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有一天,一位媽媽跟我說起她育兒的煩惱:

我特別害怕哄孩子睡覺,講完故事唱完搖籃曲,一看到她還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我就忍不住怒火中燒。有時候孩子怕我罵她,閉著眼睛裝睡,可眼皮還在轉動,手啊腳的小動作不斷,我就真的想一巴掌呼給她過去。所以我總是藉著工作的名義加班到很晚,就是為了迴避“帶孩子睡覺”這件事。

正因為這種控制不住的怒火,讓這位媽媽內心充滿內疚和挫敗感。她覺得自己對孩子缺乏的包容、耐心和愛,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聽完她的絮叨,我問:“你是不是有個嚴格的媽媽,在你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你分床獨自睡?”

她想了想,似乎恍然大悟:“是的!我從小就基本上沒和大人一起睡過,都是自己睡小床。記得總是怕黑不敢睡,但媽媽每隔半小時就會來檢查我是否睡著,一旦發現我睜眼就會批評我,所以我又不得不裝睡。”

原來,對孩子睡覺問題而控制不住的脾氣,全都是自己童年時經歷的那些黑暗中的煎熬在作祟。當年那個在黑暗中渴求母親撫慰、又懼怕母親權威的小女孩,變成了如今無法面對孩子正常入睡過程的媽媽。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會和孩子建立怎樣的親子關係,在我們自己的童年時候就早已決定。

正如心理學家羅尼·索蘭博士在《童年之謎》一書中所說:

每一個成年人的背後都隱藏著這個孩童,這個孩童被認為代表了該個體早期生活經歷的記憶痕跡的綜合。

我們常說:童年的經歷,將影響人一生的底色。每個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需要通過解開自己的童年之謎,來讀懂自己、讀懂孩子、找到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最好方式。

如何才能讀懂自己?在這裡,我強烈推薦這本由羅尼·索蘭博士所著的心理學著作《童年之謎:瞭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

羅尼·索蘭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是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親授弟子。在這本書中,他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向我們揭示了0-3歲嬰兒的早期心理發展過程、父母對孩子情緒發展的影響,以及童年是怎樣影響了每個人的一生。

讀完這本書,你不僅可以清晰地觀照出自己的童年,還原自己在原生家庭的得與失,而且還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不讓自身童年創傷反諸於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更理性、認知水平更高的家長。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你的情緒缺少免疫力,從童年就開始註定

在這本書裡,·索蘭博士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觀念:健康的自戀。

古代希臘神話中,自戀的少年納西瑟斯最終化身成水仙,一提起自戀,人們總帶有貶義和嘲諷的感覺。然而,在精神分析的世界中,自戀卻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代表自我欣賞、自我認同,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狀態,對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無法區分自我和外在世界,在他們的眼裡“自己即世界、世界即自己”,這是一種全能的自戀。

而索蘭博士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提出“自戀免疫理論”——

健康的自戀,能讓人建立完整而清晰的自我認知,把自我和他人區分開來。惟其如此,才能正視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差異,並且尊重這種差異;也惟其如此,才能擁有足夠穩定的情緒,去感受生活中的幸福,並且在受到傷害後迅速痊癒。

所以他認為,健康的自戀,是人的第二道免疫系統。它是我們情緒的保護網,避免讓我們受到傷害。

為什麼有人說自己天性脆弱、情緒多變?因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來自嬰兒時代的全能自戀沒有得到正確引導,而演變成“病理性自戀”,甚至產生人格障礙。

就比如,每一個媽寶男、巨嬰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強勢而溺愛的母親,在她無所不在的管制和包圍下,孩子一方面始終保持嬰兒時期的全能自戀,覺得全世界都圍著他轉;另一方面甘願閹割自我的需求,成為父母的附屬品。

而一個怯懦、退縮、在親密關係中總採取迴避的態度、總是陷入被遺棄的恐懼的人,必定有一個充滿過度打擊、缺乏關注與愛的童年。他們對父母擁抱安撫的需求總是被無視、忽略,無法相信自己是被接受、被肯定的,自戀免疫系統被傷害,變得不自信,無法和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我們總是會從媒體上讀到這樣的報道:某某夫妻因為鬧矛盾,拿孩子撒氣虐待;單親媽媽被丈夫遺棄,帶著孩子跳河;母親因為孩子不聽話,竟勒死孩子後自殺……

釀成人倫慘禍的種種父母,都是本身具有病理性自戀的人格障礙者。她們陷入到自己的情緒陷阱中,偏執地用固有的觀念來衡量一切,更無法識別孩子對完整個體的需要。

這樣的父母,總有各種客觀的理由,作為自己任意發洩情緒的藉口。他們將孩子作為私有財產,發起瘋來連孩子都傷害。

他們缺乏的,正是索蘭博士所說的健康的自戀免疫,所以無法把孩子視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而強行將孩子與自己的意願綁定在一起。

