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字國瑞,又名朱重八,明朝開國之君,四十一歲在南京稱帝,年號洪武,臨朝三十年,於洪武三十一年病逝,享年七十有一。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像

一直不敢提筆寫朱元璋,因為太精彩。但明代十六帝,已經寫了十五位,總不能把這位老祖宗拉下,卻始終不知何處下手。從放牛娃到開國君主,從家破人亡到擁兵數十萬,他的人生歷程像一本逆襲的網絡小說,讓人讀得熱血沸騰,大呼過癮。

隨便聊聊吧,畢竟朱元璋的事情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詳,炒冷飯也沒有任何意義,就說說我對朱元璋的一些看法吧。

被動與主動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很苦。祖上世代務農,兄弟姐妹一大堆,吃不飽,穿不暖,很小的時候就給地主家裡放牛。16歲那年,先是旱災,然後是蝗災和瘟疫,家裡人幾乎死絕,連給親人找快板,找塊地的埋葬條件都沒有。

走投無路進了寺廟做了打雜的行童。後來寺廟的日子都混不下去,穿著件破僧衣,端著個僧缽就出去雲遊化緣。安徽,河南繞了一圈,遊蕩三年後又回到了寺廟。中間朱元璋回了一次家,祭奠了父母,覺得世道亂又窩回寺裡。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黃覺寺

直到他收到了小時候玩伴的信,邀請他加入農民軍。朱元璋想把信燒了,安安穩穩地苟在寺廟裡度過餘生,卻不知這封信的消息被走漏。朱元璋別無選擇,投奔了紅巾軍。這一年,他25歲。

朱元璋的這段經歷大家並不陌生,在他參加農民軍之前經歷的艱苦歲月,是他後來“民本”觀念的重要由來。但我看來,25歲之前的生活,讓朱元璋明白了一個道理:不進則退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紅巾軍

從宏觀角度看,朱元璋這種底層的破產農民,躲過饑荒,瘟疫,戰亂,最後能夠活下來,其實只是一個數學的概率問題。但從朱元璋的角度看,他一次次地逼迫自己做出選擇。

家破人亡後,他只能遁入空門;苦力僧做了幾年,為了不餓死他只能外出乞討;好不容易熬了過去,能在寺廟安定下來,又被一封信逼得去造反。很多人說這是正常的邏輯,樹挪死人挪活,窮則思變啊。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畫作

但後來呢?特別是一年後當朱元璋在紅巾軍裡闖出了一些名頭,他卻帶著二十四騎出走單幹這件事,就特別值得琢磨。

因為按照朱元璋之前只想在亂世保命的生存哲學,當時農民軍雖然高層內鬥嚴重,但並沒有面臨嚴峻的軍事形勢,完全可以安穩一段時間。

朱元璋這次出走,很大原因是因為他覺得這支隊伍沒有希望,所以他要自己另起爐灶。希望這件事,在亂世其實是很奢侈的。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農民軍

朱元璋25歲以後猶如開掛一般的人生,實則是被兩個因素一直推著前進:求存與希望。

他必須不斷壯大自己,不斷取得勝利,才能夠讓自己活下來;為了活下來,他必須改變自己原先的價值觀,改變原先的處事風格,主動去尋求各種機會;一次次地活下來之後,他也慢慢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當這個希望越來越明朗,越來越被朱元璋清晰地捕捉到時,他便更加努力去追求每一次勝利。

於是,24人變1000人,1000人變4000人,4000人變20000人,當他坐穩南京準備和陳友諒決戰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成為了擁兵十餘萬的大軍閥。這時候,他才33歲。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塑身

如此一位靠自己一刀一劍打拼出來的軍閥式開國君主,不論將來做出何種讓世人不解與迷惑的舉動,其背後一定有他自己深層次的考量。因為人生能夠開掛,除了膽氣,更重要的是眼光。這是天生的。

寡恩與謀劃

朱元璋身上有一個很大的標籤,叫屠戮功臣。正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所有人都一邊罵朱元璋薄情,一邊習慣性認為此事理所當然。

