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小雪特別喜歡去萱萱家裡玩,因為她覺得那裡很熱鬧,家人們會一起聊天、起鬨。她也羨慕萱萱可以和家人撒嬌並講些秘密,而這些在她的家裡都是不曾出現的。

她試過給媽媽撒嬌,卻被說嬌氣和沒用。她也試過在吃飯時講些笑話,但是被爸爸指責,“吃飯時不可以講話,這是不禮貌的惡行為。”

現在她已經很少和爸爸媽媽說話了,因為她實在不知道可以說些什麼,本來應是最親近的家人,反而變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許有家長試過去和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但是因為自己從小沒有這方面的經歷,所以不得要領,情感溝通則成了很多家庭的難題。其實我們可以嘗試使用“情感引導”的方式去解決的。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就是講述“情感引導”教育方式的經典之作。本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專家,並作為家庭與兒童心理的治療師,接觸過很多不同的家庭。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所以她和我們分享的育兒理念,不僅有著科學上的依據,還有她實際帶娃中獲得的親身體驗。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本書在美國基本上媽媽們人手一本,可以說是一部“育兒聖經”。有很多家庭通過本書獲得了培養孩子的關鍵密碼,培養出了一個個樂觀、善良、自立並有責任感的孩子,並且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建立起了一生的親密關係


是“引導”還是“指導”


既然說到“引導”,我們就要先搞清楚,有些事情,到底是“引導”還是“指導”,這裡我和大家講3個常見的小故事吧。


場景一:

小鵬開始試著自己係扣子了,但是他還是做錯了。

這時他爸爸對他說:“你的扣子扣錯了,應該把下面的這個繫到這裡。”說著話的時候,爸爸還親自給小鵬把系錯的扣子調換過來了。


場景二:

小寶搶了大寶的玩具,大寶很不開心。

此時媽媽過來告訴小寶:“小寶乖,這個玩具是哥哥的,你不能搶,快把它還給哥哥吧,你玩你的玩具。”媽媽說的很耐心,但是小寶並不買賬。


場景三:

小北在畫畫,她把天空畫成了黃色,把大地畫成了藍色。

這時媽媽對她說:“小北,你畫錯了,天空呢應該是藍色的,而大地呢才是黃色的,來媽媽和你一起畫。”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三個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比較常見的,裡面的爸爸媽媽表現得也很有耐心,也許朋友們會很奇怪,有什麼問題嗎?

我們所謂的“引導”,是通過父母的經驗,給出孩子一些適當的提示,引導孩子發現事情當中的規律與變化併產生興趣,然後自己去探索、發現,最終獨立自主的完成。

所以故事中的父母,雖然很有耐心,但是他們的作法也不是“引導”而是“指導”,直接給出了孩子明確的指示,應該怎麼做,都一一指明。

就像在畫畫的故事中,孩子到最後也沒明白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而大地是黃色的,只能是迷迷糊糊地點頭。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那在“情感引導”當中也是如此,父母並不是站在一個高度去“指導”孩子,而是蹲下來與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力”的平等關係。孩子是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解決問題,並去學著如何與他人建立起良好、親密的關係。


為什麼要進行“情感引導”?


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克爾頓的父母對他從小就進行情感引導,對他的各種情緒都給予了體諒和包容,這使得他在4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溫柔的小暖男。

一天,克爾頓和幾個小朋友在公園一起玩,他們不停地推著玩具繞圈跑,很是高興。

這時,有一個還在蹣跚學步的小女孩走到了他們中間,結果兩個男孩子居然把玩具從她的腳上壓了過去。

受傷後的小女孩大哭,但是兩個始作俑者仍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小女孩的媽媽正要發作,克爾頓走過來和她說:“我為我的朋友這樣做感到很抱歉。”

故事中的克爾頓小小年紀,竟然會為他人的行為去道歉。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在情感引導下長大的孩子,會待人如己,他們能夠感覺到他人的難過與不開心。

克爾頓看到小女孩哭時的作法,正如他的父母所對待他是一樣的,給予真誠的同情和關懷。

情感引導的好處還有很多,可以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在你的引導下,孩子也將學習到寶貴的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去照顧他人的情緒


如何進行“情感引導”呢?


