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导读:

《清平乐》中屡次提到燕云十六州,这个燕云十六州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燕云地区是现在的北京,天津,还有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当然长城也在其中。燕云地区经济繁荣,其手工业和农业比较发达,引得辽国觊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比较混乱,后唐的石敬瑭造反,在契丹的帮助下当上了建立了后晋,契丹的帮助岂能是白帮忙的?建立后晋以后石敬瑭割了燕云地区给契丹,并且认契丹王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燕云地区自古就是中原的领土,自家人怎么窝里打没关系,但领土不让外人占了。938年燕云地区割给辽国后,在959年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用了42天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和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本想接着夺回幽州,因身染重病无奈班师回朝,一个多月后去世。后来中原的各个朝代想方设法都没能收复失地。燕云十六州被非汉人统治了长达455年,直到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才重新夺回了燕云地区。

中原丢了燕云地区后,北方游牧人的铁骑踏入富庶繁华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用黄河水。燕云地区对中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失了燕云十六州,宋朝政权感到惶惶不安。燕云地区经济发展快,是边防重要的防御,对宋朝很重要,对于辽国也同样的重要。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就想收回燕云地区,俩次北伐燕云,辽国为了保住燕云地区,奋力反抗。虽然辽国国主年幼,有萧太后掌权,国家兵强马壮,萧太后曾当皇后的时候就就经常参与处理朝政。其能力手段是和武则天相媲美的女子。所以雍熙北伐并没有让宋太宗一雪前耻,而是再次以失败告终。本期的话题,就来聊一聊,宋辽之战宋朝为什么会失败?俩国战争中,辽国萧太后为何亲自领兵全力奋战?原来燕云十六州对辽国同样重要。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每位有志帝王的梦想。

自从北宋建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辽与西夏的武力威胁。其中辽对宋的威胁最大,宋太宗赵光义夺去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之后,宋太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解决北方的祸患。979年第一次高粱河之战,想夺回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幽州,被辽国击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随着高粱河之战的失败,宋朝实力受损,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决心还要北伐讨回燕云,之后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北伐,在辽圣宗幼小即皇帝位时,他认为最好的时机来到了。周围的一些奉承的大臣知他有此意,为了讨取他的欢心和重用,极力劝告他不要错过此难得的机会,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986年宋太宗趁着辽国国主年幼,发动了北伐的战争,史称雍熙北伐。

从太平兴国八年(辽统和元年,983年)到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年)的三四年间,宋太宗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包括筹集军用的粮草、调整军事部署、任命官吏、侦探出兵的路线等。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这次北伐最后却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何在?

一,对辽朝的政局分析有错误,以为辽国主年幼登基,内部会政局不稳。

贺令图、贺怀蒲、刘文裕等一些大臣认为,辽圣宗是幼主,萧太后摄政,必然引起契丹贵族的反对,导致其政局不稳,这个时候自然成为北伐燕云的最佳时机。其实辽圣宗的即位取得了以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为首的契丹大臣和以韩德让、室昉为首的汉族大臣的合力支持。

史称:“是时,昉与韩德让、耶律斜轸相友善,同心辅政”。

萧太后善于用人,“故群臣咸竭其心”,“大臣多得其死力”。

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在反击宋朝北伐的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誓死为朝廷效力,君臣始终如一,这是宋太宗及其周围的谋士们所没有想到的。

贺令图、刘文裕北伐的建议之所以能被宋太宗很快采纳,除了宋太宗有北伐的心思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他们都是外戚。贺令图的父亲贺怀浦是孝惠皇后的兄弟。孝惠皇后为宋太祖的正妻贺皇后。

二,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将领贪生怕死,懦弱、胆怯,战争之初由于缺乏作战准备。

在宋朝和辽国的战争中,宋朝由于士气不足,打仗时只在守城士兵少的州县曾有所进取,可是当辽军的主力到达以后,面对强敌则失去信心,不敢克敌制胜。

东路将领曹彬、米信遭遇耶律休哥的精兵,公然置其统率的十万大军于不顾独自逃走,结果造成全军崩溃,自相践踏,争渡巨马河,在惊慌失措中居然死伤过半。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西路将领潘美、杨业之军也是这样,王侁、刘文裕用言语相激,迫使杨业临敌,杨业事先提出要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可是潘美、王侁竟违约先撤,这一做法简直是置杨业死地,造成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最后绝食而死。在君子馆之战时李继隆、桑赞明知刘廷让被辽军包围,不去救人却引众先逃,使刘廷让全军覆没。这些足以说明宋军北伐选的很多都是贪生怕死的将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不打败仗?

