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遍佈全球,"印度製造"有什麼?

印度國內開始出現抵制"中國製造"的聲音,其實,拋開對這種行為是否理智的評判,抵制外國商品是一種常見的愛國情懷的表現,無可厚非。但是,對於印度而言,抵制中國商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國製造滲透印度各行各業

在印度國內,大到基建通訊,小到燈泡玩具,都可以看到"中國製造"的標誌。走在印度街頭,最常見的手機品牌是"小米","OPPO","VIVO"等中國品牌,,據統計,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佔比高達80%。

就在印度抵制中國製造的浪潮之下,"一加"手機最新產品在印度脫銷。除了完整的產品,印度的工廠也會從中國購入零配件,比如服裝生產中需要的紐扣、拉鍊等,在印度海關對中國產品進行限制後,很多服裝工廠甚至無法開工。

相比於印度本土製造,中國製造具有性價比高,物美價廉的優點。即便是電蚊拍的膠手柄,中國製造也比印度製造便宜,同時質量有所保障。這使得中國製造非常適合印度的市場。

而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諸多中國企業對印度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投資領域涉及醫療、電子產品、零售等。目前,中國資本已經投資了至少92家印度初創企業,其中包括14家規模達30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在過去四年裡,中國企業對印度初創企業的投資增長了12倍,從2016年的3.81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46億美元。因此,從目前的情況看,短期內印度抵制中國製造實際上情懷大於意義,完全拋棄中國製造顯然會給印度普通人民的生活帶來不便。

從長期來看,近年來印度始終在發展製造業,許多知名的跨國企業也選擇到印度開設工廠,那麼印度製造的發展情況如何?今後是否會真正的脫離中國製造?

印度製造發展情況

在印度出現抵制中國製造的情況下,中國國內並沒有太多聲音。這從中印的進口額度對比可見原因。2019年,印度從中國進口貨物總額為683億美元,而中國從印度進口貨物總額為171億美元,且中國從印度進口的貨物主要為礦產資源等。

相比而言,印度對中國產品的依賴遠超過中國對於印度產品的需求。確實,平時我們提到"日本製造"可能會想到日產汽車,提到"韓國製造"會想到"三星",但是提到"印度製造"卻很難想到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2014年,莫迪上任後提出了"印度製造"的計劃,宣佈要將印度打造成世界製造業的中心。但直到2019年,印度產業仍主要依賴服務業和農業,其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僅為15%,與其承諾的25%相差甚遠,而這一指標在中國為30%。

印度發展製造業的阻礙一方面來自於土地改革受阻。印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掌握在少數私人手中,這導致徵收土地用於工業發展困難且成本高昂,印度的IT服務業發達也與此有一定關係.因為IT技術的發展對於土地徵收的要求低。

但是IT業的繁榮並不能解決印度人民對於工業製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來自小業主的施壓,印度的政策對小業主有諸多利處,而小業主當然不希望規模化的工廠來和自己競爭。因此印度製造業的發展需要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的改革。

對印度來說,拋棄中國製造並非明智之舉。首先拋棄中國製造意味著需要尋找更昂貴的替代品。其次,中國製造的進入,給印度帶去了資金和技術,也會促進印度的本土企業在競爭中成長。

中國製造如何在抵制中生存

除了近期印度抵制中國製造,從2018年起,美國也一直在對中國製造進行打壓,利用提升關稅和科技戰的手段,試圖阻止中國製造的發展。但從近兩年的數據看,中國的出口額不降反升,雖然對美國的出口額下降,但是對其它國家的出口額是上升的。

這得益於中國全產業鏈的優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可以通過出口的多樣化來應對限制。但是我們依然要正視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中國製造業主要依靠規模和生產獲取利潤,而在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上仍對國外有諸多依賴。

我們不能只看到中國智能手機的繁榮,也要意識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假使失去Google研發的安卓系統,所有應用安卓系統的手機品牌都將被卡住脖子。過去,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之一在於勞動力成本低。

但是,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社會的進步,以及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工成本會不斷提高,中國在勞動力上的優勢就會被削弱。要保持在製造業上的優勢,就要尋求在高新技術的創造創新上的突破。

在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之下,中國有許多挑戰是需要去面對的,比如在芯片生產上的差距,華為P40的芯片需要5nm的技術,而國內的生產技術僅能做到15nm,國內的生產技術和世界先進技術相比差了有兩代。

大概需要十年的時間去追趕,在關鍵技術上的缺失,造成了中國發展受制於人的危機,但危機之中,也加強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決心。抵制來自於外部,是難以解決的。我們可以去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實力。

著眼於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投入精力攻克技術難關,建立自身的技術壁壘,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讓中國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