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防治攻堅年疊加疫情催化 國企環保+基建前景可期

疫情和經濟放緩大環境下,以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引發關注。業內分析認為,新基建代表新方向,傳統基建則是短期穩增長主力。隨著汙染防治攻堅年到來,環保+基建有助於補齊老基建短板,推動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估算新基建規模在1萬億以內,佔整體基建規模約5%,但新基建作為傳統基建的延伸和升級,要關注其“質”而不是“量”。近年來,環保在基建補短板中的重要性持續得到確認。“新基建雖然增長迅猛,但其體量對於基建每年18-20萬億基礎投資額而言仍然較小。而老基建雖然相對完善,但也存在部分短板,在未來仍將作為託底經濟的重要底層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環保+基建領域,國企的身影越來越明顯。在2016年水業戰略論壇以及2017年固廢戰略論壇上,E20環境平臺執行合夥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介紹,在水環境PPP項目中,國企佔80%市場份額;垃圾焚燒項目中,國企市場份額佔比也達到60%。

  日前,中國二十冶承建的國內產能最大、工藝最為先進的五幹河鋼渣處理線搬遷項目熱負荷試車全面完成。據悉,近年來沙鋼集團共投入85億元,圍繞長江流域生態大保護和打造綠色低碳工廠,實施“水、氣、聲、渣”四大環保提標升級改造。沙鋼五幹河鋼渣處理線搬遷環保項目,是沙鋼集團響應國家環保政策,大力實施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的最大舉措。

  沙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項目需要將五幹河330萬噸年處理量的三條鋼渣處理線及鋼渣堆場整體搬遷,同步配套相關固廢處理輔助項目建設,全面落實倉儲化,即將鋼渣、尾渣等固廢物全部入棚入倉回收再利用,並對原工藝進行優化改造升級。“這一項目是沙鋼集團抗疫復工後的首個投產項目,也是目前國內產能最大的固廢環保項目。”

  更早之前,以中石化、中信集團、中國鐵建、徐工集團、中冶集團等為代表的大型國企和央企均開設環保相關子公司。

  如2015年,中國石化在湖北成立了首家節能環保工程公司,優化整合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設板塊的核心環保技術和優勢資源,是中石化唯一的節能環保工程公司、節能環保政策研究及技術支持中心,也是面向國內外節能環保市場的綜合一體化工程承包商和技術服務商。2016年,由中國交建子公司中交疏浚發起,與中交機電工程局、中和物產株式會社共同出資成立了中交生態環保投資有限公司。

  業內認為,國企政治目標屬性、公益屬性和工程屬性都較為明顯,有助於打好環保+基建牌。近年來,不少民營環保企業對於國企的入資態度也越來越友好,有助於撬動市場活力,做好汙染防治和經濟發展的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