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有些違心的事情,一步都不要走出去。”——《劍來》

(一)“狼孩”事件與思考

在開始本文的內容時,先另外講另一個小故事。在1920年印度某個山野村莊,村民們經常聲稱自己看到三匹狼帶著兩隻小狼和兩隻四腳爬行的“人形怪物”。村莊人言四起,這事情被村民們傳得神乎其神。

一位牧師決定一探究竟,想看看到底是什麼“牛鬼蛇神”。於是便帶領村中幾位青年壯漢找到那狼窩,打死了母狼,看清那兩個“人形怪物”的時候,眾人驚呆了,這哪裡是怪物,這真的是兩個活生生的人啊。

於是牧師一眾人把兩名狼孩帶回了村莊,兩名狼孩暫住在牧師家中。兩名狼孩大的估計七八歲,小的只有兩歲的樣子,她們根本不會站立行走,卻是如同狼一般四肢爬行,比人雙腳奔跑還來得迅速。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兩名狼孩畢竟是牧師帶回來的,所以善良的牧師想盡辦法讓她們迴歸正常的人類生活,還給她們姐妹分別取了名字,叫卡瑪拉和阿瑪拉。但事與願違,兩名狼孩晝伏夜出,熟食從來不吃,只吃生肉,並且長時間只會嚎叫不會言語,村莊不得安寧。脫去她們的“人形外衣”,就真真的是一頭狼了。

不幸的是,尚未無論是心理還是肉體上尚未成人的阿瑪拉,兩年因病死去。剩下卡瑪拉獨自一人,但她也並未有改進,還是如同狼一般,智力發育極為緩慢。又經過多年的嘗試,卡瑪拉在13歲時終於學會了站立,14歲時學會了行走。直到卡瑪拉17歲去世前,仍然沒有融入正常人的生活當中,她只學會了45個單詞,智力相當於4歲幼童的水平。

顯然,幼年學來的狼習性對狼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甚至直接損害了他們的智力發育。難道人之所以為人只是因為我們積累的文化與更高級的生活習慣?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究竟是本性還是文化,是環境還是遺傳?

同時我們都知道,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而最貼近人類的動物,莫過於大猩猩。我們有時候會發出疑問,為什麼人類之所以進化成為高級動物並且擁有高度文明,相反猩猩為什麼就不會呢?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29歲的心理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二)實驗的進行與失控

而他對此作出看法,人的生命軌道無法脫離生命最初的痕跡,以至於可以區分人與動物的不同。但是這僅僅是猜測,接下來可就要進行實驗加以確認自己的觀點了

。凱洛格認為應該要把嬰兒扔到野外獨自生活,看看嬰兒在野外之後迴歸人類生活是如何狀況。於是他立馬招募志願者參加此活動。

但是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是泯滅人性的,還沒招募到自願者就已經受到社會人士的評擊。沒有父母首先是會作出把嬰兒“當歸自然”的,這無疑間接殺人,更別說還會不會有後來的成長;其次是要真有“父母”作為此次實驗的志願者,確定這不是販賣人口嗎?這不就促進人口販賣的犯罪幾率?而最本質的是這脫離了道德底線的束縛,踐踏人性道德。

同時按照凱洛格的標準,實驗父母不僅要在心理上將猩猩當作自己的孩子,包括親吻和愛撫,吃飯和排洩全都要受到嚴格的控制,保證實驗準確性。理清楚了當中的困難,他深知志願者們很難嚴格按照要求執行。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所以凱洛格滿心失望,但當他轉頭看見妻子一天天變大的肚子,他詭異地笑了笑,心中暗念:再等等。幾個月後,凱洛格的親兒子唐納德從他啼哭的聲音開始,敲響了這場實驗的大鐘。凱洛格發散人脈與資源,他弄來了一隻七月大小的雌性猩猩,這小猩猩也從此成為凱洛格家中的一員。