其實如果大家把幾個主要的開國元勳死亡時間和死因列一張表格,便會發現朱元璋誅殺這群昔日戰友,主要集中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兩個時期。因為這兩個案子牽連人數大,影響時間久,以至於到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大明朝廷才逐漸恢復平靜。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官員

但相對於朱元璋動手殺掉的,大明建國後病逝的開國元勳數量更多。如果把這批人的死也歸咎到朱元璋,那我只能怪老朱活得太久了。

還是說說這兩個案子吧。

“胡惟庸案”,在我看來就是朱元璋苦心準備的一次集權行動。在胡惟庸之前,做過丞相的是李善長,徐達,楊憲,汪廣洋等人。這幾個人都和朱元璋的關係不一般。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徐達 像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一秘書,徐達是他麾下與常遇春齊名的第一梯隊猛將,楊憲很早就是朱元璋的外交特使了,並且還兼著“特工”的秘密身份;汪廣洋,朱元璋的御用文人皆智囊。

可胡惟庸呢?雖然他龍鳳元年就投奔了朱元璋,但關係資歷與以上幾位比起來,確實還差著一大截。李善長從丞相位子上是“病退”的,徐達只是短暫代職,汪廣洋是消極怠工,楊憲倒是想做事情,然後不明不白死了。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官員

最後就是李善長推薦給朱元璋的胡惟庸。

朱元璋忍了胡惟庸整整七年,是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然後看時機差不多了,一鍋端掉了“胡黨”,罪名是謀反。

謀反?笑話,一個見識過朱元璋創業期剛猛的中下級官員,一個看到過朱元璋駕馭碾壓無數牛人的小弟,居然在大明建國後想要謀反?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龍椅

我來告訴你朱元璋為什麼要殺胡惟庸。因為他要告訴那些昔日的戰友們,這個天下只能由我來坐,而不是與你們分享。這位前半生被各種時局推著走的老人,現在要為自己的命運做主,所以他需要權力,絕對的權力,甚至連宰相的權力他都要收回。

朱元璋用胡惟庸的死,裁撤了相位,改組了六部,完成了集權。

之後的“藍玉案”,朱元璋的動機同樣直白簡單。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

其一,太子朱標已死,原為朱標一黨的藍玉很可能成為皇太孫朱允炆日後執政的“不安定因素”;

其二,大明建國已二十餘年,北方蒙古已無再度南下重建元朝之可能。藍玉等將領依然要求保持對北方的大規模軍事壓力,明顯與朱元璋注重國內民生髮展形成了矛盾。

所以,藍玉也必須死。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市井圖

只是這兩場明初大案,之所以牽連如此之廣,很大的原因與朱元璋的猜忌心理有關。而創建不久的錦衣衛剛剛好利用了朱元璋的這種心理,又想要“揚名立威”,故而最後演變出眾多冤案,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法制與明君

朱元璋最厲害之處,並不是卓絕的軍事能力,開國皇帝歷朝歷代都有。但在第一代君主這就基本完成了制度架構工作,且是由一個粗通文墨的大老粗來完成的,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之至。

《大明律》,朱元璋頒佈的,一套把整個帝國所有政治,經濟,民生活動都涵蓋進去的律法,即使到了今天依舊有重大的借鑑意義。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律

《大明律》的頒佈,把整個帝國的運行放入了一條固定的軌道。出臺一部律法並不難,像劉邦入關的“約法三章”也是一種律法,但像《大明律》這樣在各個方面都能起到約束,監管,督促各種事務自行運轉的律法,卻是少之又少。

明代之所以能夠有近300年的國運,很大的功勞要歸結於這部律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像萬曆皇帝幾十年不與群臣接觸,朝中官員缺編嚴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商品經濟得到發展,出現了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市井圖

與《大明律》一同被朱元璋使用的,還有錦衣衛。這個幾乎貫穿了整個明代的特務組織,配合著《大明律》,為皇帝收拾大臣立下了汗馬功勞。

錦衣衛是直接對皇帝負責的,不受《大明律》約束。而朝臣們卻無時無刻不受《大明律》的束縛。於是朝臣們需要在各種法理框架下行事,哪怕是懟皇帝也得按照規矩來,可皇帝卻可以通過錦衣衛,不擇手段地欺負群臣。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官員