他們不明白的是,生活並沒未有意和自己過不去,只是因為這種不如意、與周遭現實格格不入的境遇,從自己的童年就已經開始。而他們失控的情緒,則為自己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埋下又一場悲劇的伏筆。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與其大力戒吼,不如接納那個缺乏安全感的自我

有一段時間,我的朋友參加了一個“戒吼”訓練營。因為她實在受不了那個動不動就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的自己,然而,卻沒有辦法把內心那頭咆哮的野獸關進籠子。

參加這個戒吼訓練營的,大概有100多位媽媽,孩子都在3-8歲之間,她們拉群之前,每人繳納了30元激勵金,相互約定此後30天內一定忍住不對孩子吼叫,每天打卡,只要一次破戒或者忘打卡的,30元激勵金就拿不回了。

30天后,能拿回激勵金的有多少人呢?——在這個100多人的群裡,竟沒有一個人完成任務。

有一份機構的調查顯示,全國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吼叫。吼叫的原因,不是孩子闖了多大的禍,更多是一些生活的瑣事——賴床、弄髒房間、不好好做作業、被老師批、偷偷玩手機等等。多大的事兒,卻偏偏能弄得家長們血氣上湧、心跳加速,對著孩子劈頭蓋臉的呵斥。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其實,如果不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察覺“對孩子吼叫”這個行為背後的心理深層原因,是沒有辦法真正能戒吼的。

所有因為孩子一時表現不佳而火冒三丈的家長,都不願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孩子的成長也可以有自己的節奏。相反,他們認為與其讓他慢慢摸索,不如按照家長的要求來做,一旦做不到,一吼了之。

很多時候,家長的怒火正來源於這種恐懼——他們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害怕孩子不能如他們期待的那樣成長。

也就是說:這樣的家長,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索蘭博士認為,這種安全感的缺乏,從孩子0到1歲半左右的“口欲期”就開始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行動力有限,但他們用嘴哭喊、用嘴吸奶、用嘴吃東西、用嘴探索世界。

當孩子一步步拓寬世界的邊界,自戀免疫系統便在運行中不斷受到挫折、產生壓力、造成緊張不安。正如嬰兒餓了,張嘴哭喊,這時就是壓力;而母親回應、給予乳汁和撫慰,需求得到了滿足,壓力才會解除,而且嬰兒也感到了快樂和幸福。

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一點點積累成孩子與父母的親密感。如果嬰兒的需求沒有得到回應,自戀免疫機制便切斷了孩子與外界的聯繫,壓力內化成痛苦、不安和內在的崩潰。

總是對自己孩子大吼大叫、要求過於苛刻、完美主義的嚴格家長,大多有個不快樂的童年。

一位自責的媽媽說:“孩子一哭,我就忍不住吼她。很可笑,明明越吼越哭,但不知道為什麼,一聽到她的哭聲,我內心就一股邪火想要去堵住她的嘴。”

這位媽媽有個標記著“禁止哭泣”的童年,她的父親認為流眼淚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所以才造成她成年後,無法面對對孩子的哭泣。

這些父母童年時未被看到和回應的需求,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和不安,所以一旦他們看到孩子沒有回應自己的要求,這種埋藏在潛意識中的強烈不安全感,便立即讓他們點燃。

當你跟隨索蘭博士去追溯、瞭解和發現自己的童年之謎後,你便會對照自己的童年,察覺和解鎖自己的情緒密碼,從而能夠更加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種種表現。

你會勇於承認自己之所以發脾氣,不是因為孩子調皮、不是因為伴侶不給力、更不是因為貧窮、生活壓力大等等原因,你之所以崩潰,不過是自己那個內在的小孩在作祟。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理解了童年的秘密,才能搭建最好的親子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有關“人生贏家”的史詩級研究項目,被稱為格蘭特研究。

這項研究選擇了 268名當年就讀於哈佛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常年跟蹤、記錄、調查他們的境遇狀況,試圖挖掘出一個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什麼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統計調查結果中,有一項很令家長們關注:

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 8.7萬美元。

也就是說,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助於孩子成為人生贏家。

然而,父母這份純淨的愛,卻隨著自己原生家庭和童年潛意識信息影響,慢慢地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條件。我們對孩子的愛,並非天然的正確與合適,有缺失的自己,必然帶來有缺陷的教育,需要我們家長也有成長的自覺,不斷地去發展、完善和糾偏。

童年之謎:動不動就發脾氣的父母,是因為他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現在的家長,都是好學求知的家長,恨不得將全世界最先進的育兒理念灌輸到自己的腦袋裡。

但請記住,面對千萬種的人生,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而這個合適,就建立在你對自己、對童年的深刻理解之上。

我相信,索蘭博士的《童年之謎》這本書,會給你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刻答案。

找到和自己相處的方法、也就找到了和孩子相處的方法。所有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家長,都可以點擊下方圖片直接購買。原價89元,現在只需要44.5元,不放棄學習,做一個認知升級的父母吧。#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