作為實驗對象來看,小猩猩多了來自人類的父母的愛與關懷,一種悉心培育;而小唐納德則多了一份來自父親研究的冷漠無情。凱洛格每天對小唐納德和古亞進行生理測試記錄,血壓、身高、體重得不同,並且拿勺子敲打兩個孩子的頭蓋骨。而小唐納德的頭蓋骨聲音聽上去更加沉悶,古亞的卻是更加清脆一些。

凱洛格甚至為了測試兩個孩子對外物感知的程度,他拿了把手槍躲在他們身後開火,看看他們的受驚反應有何不同。 這樣冷冰冰毫無感情的實驗進行了九個多月,卻不得不停止了下來。原因是古亞雖然越來越“人性化”,但是小唐納德卻越來越

“獸化”。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在這幾個月內,古亞表現得十分聽話,會向凱洛格夫妻二人表示需要的愛與關懷,做錯事會向養父母表達,乞求原諒,上廁所也會向養父母示意;但小唐納德卻是相反,他四肢行走時間比同齡人更多,學古亞一樣咬人,用嘴叼東西。

而多次的實驗也表示古亞比小唐納德更為聰明。把餅乾吊在高處,古亞比小唐納德更知道運用凳子獲取餅乾;同齡人裡可以辯識50個單詞並且已經會造句,小唐納德卻只認識3個單詞左右。

雙方不同的是小唐納德更會模仿,但是模仿對象卻是古亞,他也逐漸走向猩猩。在這極度驚恐的變化中,凱洛格夫婦立馬中止實驗,將古亞送回動物園。不過實驗還是證明了凱洛格的部分猜想,無法將生命最初的痕跡革除。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三)道德底線與良心譴責

在古亞被送回動物園,它回到了自己親生父母的身邊,但是它不認可鐵籠,不認自己的親生父母,它覺得自己應該是人類,在鐵籠外的世界,是不是很像《猩球崛起》的凱撒被送進了牢籠的畫面?我們不是古亞,不能感受到古亞是什麼想法。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一個擁有過人類感情與經歷的猩猩,在牢籠裡無力吶喊的畫面,那是悲傷的。

幾年後,鬱鬱寡歡的古亞追隨她父母的腳步,離開了這個世界,或許對於古亞來說,那是解脫。而之後的生活,小唐納德幸運得多,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智力發育逐步跟上同齡人的步伐,甚至遠超同齡人。他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並且當上了一位精神病醫生。但是他內心深處由童年投射出來的陰影,唯有當事人才可明白。

凱洛格於此實驗發佈了《猿猴與兒童》一書,毫無疑問收到當世人的批判。多年以後他在海豚聲波探測環境的能力這一項目獲得了成果,可是世人會遺忘了他的所做所為嗎?不會的。雖然說凱洛格似乎在重演電影《猩球崛起》,但我們也可以看見此電影的結局,因為不道德地實驗差點導致全人類滅絕。

而以嬰兒進行試驗,這種做法無異於挑戰了人的道德底線。

凱洛格:讓猩猩與兒子一起長大,卻把兒子養成了猩猩

而一切實驗要有基本的準則,逃不過良心的責問,道德底線不可觸犯!如果擴大範圍來看,如果實驗不擁有基本底線,這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災難?這是在造福人類嗎?不是,這是在重演《猩球崛起》的悲劇,這是在將人類的進步,打退回原始社會的起點。

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一個人,凱洛格的妻子,她的不拒絕與沉默順應,更是這次實驗的“幫兇”!我們也不能做這些視而不見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傷害什麼時候會降臨在自己身上,如同古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類是有好奇心的,但“好奇害死貓”並非空話,我們擁有好奇對事物進行探究的同時,先停下慢慢想,問問自己的良心,再想想會有什麼後果。當我們如同凱洛格想要證明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可以選擇多種途徑方式,但是唯獨只有一個,借小說《劍來》的一句話作以參考——“有些違心的事,一步都不要走出去。”

文/史海觀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