战的手段,试图阻止中国制造的发展。但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中国的出口额不降反升,虽然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但是对其它国家的出口额是上升的。

这得益于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可以通过出口的多样化来应对限制。但是我们依然要正视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规模和生产获取利润,而在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上仍对国外有诸多依赖。

我们不能只看到中国智能手机的繁荣,也要意识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假使失去Google研发的安卓系统,所有应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品牌都将被卡住脖子。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之一在于劳动力成本低。

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以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成本会不断提高,中国在劳动力上的优势就会被削弱。要保持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就要寻求在高新技术的创造创新上的突破。

在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之下,中国有许多挑战是需要去面对的,比如在芯片生产上的差距,华为P40的芯片需要5nm的技术,而国内的生产技术仅能做到15nm,国内的生产技术和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差了有两代。

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去追赶,在关键技术上的缺失,造成了中国发展受制于人的危机,但危机之中,也加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抵制来自于外部,是难以解决的。我们可以去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实力。

着眼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投入精力攻克技术难关,建立自身的技术壁垒,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让中国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