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學習毛筆書法要從小學抓起(一般三年級為宜),很多家長疑問,學習毛筆書法為什麼都讓孩子從臨帖開始?這個問題,《啟功先生談臨帖》中給了很好的解答。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常聽人說某人的字寫得漂亮,某人的字寫得寒珍漂亮與寒磣,其根本區別不就在所寫的字合不合書法的法則,寫字的人有沒有相應的技巧?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書法有兩個任務: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書法。學習書法,也如同學習音樂,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臨帖就是學音樂的練譜子,只有反覆進行摹仿和練習,才能使自己下筆就合轍就範,寫出的字具有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神韻。如果不臨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寫字方法和習慣練下去,或者隨心所欲,任意揮灑,那麼其結果只能是背道而馳,越練越糟。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

學習書法跟學習別的藝術一樣,開始總得有個幕仿的過程,從摹仿中去體察、領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創作的。

另外,漢字的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傳統民族藝術,它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明代謝肇制在《五雜姐》中說:“凡學古者,其入門須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須運自己之丰神,不獨書也。”謝氏的話不但說明了我們的傳統書法應該有所發展、創新(即後代的書家當寫出自己的丰神),而且還說明了這種發展與創新當以繼承(即用古人之法度)為基礎。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初學毛筆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廈門本心堂書畫社提供

臨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一書寫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不失掉我國書法的傳統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新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一部傑出的王羲之《蘭亭敘》,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至今尚有許多名家的臨本流傳,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的。當代一些成就很大,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也都是揮毫數年,臨帖不中輟的。他們把古帖當作自己最好的老師,不斷從中吸取新的營養,寫出新的意境。現在有人懷疑學書必須臨帖的命題,想走捷徑,急於求成,這是很不明智的。現在也有一些書手正苦於傳統的東西太少而不得不回頭補臨古帖的課,這教訓當是對懷疑論者的一劑極好的清醒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