情感引導的方法其實並不難,但是需要父母的用心,真的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來體會。


  • 播下種子

播下種子,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是,“打好預防針”。在做某件事之前,要讓孩子提前清楚會發生什麼,哪些是需要注意的,以及哪些是不能去做的。


上次孩子的大姨帶著她的表妹來家裡找她玩,為了避免孩子們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我提前和孩子進行了溝通:“奶糖(孩子的小名),一會妹妹要來家裡玩,她們也會玩你的玩具,你願意嗎?”

孩子點了點頭,隨即又搖了搖頭。

我感受到孩子想與妹妹分享,又不捨得的感覺,然後和她說:“我有一個辦法,你可以把一些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然後把其他的玩具和妹妹一起玩,可以嗎?”孩子聽後點了點頭。

當妹妹快來之前,我又問她:“玩具都藏好了嗎?”她開心地點了點頭。

果然當妹妹來時,一對小姐妹沒有爭吵,玩的很開心。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和孩子的相處時,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事情,可以嘗試著溝通與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提前種下合作的種子。


  • 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我們要隨時去關注孩子,什麼時候她會生氣、吵鬧或者難過?孩子的個性是什麼樣的呢?她最不喜歡什麼事情呢?

在遇到有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困擾的情況時,要陪在孩子旁邊,與她一起面對。觀察她自己是如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適當的時候可以給予幫助,但是不能直接告訴他答案或者乾脆代勞,而應該引導他去掌握方法。再不行我們也可以去做示範,但是一定要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觀察的同時,還要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看看他是無聊了、餓了、累了、冷了或者是太興奮了?孩子有時候讓我們覺得不乖,那只是他在表達這些情緒時的手段,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行為背後的需求,他就會恢復正常的。


  • 聆聽


我們都覺得自己有在認真的聽孩子們講話,但事實往往是我們的注意力過於分散,孩子和我們講話時,我們的腦子也許還在想著工作或者其他的什麼事。


有一次女兒非常興奮地和我說:“爸爸,你快來看看,小糖豆和小熊他們在幹嘛(孩子給娃娃起的名字),是在跳舞嗎?”

我當時在看書,沒有看孩子:“嗯嗯,他們在跳舞”

女兒:“爸爸,你就沒有聽我說吧。”

我說:“我在這聽呢,寶貝。”

女兒:“我知道你在這,但是你根本沒有在聽。”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聆聽對於情感引導至關重要。孩子的感覺是很靈敏的,你需要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去關注他,必要的時候還需要蹲下來,目光平時孩子與他進行眼神交流。此外,聆聽時也要注意孩子的肢體語言。


  • 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情緒激動或者狀態不好時,他特別需要我們去接受並回應他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因為和別人吵架而氣哭時,不能草率地和孩子說,不要去理睬他人的話,要試著去感受孩子的情緒:“我知道你很生氣,你需要爸爸幫助你嗎?”

這樣一來孩子感受到了你的關心,會覺得很有安全感,也會明白原來我的這種情緒是叫作生氣。

此時她還能得知,當別人生氣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慢慢的她就可以判斷他人的情緒了,也會知道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了。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 同情


同情的力量是驚人的,如果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放在她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輕視她的感受或者打算轉移他的注意力,這種消極情緒就會消失了。

其實想想我們也是一樣的,如果自己正在難過的時候,朋友的勸慰如果一直把我們的難過說的輕描淡寫,反而會更生氣和傷心,但是如果他能表現為理解和認同,我們會覺得非常的開心。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的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

我們自認為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滿足他所有的想法,但是很少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

他也會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想法以及個性,只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那我們做父母的就可以去忽略嗎?

當然,情感引導也不是要我們一味地去順從孩子,而是讓我們去感受孩子的思想,去觀察他們細微的變化。

情感引導是一種很高級的人際交往方式,它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緒,學會表達。也讓做為父母的我們真正學會去愛孩子,而不僅是懶惰地通過物質上進行愛的表達。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給父母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在我們富有情感的引導下更加快樂、充滿自信。而且這本書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敏感,可以更好的去感受他人的情緒與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