這種不對等的較量,誰的勝面更大已經不用多說。可笑的是,偏偏是因為錦衣衛的出現,朱元璋才真正建立了一個法治國家。也正是錦衣衛這個超脫律法的流氓手段,才能讓朱元璋一次次發動對朝臣的進攻,且保持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而錦衣衛更是後來東廠,西廠,內廠的雛形,只是換了一個主事群體罷了。

民族問題。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蒙古貴族

蒙古人把國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漢人與南人四等。長時間的民族隔離政策,會導致“民族對立”。

事實上,雖然同為漢族,但北人與南人之間的對立情緒已經很濃了。如果任由這樣發展下去,長此以往南北漢人很可能就會變成“兩個民族”,明代前期官員中南北對立,亦與此有關。

朱元璋建國後,對所有民族一視同仁。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市井圖

同時他禁止了胡服,胡名,大批蒙古人和色目人改名換姓,與漢人無異。在朱元璋的政府裡,同樣也有大批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任職,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和融合。

雲南的問題。

雖說雲南在歷史上很早就併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但絕大多數時期因為地理和民族問題,在中原王朝在雲南地區實行羈縻政策。戰國時期的滇國,唐代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軍圖卷

朱元璋打雲南,雖說是衝著蒙古梁王和幾十萬元兵去的,但朱元璋打下之後願意花大錢養著啊,讓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很多人只看到了朝廷每年向雲南撒大把的銀子,卻不曾想過有朝廷駐軍的存在,對於雲,貴,川等少數民族地區和西南邊疆的震懾。

也就是從明代開始,中原王朝開始逐步通過各種形式途徑,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漢化,比如戰爭,比如“改土歸流”。如果不是朱元璋一開始就讓沐家守在雲南,雲南很可能就會變成另一個交趾(今越南)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雲南沐王府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施行嚴苛的管理,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對百姓卻處處以民為本

他應該算是史上對於農業生產最看重的君主了,沒辦法小時候餓怕了;他構建了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從養老,幫扶病殘,甚至是公共醫療保障,都有其獨創性;還有覆蓋全國的監察體系與上訪渠道,在洪武年老百姓要告官,不敢說一告一個準,但有的是辦法把事情送達天聽。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耕種

還有朱元璋恐怖的自制力

一般農民運動,特別是起義軍的首領本身就是貧苦出身的底層民眾,在得勢後往往都會表露出極大的享樂欲,比如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可朱元璋不一樣。

他像頭老牛一樣一天到晚埋在各種上疏與卷宗裡。有人統計過,他平均一天要批閱兩百份奏章,處理四百多件事務。而且他還沒有什麼特別奢侈的愛好,似乎辦公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明代奏疏

朱元璋崇尚節儉,宮中花園裡都種著菜,還經常拿這件事和幾個兒子們說,意思是這本來是打算造涼亭的,我改成菜地了,你們做小的要學習我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

朱元璋不喜歡宋元時期的團茶,而推崇散茶。一方面朱元璋出身低微,團茶一般都是宋元貴族圈子裡流行的;另一方面,宋元時期鬥茶之風盛行,工序繁多,茶具精緻,助長了社會的奢靡之風。現在日本保留下來的茶道,其實就是宋元時期茶道的簡化版。

結言

朱元璋的評價有兩個極端,一種是一味吹捧,一種是無腦打壓。其實宏觀地來看,這也說明了朱元璋身上有諸多頗具爭議的話題。

但還有一種解釋。我們民族的歷史,大一統的朝代就這麼幾個。漢唐已經成為了民族標籤;秦隋是二世而亡,時間太短;宋代又號稱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清朝的事情一聊就容易敏感,還不利於民族團結,那麼數來數去就剩下大明瞭。

閒話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 像

但不論褒貶,這都是一種對歷史的討論,只要足夠理智,有理有據,都是對我們歷史的再次理解與解讀,我個人是覺得應該肯定的。

所以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朱元璋。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