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一、明宣德 銅鎏金藥師佛(大明宣德年施)

藥師佛,又稱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人疾病,又能救度眾生出離惡趣,轉生佛國。

此尊藥師佛,通體鎏金。螺發、肉髻高聳,摩尼寶珠頂嚴。面部豐滿,雙眉細長,法眼作俯視狀,大耳垂肩,頸部飾三道蠶節紋。著袒右式袈裟,褶皺自然流暢,邊緣鏨刻花卉紋。左手置於腹前作禪定印,右手持藥果搭於膝前。雙腿作全跏趺坐於仰俯蓮座之上。蓮座頂部鏨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楷書款。上下緣鏨刻聯珠紋,中間仰俯蓮寬大而飽滿,瓣尖浮雕卷草紋。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二、清代 銅持經觀音坐像

持經觀音,為觀世音菩薩所化三十二種形象之一種,一手持經為其標誌形象,象徵為眾生說法之意,也表示度化因聲聞乃聽聞如來說法而得道者。此尊持經觀音造像,銅鑄而成,觀音冼足跏趺坐於地上,右臂搭於經書箱上,左手持經置於右胸前;寬額高髻,柳葉眉下法眼俯視塵世。除了造型的生動,又添嵌銀工藝,袍領和袖口處卷草紋環繞一週,袍前後分佈數組捲雲紋,後背居中自上而下有“玉堂石叜(sǒu)”四字。叜為叟的異體字,老也。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三、17世紀 銅鎏金金剛手菩薩坐像

鎏金是一種古老的金屬裝飾工藝,遠在戰漢時期就已成熟運用。首先要加熱水銀,把金熔成金水,再塗在器物表面。最後加熱器物,使水銀蒸發,金便附著在器物表面。

此尊菩薩頭戴五葉寶冠,紺髮束高髻,面相俊秀,柳眉彎翹,杏目微俯,神態慈和安然。蠶節紋頸。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繒帶。右手輕握降魔杵搭於大腿之上,左手撐地。右腿曲起,左足呈半跏趺狀,呈自在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四、17世紀 銅漆金自在菩薩像

此尊菩薩銅鑄,外部漆金,即全身塗以紅漆,外貼金箔而成。

菩薩作男相,頭戴三葉寶冠,紺髮束高髻,發縷清晰,上戴鎏金髻罩,鑲嵌寶石蓮花髻珠,華麗精緻,襯托著菩薩婉約恬美的面容;面相端莊飽滿,柳眉彎翹,杏目微俯,神態慈和安然;蠶節紋頸。上身袒露,左肩披繒帶,自然下垂,搭於右臂,褶皺柔和自然;下著短裙,腰繫寶帶;冼足,雙腿呈自在坐,左臂撐地,右臂輕搭大腿之上。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五、18世紀 木胎金漆阿彌陀佛立像(日本)

高佛像呈立姿,頭頂肉髻圓隆,在隆起處正前方,有一硃紅色髻珠。頭頂螺髻細密,人物面型圓潤豐滿,面目清秀,額頭正中以一白色透明寶石鑲嵌白毫,使之成為視覺的焦點,頭後為一日輪,以象徵佛法之廣博。其袈裟貼於身體,卻垂感十足,厚實而富有裝飾性,右手上舉,左手低垂,雙手結下品上生印,佛像跣足立於覆蓮臺之上,顯得分外莊嚴、靜穆。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六、明代 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

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人,原名悉達多·喬達摩,為淨飯王之子,16歲結婚生子,29歲出家,35歲雪山苦修覺悟成佛。此尊便是釋迦牟尼覺悟成佛的造像。

此尊造型尺寸碩大,通體原有鎏金,因歲月久遠,多處剝落,露胎處也已氧化成黑色,更顯古拙。釋迦牟尼佛頭戴五佛冠,“五佛”為五個方向的佛,為密宗最高級別的五位神坻,分別為中央的毗盧遮那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佛象徵五種智慧。兩邊繒帶後仰飄於耳際;螺發,排列均勻,肉髻高聳,摩尼寶珠頂嚴;面相端莊方正而飽滿,雙眉纖細如月,雙目微張作俯視狀,神態慈悲。耳大垂肩,戴圓形耳璫。上身著雙領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穿僧裙,衣裙褶皺自然流暢。上胸袒露,胸口陰刻“卍”字,象徵佛法無邊;左手橫於臍前結禪定印,右手扶膝結觸地降魔印,雙腿全跏趺坐端坐於蓮座之上。蓮座下部鏤空,作纏枝狀,兩邊各結蓮蓬一枚與蓮座平齊;上部飾有三層蓮瓣,蓮瓣飽滿肥厚錯落有致。由於蓮座與造像分體而做,能完整保存極為難得。這是一尊罕見的漢傳佛像的精品。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七、17世紀 銅鎏金藥師佛坐像

此尊造像高肉髻,眉眼細長,雙目微合,面相豐滿,表情深沉內省。身著袒右肩福田袈裟,此種袈裟,其特殊意義在於,僧人為了表示“苦修”,破除對穿著的貪求,常拾取別人丟棄的陳舊雜碎的布片,洗滌乾淨後,加以密縫拼綴而成衣,因此又稱“百衲衣”。其上福田格內,每格以銀雕造佛像,象嵌其中,寓意以諸佛之力,護持佛法,富有立體感,比例勻稱,動態舒展。右手執與願印,掌中生出一花,拇指與食指捻一株仙草,左手結禪定印於腹前,手中託缽,缽中盛有藥果。結跏趺坐於俯仰蓮臺座上,整體制作工藝十分精湛。

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人稱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為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瞋、痴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災延壽。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所述十二大願皆與驅除病痛有關,此時,望借藥師如來之宏願,得之護佑,讓人們遠離疾苦。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觀復博物館藏曆代佛教造像賞析

八、16世紀 銅鎏金黃財神

此尊黃財神造型,頂部有高髻,頭上生捲髮,戴花冠。濃眉大眼,鬍鬚繁密,為胡人樣貌。頸上帶有項圈,上身裸露,胸前斜搭一條卷草花蔓,雙臂上佩花卉紋臂釧,左手託吐寶神鼬,右手持摩尼寶珠。呈半跏坐,坐於俯仰蓮臺之上。黃財神從屬於南方寶部,為寶生佛部眾,象徵寶光普照十方,為眾生增添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