三,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箭负伤,在雍熙北伐时却对亲临前线有恐惧感。

一些大臣估计是揣摸到了宋太宗的心意,提出不离京师,皇上应该守着宗庙才是上策。看着这是上策却是下策,由于宋太宗不在前线督战,曹彬两次占领涿州以后,又以粮草不继为理由两次退师,正是在第二次退师之际,遭到辽军的追击而溃败。如果宋太宗在前线督战,退师之举就不会发生,而潘美、王侁不救助杨业之事大概也不会发生了。皇帝亲上战场,对将士的士气会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可是宋太宗虽有北伐之心,却不敢亲临战场,这是士气显而易见的。

辽朝的萧太后虽是女子,却能够亲临前线。她亲自带兵与宋军交战,不仅能鼓舞士气,也能够随时解决军事问题。这与宋太宗的畏缩不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最后从军事角度来说,宋太宗的军事才能也存在许多问题

“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违是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大臣田锡奏书

不知宋太宗是不是认为之前有御驾亲征的经历,对战场有一定的了解,虽然在雍熙北伐的时候没有亲赴前线,在对实时军情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不断的下诏书,授作战方略,赐阵图。虽然宋太宗关心战况是好的,可是这种遥控指挥的做法,让将领们打起仗来束手束脚,战场情况系变万化,身处战场的将领不能完全当家,这样的仗想赢还真挺困难的。

萧太后为何亲自领兵力保燕云地区?原来燕云十六州对中原非常重要,对辽国也同样重要。

一,燕云十六州的经济文化,推动辽国的发展

辽国本来是游牧民族靠天吃饭,生活不稳定。

辽国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之后,辽国的游牧文化和烟云地区的农耕文明互补,其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稳定而又迅速,也从游牧民族演变成封建王朝,这种演变对辽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辽国也效仿中原,在各个地区开科举、选拔人才、发展农耕经济文明。也可以说由于燕云十六州的经济繁华,物产丰厚,这对于游牧民为主的辽国,简直就是肉饼饼,肯定不得舍得放弃。辽国能够兴盛200多年,和占领燕云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雍熙北伐:宋辽战争中,宋太宗和萧太后的交锋,到底谁技高一筹?

二,燕云十六州也是辽国的防御区。

都知道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防御,但对于辽国也是非常重要,《辽史》中称:“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矣!这两役就是宋太宗时期的俩次北伐战役。对于宋朝来说两次北伐失败,收复燕云无望,边防防御力量薄弱。对于辽国来说来说,这两次战役如果辽败了话,辽国基本玩完,这也就是为什么萧太后领兵作战前线拼尽全力反抗的原因。燕云地区对于辽国来说,是辽国的生命防线,保护屏障,是经济命脉所在。燕云地区长城一带易守难攻,可以有效的阻挡宋朝对辽国的进攻。

辽在雍熙北伐战役中胜出,可以看辽国保住燕云十六州的决心,自从得到燕云地区之后,辽国从原本“地半砂碳, 三时多寒”,过上了充足的生活。对辽国来说,保住了燕云十六州,就保住了物资资源和生命屏障线,所以燕云地区对辽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输于宋朝。

辽宋两次战役的交锋,萧太后能够带领辽国胜出,是因为燕云地区对辽国来说不可缺少,生死存亡之际必要拼命保下。宋朝之所以北伐失败,除了上面叙述的几种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中原地大物博,如果能夺回燕云地区,边防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夺不回那只能加强边防防御。对于宋朝来说宋辽战争没有到生死存亡之际,而且宋太宗好不容易从他哥哥那里夺来皇位,无论从各个方面考虑他也不会为了北伐去拼命,北伐能成功那是锦上添花最好不过,即使失败了也表示宋太宗为此尽心努力过。对于战争,宋辽两国的处境不同,两国的领导人对待战争的方式也不同,所以结果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

宋辽战争中,辽的胜出与其说萧太后技高一筹,不如说辽国是为了生存而战,败而亡,抱着必赢的心决战。

文/结,谢谢阅读

参考资料:《宋史》

《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