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擔當 為初心迎難而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先進群體事蹟(三)

勇於擔當 為初心迎難而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先進群體事蹟(三)

敦煌研究院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以保護、研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自己的崇高責任。“從常書鴻先生開始,莫高窟人始終有一種把這座人類文化瑰寶保護好的使命擔當。國家把這麼大的一個遺產地交給我們,必須承擔好這個重大的使命。”樊錦詩說,“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給下一代人,無愧祖先、無悔後人,這就是擔當,就是使命。”

樊錦詩1998年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成為繼常書鴻、段文傑之後的第三任院長。而當時還有半年她就60歲了,她還專門問省上,“是不是搞錯了?我還有半年就退休了啊!”結果被告知沒有搞錯。60歲,她再一次選擇接受組織的重託,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又重新站在了起跑線上,擔起了重任,而這一次更是沒想到,居然在院長的崗位上一干又是17年。

樊錦詩擔任院長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全國掀起了“打造跨地區旅遊上市公司”的熱潮,有關部門要將莫高窟與某旅遊公司捆綁上市。消息一出,敦煌研究院上下震驚,樊錦詩更是寢食難安。“莫高窟是具有特殊價值的人類物質文化遺產,絕不能拿去做買賣、捆綁上市,否則會給莫高窟帶來無法挽回的惡果。”在這樣的信念支撐下,樊錦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下發的相關文件,多方奔走和呼籲,最終使得捆綁上市的悲劇沒有在莫高窟發生。沒過多久,為了將莫高窟的保護納入法律長久保護,樊錦詩又多方奔走促成了甘肅省第一部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立法《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然而2014年,地方政府又根據國家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把莫高窟納入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區,從省上到地方,對於把莫高窟納入大景區建設也形成共識。這可怎麼辦?怎麼才能扭轉這一局面?樊錦詩心急如焚,她曾這樣回憶到:“我們這些人走了,莫高窟還會在。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本來就很有限,怎麼能光盯著錢,光盯著自己的官位?怎麼能幹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的事呢?”為了不讓世界遺產地被商業化運作,樊錦詩憑著“寧可丟了烏紗帽,也要保護莫高窟”的堅定信念,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以個人名義給甘肅省領導和國家有關部門專門彙報,詳細地引用了法律和事實加以說明,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最終國務院主管領導作出了莫高窟管理權屬於敦煌研究院的批示,莫高窟被企業管理、納入大景區的構想也就不再提及。現在的莫高窟保護區,面貌幾乎沒有一絲人為的痕跡,和周邊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給人們以最自然的景觀,真正做到了基於價值完整的保護。現在來看,正是他們的遠見卓識,正是他們對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責任和擔當,才有了現在保護完好的敦煌莫高窟。許多莫高窟人經常這樣說,“我們是敦煌守護人,也是莫高窟的看門人,我們的初心使命就是真實完整地保存保護石窟的本體和環境,並延續她的全部價值和生命,不管做些什麼,我們都無怨無悔。”

從百廢待興,搶救文物到面向世界,科學保護;從制訂法規,精心管理到探索“數字敦煌”,永久保存敦煌瑰寶,敦煌研究院在為國寶重現光芒的道路上勇於擔當,探索奮進,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生力軍。他們在文物保護方面擔當作為,把石窟安全保衛從最初單一的防護措施逐步建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綜合防範體系;探索出了一套科學的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程序和規範;構建了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了基於風險理論的預防性保護體系;形成了一套科學的敦煌壁畫數字化工作規範,制定了文物數字化保護標準體系。他們在壁畫研究方面勇挑重擔,從最初的壁畫臨摹與繪畫技法研究,逐步擴展到了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石窟藝術研究、敦煌壁畫圖像研究、敦煌文獻研究、絲綢之路民族宗教研究等專題領域,以及敦煌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的系統解讀。他們在學術成果交流方面不辱使命,出版學術專著50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800餘篇,創辦的國內第一家敦煌學研究專業期刊《敦煌研究》,已成為國際敦煌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專業期刊和學術載體;先後派出學者近200餘人次赴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20多個國家開展文物保護、參訪講學、研討研修、策展創意等交流活動,並在走出去的同時大力引進高層次訪問學者和特聘研究員,多角度、多維度解讀敦煌文化的價值。

讓敦煌學研究在故土生輝是老一輩莫高窟人的夢想。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在敦煌石窟美術臨摹和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史地、敦煌文獻、敦煌文化等包羅萬象的敦煌學各個領域潛心研究、不懈進取,取得了卓著的成績。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量最多、跨區域範圍最廣的文博管理機構,國際敦煌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最大實體,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文物局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和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國家一級博物館。“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不在中國”,這句老話,可以終矣。

來源:人民日報

勇於擔當 為初心迎難而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先進群體事蹟(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